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曹正刚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浅谈古代家谱作伪的行为与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家谱,这一承载着家族姓氏源流、发展变迁与历史记忆的重要文献,本应真实而客观地映照出家族的血脉传承与辉煌历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然而,在翻阅那些泛黄的旧家谱时,我们却不难发现,其中不乏混淆追祖溯源事实、与历史记载大相径庭的伪证现象。这不禁引人深思:在古代社会,究竟是什么力量驱动着家谱伪证之风如此盛行,以至于让这一本应庄严神圣的家族记录变得真假难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家谱的编修,原本是对家族历史的一次客观梳理与传承,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往往难以摆脱各种复杂因素的干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些不负责编修家谱的人,或是出于个人私欲的驱使,渴望通过攀附显赫先祖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与声望;或是承受着来自家族内部的巨大压力,不得不按照家族长辈的意愿,对家族历史进行一番‘美化’与‘加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于是,家谱的真实性便在这些有意无意的造假行为中大打折扣,成为了家族虚荣心的牺牲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古代社会,家谱的重要性可谓不言而喻。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家谱不仅是官员选拔的重要依据,更是门第婚姻中不可或缺的参考标准。一个人的政治前途、社会地位以及经济利益,往往都与家谱中的记载息息相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因此,一些家族为了提升自己的门第和地位,不惜铤而走险,在家谱中造假,伪认祖先,攀附名人。这种现象在当时极为普遍,甚至形成了一种风气,使得家谱的真实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到了宋代,随着家谱逐渐从世族大家和官府走向普通百姓,其政治性作用虽然有所削弱,但尊祖、敬宗、收族的功能却日益凸显。然而,即便是在这个时期,编修家谱时造假的现象依然屡见不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些家族为了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地位和荣誉,仍然会在家谱中动歪脑筋,通过虚构世系、夸大功绩等手段来提升自己的声望。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家谱的真实性,更是对家族历史的极大不尊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家谱中的失实问题,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攀附、联宗、讹传与编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攀附现象在家谱中屡见不鲜。一些家族为了彰显自己的显赫地位,不惜攀附历史上的名人或权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例如,某些李氏家谱便试图将自己与唐太宗李世民联系起来,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家族声望。然而,这种无根据的攀附不仅无法证实,反而有损家谱的真实性与严肃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联宗现象同样值得关注。在一些地区,同姓但不同宗的家族为了共同的利益或目的,往往会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更大的宗族。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往往会虚构一些共同的祖先或历史渊源,以此来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种联宗行为虽然有助于家族间的团结与合作,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家族历史的真实面貌。讹传问题则源于家族渊源的口传不一。在家谱的编纂过程中,许多家族的历史和故事都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 </span>然而,由于时间的流逝和记忆的模糊,这些故事往往会发生变化,甚至产生讹误。这些讹误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被不断放大,最终导致家谱中的记载与实际历史相差甚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编造现象更是家谱失真问题的重灾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些人在修谱时为了追求某种效果彰显家族兴旺的虚荣心,不惜编造虚假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这些编造的内容往往缺乏确凿的证据和合理的逻辑支撑,因此很容易被外界识破并质疑家谱的真实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除了上述四个内部原因外,外界因素也对家谱的真实性产生了影响。例如,政治动荡、社会变迁等历史因素都可能导致家谱的散失或损毁;而现代科技的发展则使得一些人有机会利用技术手段对家谱进行篡改或伪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此历史上伪造假谱不少,他们的造假手段多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修谱者直接造假,如《须江郎峰祝氏家谱》伪作岳飞词,《周氏志》被指胡编乱造,《义门传芳录·强氏家谱》悼词露作伪天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抄袭他姓家谱,如《天台吴氏宗谱》和《泾岙陈氏宗谱》世系名字相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挖改名人谱主姓氏,如《新安潘氏宗谱》挖改“程”为“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假托名人序,如《钟氏族谱》钟嵘序与生平不合,《泾川柳氏宗谱》柳玭序头衔与史实不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黄宗羲言家谱之弊在伪谱流传,仓修良指宋元家谱除欧、苏两部外皆失传。欧、苏家谱亦存失世次,而伪谱不问地之南北,不考年之上下,一概牵合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家谱中的造假行为并不仅限于始祖和名人的攀附。有时,一些名人所作的序言或赞词也会被别有用心之人伪造出来,以增添家谱的‘光彩’。这些伪造的序言和赞词,虽然看似文笔流畅、辞藻华丽,但实际上却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完全脱离了家族历史的真实脉络。例如,朱熹的一篇谱序就曾被多个家族同时采用,只有姓氏之差而内容基本雷同。这种明目张胆的造假行为,无疑是对家谱神圣性的极大亵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因此,在审视古代家谱时,我们应保持一种审慎而理性的态度。一般来说,一个家族从始祖开始传承下来的世系记录,在十代以内的内容相对较为真实可靠。因为这些记录往往能够直接追溯到家族的起源地或始祖的迁徙路线等关键信息,且经过多次修撰与校对,其真实性得到了较好的保障。然而,对于那些家族世系上溯到上百代且代代不乱、内容十分清楚的家谱,我们则应保持高度的警惕。因为这些记录往往过于完美而缺乏真实感,很可能存在着造假的嫌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此外,在续修家谱时,由于新旧家谱间隔时间长且资料收集困难等原因,其真实性也往往值得怀疑。一些编修者为了弥补资料的不足或追求家谱的完整性,可能会采取抄录史书、志书等方式来补充内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然而,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谱的信息量,但也容易引入一些不实之词或误导性的信息。因此,在续修家谱时我们应更加注重史料的真实性与可靠性,避免将虚假信息传递给后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综上所言,古代家谱伪证之风的盛行既有个人和家族的因素也有社会背景的影响。在编修家谱时,我们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尊重历史事实,避免造假行为的发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同时,我们也应加强对家谱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够真实、完整地传承给后人。</span></p> <p class="ql-block">编辑 元亨</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网络</p><p class="ql-block">2O24年12月2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