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片选自:北京陶然亭公园《先驱者的奋斗——慈悲庵党的早期革命活动》专题展</p> <p class="ql-block">在陶然亭公园湖中心西侧,一片宁静的水域环绕之中,一座醒目的指引牌指向《高君宇烈士墓》。这座占地1600平方米的纪念地,不仅承载着一位革命先驱的生命故事,更见证了一段跨越时空的爱情传奇。</p> <p class="ql-block">高君宇,原名高尚德(1896年—1925年),出身于山西静乐的一个富商家庭。自幼便对社会政治问题有着敏锐的关注,少年时就立志报国。20岁那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在这座新思想的摇篮里,高君宇迅速成长为学生运动的领袖,积极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中。</p> <p class="ql-block">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高君宇作为北京大学学生会负责人之一,初露锋芒,展现出卓越的组织和领导才能。次年,在李大钊先生的指导下,他与邓中夏共同创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1921年,高君宇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并成为山西地区第一位共产党员。1924年,他受孙中山先生之邀担任秘书,参与指挥平定反动商团叛乱,彰显出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p> <p class="ql-block">1924年,面对北洋政府对北京城内国共两党成员的大规模搜捕,高君宇临危受命返回故乡山西,在山西省立第一中学协助筹建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太原支部,播下了革命的火种。(附图:山西省立第一中学)</p> <p class="ql-block">1922年1月,高君宇随中共代表团远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为中国革命争取国际支持。(附图:共产国际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场场景)</p> <p class="ql-block">同年7月,尽管未能亲临上海,但高君宇仍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与陈独秀、张国焘、蔡和森、邓中夏等同志并肩作战。1924年初,他又以共产党员身份参加了国民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为推动国共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传播者,高君宇积极参与编辑进步刊物,如《工人周刊》和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撰写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党的早期事业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在1923年2月爆发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期间,高君宇等同志受党组织委派,带领罢工工人同反动军阀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斗争,留下了《京汉铁路工人流血记》这篇震撼人心的文字。</p> <p class="ql-block">1925年二三月间,高君宇带病筹备并参加了由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共同发起的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然而,因突发急性阑尾炎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这位年轻的革命战士于3月6日凌晨在北京协和医院不幸逝世,年仅29岁。</p> <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还有一位女子的身影与高君宇交织在一起——她就是石评梅(1902-1928),中国近现代女作家、革命活动家。</p><p class="ql-block">1920年的某一天,在北京山西会馆的一次同乡会上,正在发表激昂演讲的高君宇吸引了台下认真聆听的石评梅。这次偶然相遇让两人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他们通过书信往来逐渐加深了解,常常相约漫步于陶然亭畔,分享彼此的理想与抱负。</p> <p class="ql-block">1923年的夏天,石评梅完成了北京女高师范的学业。毕业后,她受聘于母校的附属中学担任国文教员和体育教员。石评梅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游记、小说,尤以诗歌见长,有“北京著名女诗人”之誉。京城四大才女”之一。</p><p class="ql-block">随着交往日深,高君宇对石评梅产生了深深的情感。一次,他采下一枚红叶寄给石评梅,并在上面题写:“满山秋色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这枚红叶如同一颗种子,在两人之间种下了爱情的萌芽。</p> <p class="ql-block">然而,彼时的石评梅正沉浸在上一段感情的痛苦之中,无法接受新的恋情。她在红叶背面写道:“枯萎的花篮不敢承受这片鲜红的叶儿”,婉拒了高君宇的好意。</p> <p class="ql-block">直到高君宇病重住院,石评梅才意识到自己内心深处早已爱上了这个为理想而奋斗的男人。当她赶到医院时,看到病榻上虚弱不堪的爱人,心中充满了悔恨与自责。那一刻,她终于敞开心扉,向高君宇倾诉了自己的情感:“宇,现在我将我这颗心双手献在你面前,我愿它永久用你的鲜血滋养,用你的热泪灌溉。”</p> <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这份迟到的爱情终究没能挽留住高君宇的生命。石评梅悲痛欲绝,经常来到高君宇墓前寄托哀思。她写下许多感人至深的作品,如《凄其风雨夜》《象牙戒指》《梦回寂寂残灯后》《墓畔哀歌》,表达对已逝爱人的无尽怀念与悔恨。“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愿死后得并葬荒丘。”这是她最后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1928年,年仅26岁的石评梅因病离世。人们按照她的遗愿,将她与高君宇合葬在陶然亭公园内,实现了他们生前未能实现的愿望——永远相伴。</p> <p class="ql-block">为了缅怀这对革命情侣,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保护烈士纪念物的精神,1988年重刻了高君宇和石评梅的墓碑,立于烈士墓区,供后人凭吊。</p> <p class="ql-block">彭真曾为高君宇烈士题词,表达了对这位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p> <p class="ql-block">1956年,周恩来总理在审查北京市建设规划总图时特别指示:“陶然亭的‘高石墓’要妥为保护,革命与恋爱并不矛盾,留着它对青年人也有教育意义。”在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关怀下,高石墓得以完整保存至今。(附图:邓颖超1960年到高石墓前悼念)</p> <p class="ql-block">如今,高君宇与石评梅长眠于陶然亭公园之内,他们的爱情故事成为了永恒的经典,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珍惜当下,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与幸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