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瑶寨

紫流苏

<p class="ql-block">瑶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名称比较复杂,有自称28种,他称近100种。</p><p class="ql-block">有的自称为“勉”(“人”的意思),也有的自称为“布努”、“金门”、“瑙格劳”、“拉珈”、“炳多优”、“唔奈”、“藻敏”等等。过去又因其起源传说、生产方式、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而有“盘瑶”、“过山瑶”、“茶山瑶”、“红头瑶”、“花瑶”、“花蓝瑶”、“蓝靛瑶”、“白裤瑶”、“平地瑶”等30余种不同的称呼。</p><p class="ql-block">按照语言、习俗和信仰等方面的差异,瑶族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大支系:操勉语的盘瑶支系,又称瑶语支系;操苗瑶语族苗语支的布努瑶(包括布努瑶、白裤瑶、花蓝瑶、花瑶和部分红瑶),又称苗语支系;操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的茶山瑶和那溪瑶支系,又称侗水语支系;汉语方言支系。</p> <p class="ql-block">隋唐时期,瑶族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湖南大部、广西东北部和广东北部山区。所谓“南岭无山不有瑶”的俗语大体上概括了瑶民当时山居的特点。</p><p class="ql-block">唐末五代时期,湖南资江中下游,以及湘、黔之间的五溪地区,仍有较多的瑶族居住。宋代,瑶族虽然主要分布在湖南境内,但已有一定数量向两广北部深入。</p><p class="ql-block">元代,迫于战争的压力,瑶族不得不大量南迁,不断地深入两广腹地。到了明代,两广成为瑶族的主要分布区。</p><p class="ql-block">明末清初,部分瑶族又从两广向云贵迁徙,这时,瑶族遍及南方六省(区),基本上形成了今天的分布局面,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p><p class="ql-block">明中叶以后,部分瑶族由广西、云南进入越南、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成为他国居民。</p> <p class="ql-block">我们到访的谷窑寨,位于贵州荔波小七孔景区附近,居住的是白裤瑶。村民说自己的祖先是从广西迁移过来的。</p> <p class="ql-block">白裤瑶的男性喜爱喝酒,可以从早喝到晚。</p><p class="ql-block">在村头看见一个棚子里坐着许多瑶族男子在一起闲聊。</p> <p class="ql-block">棚下的挂帘上的文字内容就是白裤瑶男子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白裤瑶的族名来源便是男性都穿白色裤子。</p> <p class="ql-block">白裤瑶男性还有一大爱好就是遛鸟。每个男人都会养有鸟,平日聚在一起除了喝酒就是逗鸟,及其闲散松弛。</p> <p class="ql-block">也有勤劳的男子在村头摆卖手工艺品。</p> <p class="ql-block">女性则整日两手不停。</p> <p class="ql-block">瑶女的裙子晾开非常漂亮。</p> <p class="ql-block">村中的广场每天晚上都有篝火晚会,这些瑶族女孩白天没有演出的时候就聚在一起做手工。</p> <p class="ql-block">瑶药是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瑶药主要分布在大瑶山山区,药材以草木为主。据统计,瑶医使用药物品种约836种,其中既有土石草木,还有鸟兽虫鱼。常见药材有水龙骨科、蓼科、蔷薇科、豆科、唇形料、菌科、葫芦科、百合科、兰科等。</p> <p class="ql-block">在瑶寨中漫步</p> <p class="ql-block">白裤瑶的粮仓</p><p class="ql-block">这些粮仓很特别,形成了瑶族的粮仓文化,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白裤瑶家家户户都建有粮仓,粮仓高5米多,直径约2.5米,分有上下两层,用于储存粮食的上层,有3米多高,四周用竹片编围而成,留出一道只能容得一个人进出的小门口,门上安有一副门耳,粮仓顶上铺盖茅草,构成美观实用的圆形顶尖建筑。在粮仓下层,有石块垫底的四根光滑的柱子,柱子中上部分,套有陶罐等。粮仓容量为3000公斤,具有防鼠、防火、防潮功能。</p><p class="ql-block">白裤瑶的粮仓出现年代,由于白裤瑶没有文字记载,目前仅根据广西北海、合浦等汉古墓陪葬出土的文物,初步定为汉代。</p> <p class="ql-block">村史馆</p> <p class="ql-block">瑶王府坐落在村中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