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2005年的中国,给亿万家长们的最大震动的也是一对“父子搭档”。他们是老丁和小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故事的题目是:18岁的神奇小子首夺世界冠军创奇迹。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丁叫丁文钧,是一个买卖香烟的小商人。此人平常没事时,就喜欢在住家楼下的露天台球桌上打两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丁叫丁俊晖,对台球的兴趣,正是来自于小时候经常被妈妈指派,喊回台球桌边废寝忘食的爸爸回家吃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8岁那年的一天,个子比台球桌高不了多少的丁俊晖忍不住了兴致,便踩在一个木箱子上,捅出了平生第一杆。从此,便一发不可收了。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丁俊晖的冠军之路只用了短短的10年,而且是在我国尚不具有培育台球选手的氛围下,单枪匹马闯虎穴,将众多强敌挑于马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们惊叹之余不禁发问:丁俊晖为何如此“神奇”?当我们咀嚼其成长经历时,粗略分析就能发现,丁俊晖身上围绕夺冠配置的心理软件,可以说是组合得相当优化。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请看丁氏父子的与众不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是敢于冒险。丁爸爸为了实现孩子的冠军梦,不像有些父母那样瞻前顾后,而是全力投入。先是毅然决然地把正在三年级学习的三好学生丁俊晖,从“校门”拉回“家门”练球;接着香烟不卖了,开了个“台球厅”,专为方便孩子练球;而后又把房子卖了,带着孩子背井离乡,远到台球风盛行的广东东莞练球。对于这一系列被当地人看做是不敢相信的“疯狂”举动,丁爸爸是这样说的,没有冒险精神,你就不会成功,只会成平常的人。成功的小丁说,如果没有当年的退学和南下,自己就不会有今天。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是专注目标。丁爸爸为了让小丁专心致志练球,所有能分心的事情都被他拒之于门外。在丁俊晖小有名气的时候,几家企业曾邀请小丁做广告。老丁虽然在钱上常常捉襟见肘,但还是都婉言谢绝。小丁对有人称他为中国球界天才时说,我不认为自己是天才,我很努力专一,每天都在球房练球。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是不怕吃苦。丁爸爸始终坚持让儿子与清苦为伴。在东莞练球的六年里,即使有时手头宽裕,丁爸爸仍然与小丁睡在球房一角,用一块三合板隔出的空间里,而且常常是父子俩蜷在一张铺上。小丁后来只身去英国打球学艺,能够在任何困难面前不打退堂鼓,皆得益于跟老爸一直吃苦的经历。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是勇气十足。十年前在宜兴,带孩子出去打台球,在亲友眼里和带孩子去玩麻将没啥区别,都是不学好。丁爸爸从不为世俗所动。这一切包括后来的一系列“不计后果”的行为,不但表明了丁爸爸的勇气十足,其儿子小丁不畏强手如林的勇气软件也倍受其磨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纵观丁爸爸把一个并非“神童”的孩子,在短短的十年内打造成一个“神奇小子”的全过程,我们看到所有的“高招”并不“神奇”,但为什么效果却如此“神奇”?一个重要原因是丁爸爸帮助丁俊晖立下奋斗目标后,所有的举措和手段都是紧紧围绕“目标”来实施,为丁俊晖配置了最优化的心理软件,从而使丁俊晖在通往成功的路上,用最短的时间跑完了在正常情况下,需要一倍乃至几倍才能跑完的全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果丁爸爸像大多数父母那样,为了保险起见,一边让孩子读书,一边让孩子练球,把练球当“副业”搞,或者在精力和时间的安排上“平分秋色”,用最简单的计算方法,小丁的冠军要推迟到20年以后才能拿到。如果这中间发生变化,肯定会有变化,也许小丁10年后还在高中课堂里“晃悠”呢!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这里绝对没有鼓捣家长们效仿丁爸爸,把正在读书的孩子都从学校里拽出来,更没有煽动孩子们不要认真读书,只是想用这个个案来说明:心理软件与硬件之间,软件与软件之间,如果配置优化,可以令人大大地加快成功的步伐这样一个道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