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之行:西禅古寺、西湖公园、福建博物院

寻梅

<p class="ql-block">  福州之行第二天(12月1日),早餐后,出租车送我们来到了福州的“西禅古寺”游览。</p><p class="ql-block"> 西禅古寺,名列福州五大禅林之一,为全国重点寺庙,位于西郊怡山之麓,工业路西边南侧。古刹大门坊柱上镌刻清代周莲撰写的一副楹联:“荔树四朝传宋代,钟声千古响唐音”。诉说着西禅寺的悠久历史。那苍劲有力的字体,见证了岁月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西禅寺,原名长庆寺,始建于唐代,宋、元、明、清等屡经兴废。福州旧时东西南北四郊均有禅寺,而长庆寺在西郊,故俗称“西禅寺”。现占地6万多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西禅寺门坊坐西朝东,门前的一对石狮威风凛凛守护着这座千年古刹。三个圆拱形大门并列而立,给人一种庄重肃穆之感。</p> <p class="ql-block">西禅寺,见证了福州乃至八闽大地的沧桑变迁。牌匾上“八闽古刹”四个大字,更是彰显了西禅寺在福建地区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从头门亭进入寺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放生池,池内一尊观音像,立于莲花石之上,底座“南无观世音菩萨”字样清晰可见。观音头戴宝冠,身披斗蓬,胸饰珞项饰,手持玉净瓶、杨枝,神态慈悲安详。</p> <p class="ql-block">水面上架设的三座石桥,一为九曲平桥,一为三孔拱桥,一为单拱石桥。</p> <p class="ql-block">相传南北朝时炼丹士王霸居此“炼丹成药,点石为丹”。每逢饥岁,便靠卖药卖金换米救济穷苦百姓。后来王霸“服药仙蜕”人们便在他的故居建寺。隋末废圯。</p> <p class="ql-block">西禅古寺在东南亚影响很大,富有盛名。新加坡双林寺,马来西亚槟城双庆寺,越南南普陀寺、二府庙、观音寺等寺院,都属西禅下院,仍由西禅寺派僧常住管理,每年许多海外高僧信徒登临参谒,成为福州与东南亚一带佛教交流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寺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玉佛楼及客堂、禅堂、方丈室等大小建筑38座;占地7.7公顷,有一座身长4米、重10吨的释迦牟尼卧像,为全国最大的玉佛之一;有一座以29吨黄铜铸成的千手千眼观世音;景点有唐七星井《唐福州延寿禅院故延圣大师塔内真身记》碑、五代慧棱禅师舍利塔、清康熙御笔《药师经》、清代壁画等。</p> <p class="ql-block">寺庙坐西向东,主中轴线由南而北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中轴线之东西侧分布着斋堂、念佛堂、崇德堂、禅堂、明远阁、放生池等建筑。这些建筑错落有致,构成了一幅和谐的寺庙画卷。</p> <p class="ql-block">法堂</p> <p class="ql-block">祖堂</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观音阁</p><p class="ql-block">观音阁内供千手千眼观世音,用29吨黄铜铸成,为国内仅有。</p> <p class="ql-block">好大的一棵树!</p><p class="ql-block">漫步在西禅寺,古木参天,园林式的绿化让环境显得清幽古雅。</p> <p class="ql-block">红色的寺庙和绿色的树木相映成趣,不时传来的诵经声和木鱼敲击声,让人心灵得到净化。</p> <p class="ql-block">庙宇各方,宝殿金瓦,气势恢宏,任何一个角度,都能欣赏到古寺的建筑美学。</p> <p class="ql-block">五百罗汉堂</p><p class="ql-block"> 创建于1993年,堂中供奉500尊造型各异,栩栩如生的罗汉造像,有极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五百罗汉堂,共有6层,每一层细节都做到了极致,別具韵味。但是和苏州西园寺见到的500罗汉堂里的罗汉像风格是完全不一样的。</p> <p class="ql-block">寺内的雕塑、壁画等艺术品充满佛教气息,让人沉浸其中。</p> <p class="ql-block">报恩塔</p><p class="ql-block"> 报恩塔于1990年落成,高67米,共15层,为全省寺宇佛庙最高的一座。报恩塔乃新加坡双林寺主持谈禅法师募资建造。谈禅法师从1983年起,被西禅寺委派为双林寺继任主持,为答谢祖寺培育之恩,故名为“报恩塔”。</p><p class="ql-block"> 报恩塔以钢筋水泥为骨,贴上色质高雅的花岗石,每层塔壁镶嵌精心雕刻的佛像和佛教故事,并以飞禽走兽、花草虫鱼的图案装饰其间,是一座庄严美丽的艺术石塔。</p> <p class="ql-block">西禅寺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佛教寺庙的特色。大殿、法堂、藏经阁等主要建筑采用传统斗拱结构,屋顶覆盖黄色琉璃瓦,庄重而华丽。