<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马上就要到新年了,自觉不自觉地就会想到自己经历过的元旦联欢会,那一幕幕恍如昨日映入眼帘。虽然已是斑斑驳驳残缺不全,却足以慰籍我孤独的心灵。年老了唯有回忆暂时还没离去,痴呆后这一切都将化为乌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学生时代最后一个联欢会是1966年元旦前夜,那是初二上学期,班主任邓伟男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晚会。印象中演出的节目有王淑琴的独唱《英雄赞歌》、徐振安的笛子独奏《扬鞭催马运粮忙》、张颖超的口琴独奏、官福平的木偶动作表演、邓老师演唱的俄语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女生小合唱《喀秋莎》,男同学的三句半等等,最后压轴的是我们自己排练的小话剧《许振华家史》。说来难以置信,这个小话剧竟然是我执笔创作的。那是听了许振华家史报告后,很受触动和震撼,不知什么契机竟动手写起小话剧来,年少不知天高地厚,无畏无惧。进入创作情境,连走路都在构思情节,有障碍浑然不觉。现在你问我小话剧都有什么内容,我一句都回答不上来,好像还是多幕的。排练是麻烦的,只能在放学后和星期天下午,具体组织排练都是文委姜玉香负责,就为了元旦联欢会,我们排练了好长时间,元旦演出还算成功。再到6月学校放农忙假,班级到联义生产队夏锄,我们都住在联义村,临走前和老乡们联欢,我们班再次演出了这个小话剧,服装道具都是向老乡们现借的。现场把一些农村老大娘都演哭了,可见效果还是不错的。现在你让我再写个小话剧,打死也是不可能的。当时我很珍惜自己的创作,把底稿锁在一个小箱子里,可惜文革抄家被搜走了,从此再无尸首。我们小话剧中演母亲的张启先,还没毕业就离开了班级,至今不知去向。演老地主的修德林已经故去,演二姐的王淑琴也是没毕业就搬家到富裕县,如今虽然联系上了,但始终未见面。我们这些无知少年愣是演出了人生的第一幕活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这个人生性保守、守旧,天生不出头。要我挑头干点什么,难上加难。奇怪了,唯独教育教学工作上不安分守己,总想别出心裁,搞出点花样来。1990年元旦前,那时我刚从高三申请下到高一教课,学年组长找我商量元旦联欢会能不能全年级学生在一起搞,各班级自己开一会儿学生就散了,自行其是。就这样我揽下这个苦差事,写串词、找主持人、请人翻译成英文和俄文、寻找和筛选游戏活动、催促组织节目等等都要面面俱到。联欢会是元旦前一天的下午,在学生食堂兼学校大礼堂举行。一开场三位小主持人分别用英语、俄语、汉语向同学们致以新年祝贺时,全场轰动了。也许这是学生们没想到的。尤其是俄语的贺词一开口,二班的俄语生简直欢呼雀跃起来。因为只有他们一个班学俄语,平时是小众,现在也和大家一样摆到台面上,满足了他们的愿望,自然兴奋。整个联欢会井然有序,游戏活动有趣又刺激。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三位小主持人,嗓音纯正动听。其中俄语主持人李东锋大学毕业后,真就作起了广东梅州电视台的主持人,不知和他的那次主持活动有没有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游戏活动记忆尤深的是坐椅子,每班一名游戏者先看好前方的椅子,然后被蒙上眼睛。主持人喊开始,他们向前走去,找到椅子,主持人喊坐下,游戏者要坐到椅子上。眼睛蒙上后失去了方向感,不容易找到椅子,结果听到主持人喊坐下,许龙东同学一屁股坐到地上,现场同学们简直乐翻了天。不知不觉就玩到了下午四点多钟,同学们好像还意犹未尽。这是我第一次策划组织新年联欢会,作为三语晚会还是开了先河的。不知道同学们对母校的这次活动是否还残留印记,也许早已随风而去。不知道英语女主持人谭凤芝和汉语主持人赵森现在干什么,同学们都好吗?老师很怀念那无忧无虑的时光,怀念你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4. 12. 23 凌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