</p><p class="ql-block">一对新人正在拍摄中式婚纱照。</p> <p class="ql-block">我们全体家人陪伴妈妈也在此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在西禅寺,给我们印象深刻的是极尽宏伟。</p> <p class="ql-block">寺内还修建了一座“天后宫”,如此格局在国内寺院也算是独一无二吧?</p> <p class="ql-block">天后宫</p> <p class="ql-block">藏经楼</p> <p class="ql-block">寺内诸多“网红”打卡建筑,大多来自海外华侨捐赠。</p> <p class="ql-block">在拱桥上观景致,塔影湖光,松风韵律,亭亭荔树,秀色宜人。另有“寄园”遗,荔木稀疏,假山嶙峋,刻石昭示:“宋荔”。</p><p class="ql-block">附近有一座明远阁,是历代名家应邀映荔吟唱的所在。史有韵事,其中有清代朱彝尊、吴震、查慎行等《咏荔》联吟和黄宰田的“荔支风点佛宪灯”传世,广为佳话。</p> <p class="ql-block">三孔桥</p> <p class="ql-block">福州·西禅寺</p><p class="ql-block">无上妙胜地,离垢清凉园。</p> <p class="ql-block">八闽名刹西禅古寺以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秀美的自然风光,成为了来福州旅游必打卡的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  游览福州西禅古寺结束后,我们打车来到福州的“西湖公园”继续游览。</p><p class="ql-block"> 福州“西湖公园”位于福州市鼓楼区的西北部。迄今为止,它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福州市保留最为完整的一座古典园林。</p><p class="ql-block"> 福州“西湖”,为晋朝太康三年(公元282年)郡守严高所建造。在唐末,它已是游览胜地。五代时,闽王王审知的次子王延钧继位,他又在此建造了亭、台、楼、榭,湖中还设有楼船,“西湖”成为他的“御花园”。到了宋朝,“西湖”是更富盛景。清朝道光八年(1828年),林则徐为“西湖”的湖岸砌石,重新修建。1914年,福州市“西湖”,被辟为“西湖公园”。</p><p class="ql-block"> “西湖公园”,是福州市历史最悠久的园林,被人称为“福建园林的明珠”。它位列全国36座“西湖”的前茅,总面积约42.51公顷。其中陆地面积12.21公顷。它通过“柳堤桥”、“步云桥”、“玉带桥”、“飞虹桥”,把“西湖”中的“开化屿”、“谢坪屿”与“窑角屿”连成一个完整的旅游景区,成为“福建省十佳风景名胜区”之一。</p> <p class="ql-block">  步入“西湖公园”大门,映入眼帘的便是“仙桥柳色”。古时人们游览“西湖”,由城西门过“迎仙桥”而至西湖。当时,“仙桥”卧碧波,湖畔遍植梅、柳,景色十分迷人。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曾有词“记风流重来,手种绿成荫也”。由此可知宋时,植柳之风已盛。夏秋,湖面十里荷花馨,是柳绿花红。冬时,红梅凌霜艳,有暗香浮动。此乃“仙桥柳色”之古景。</p> <p class="ql-block">漫步“西湖公园”,湖边、路旁菊花盛开,多姿多彩,芬芳馥郁。</p> <p class="ql-block">近观人在花中游,远眺湖岸似锦带。</p> <p class="ql-block">因其地在晋代城垣之西,故称西湖。宋淳熙年间,南宋宗室、福州知州兼福建抚使赵汝愚又在湖上建澄澜阁,并品题“福州西湖八景”。</p><p class="ql-block">即:“仙桥柳色”、“大梦松声”、“古堞斜阳”、“水晶初月”、“荷亭唱晚”、“西禅晓钟”、“湖心春雨”、“澄澜曙莺”。</p> <p class="ql-block">  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美是杭州。其中浙江9处,广东、湖南、四川各4处,福建、江西各3处,河北2处,广西、云南、湖北、河南、安徽、山东、陕西各1处。在这神州大地上,曾有36个西湖,而杭州西湖冠绝群芳,流传至今,目前全国还存31个西湖。</p> <p class="ql-block">漫步西湖公园中,绿树成荫,景色非常秀美。</p> <p class="ql-block">儿女们围绕着慈祥的妈妈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宋代词人辛弃疾为福州西湖写下了“烟雨偏宜睛更好,约略西施未嫁”的优美词句。</p> <p class="ql-block">临岸远眺,青山绰影、小路通幽、水碧波涟、游人泛舟。</p> <p class="ql-block">  “湖心春雨”:此景由沈钟诗句“我爱湖心亭,凭栏看春雨”而来。在烟雨迷蒙的春日,由“湖心亭”远望,诸峰犹如泼墨的画屏,春意掠过朦胧的湖面,撩人思绪。</p> <p class="ql-block">徜徉在湖边小路,欣赏湖光园色,美丽湖景映入眼帘……</p> <p class="ql-block">“湖天竞渡”</p><p class="ql-block"> “湖天竞渡”为福州西湖清代八景之一,为每年端阳众龙舟聚西湖竞渡胜景之写照。1914年,开化屿沿湖岸边始建一船亭,亭为两层木构,形似停在岸边的船。1985年重修后船形为两层水泥构筑,2000年改为林则徐当年浚湖用画舫船形,亭柱上挂有林公当年题写的楹联“新涨拍桥摇橹过,杂花生树倚窗看”。</p> <p class="ql-block">  福州西湖开化寺之背称后山。先时有亭台梵宇,后倾圮。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郡守江铎建亭于山巅,匾曰:“三山別岛。”因孤山面对三山,四周环水,故得名。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潘思榘重浚西湖又修亭于山上,仍用“三山別岛”之名。旧时,山上怪石嵯峨,松柏葱郁,远观近眺,西湖美景千态万状,尽入眼底,为全湖之胜,福州知府李拔题后山为“湖山胜处”。现主要由寻芳榭、鉴湖亭、假山、鱼池、照壁等组成。“鉴湖慕鱼”照壁上刻有“西禅晓钟”“澄澜曙莺”“湖天竞渡”等西湖古八景和鱼跃龙门等浮雕,记载着西湖历史的变迁。鉴湖亭匾额乃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手笔,楹联则是明末大学士黄道周草书“荐馨好撷涧边草,养证无挠山下泉”。</p> <p class="ql-block">“湖山胜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鉴湖亭”</p> <p class="ql-block">这里集福州古典园林造园风格,利用自然山水形胜,并以乡土树种配置为主,讲究诗情画意,“小中见大”,使西湖景色愈见秀丽,遐迩闻名。修复及新增的景点有仙桥柳色、紫薇厅、开化寺、宛在堂、更衣亭、西湖美、诗廊、水榭亭廊、鉴湖亭、湖天竞渡、湖心春雨、金鳞小苑、古堞斜阳、芳沁园、荷亭、桂斋、浚湖纪念碑、盆景园等。</p> <p class="ql-block">  垂柳依依的长堤,湖畔的回廊水榭,长虹卧波的“飞虹桥”、“玉带桥”、“步云桥”,还有“西湖古迹”中历史最悠久的“开化寺”,诗人云集的“宛在堂”,以及福建省的博物院等。它们都是很有吸引力的游览处。经过多年的疏浚、建设,现在的福州“西湖公园”,更加焕发了新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福州西湖公园宛在堂前矗立着一尊古人雕像,“最初定的是以李白为原型,后来又有人考虑到他与福州的渊源不深,提出辛弃疾、李纲两个方案,因为他们都曾到过福州,也都是著名文人。”几经商榷,最后定下的方案是融合三者的形象,制作一尊代表诗人的雕像,“面部神情比较接近李白,身上穿的是明代文人衣服,帽子的样子是宋代的。”</p> <p class="ql-block">宛在堂</p> <p class="ql-block">“宛在堂”前亲们纷纷打卡留念。</p> <p class="ql-block">  “大梦松声”:在“西湖”之滨,广衮1公里,高不及40米。古时苍松荫郁,排翠崇岗,每当轻风徐拂,远近闻声。山巅有“大梦山亭”,西南有“章池”古迹,系元代的“薛家池馆”;东为清代“萨王衡侍郎读书处”,即“廉山草堂”;西隅有解放后开辟的“大梦山游泳池”。</p><p class="ql-block"> “古堞斜阳”:过“玉带桥”游览区,可见古城压波,夕阳一角。此城垣早被拆毁,1980年重新修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好大的榕树!</p> <p class="ql-block">  “水晶初月”:由王延钧建“水晶宫”于湖滨,跨城为复道,新月初止,使人想象出“琼楼玉宇”的虚景。</p> <p class="ql-block">福建博物院在西湖公园窑角屿,与主岛玉带桥相连。</p> <p class="ql-block">站在桥上,“福建省博物院”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站在桥上,最引人注目的是林则徐塑像,高3.6米,面部严肃,身着披风,屹立远视,目光炯炯,眉宇间透出忧伤之情。</p> <p class="ql-block">  “澄澜曙莺”:当年的“澄澜阁”,就在“谢坪屿”上。春天的早晨,黄莺绕着堤畔的杨柳飞鸣,清脆悦耳的鸣唱,传入“澄澜阁”。</p> <p class="ql-block">西湖公园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它占地600多亩,水域面积竟达450多亩,几个岛屿用桥梁相连,绿水绿园,景色怡人。</p> <p class="ql-block">柠檬桉</p><p class="ql-block">香漫五行道,笔直干两旁。</p><p class="ql-block">柠檬桉的树干洁白挺拔,又是笔直笔直的向上生长,树高叶密,叶片还带着浓烈的柠檬味的芳香,能够被拿来当做观赏类的植物栽种,也能够因为可以被提取芳香油而被用来当做是经济植物。</p> <p class="ql-block"> “荷亭晚唱”:由“谢坪屿”越“步云桥”,便是“荷亭”。“荷亭”三面临水,方池中盛植荷花,黄昏时,渔歌菱唱,耳听常满。清朝道光中叶,林则徐抚吴,在江南织造署发现荷花珍品“五品荷”,很是喜爱,便乞归移植于“荷亭”塘中,并集宋人诗句为联:“人行柳色花光里,身在荷香水影中”。“荷亭”北,还有林则徐主持修建的“李纲祠堂”和林则徐的读书处“桂斋”。</p> <p class="ql-block">残荷之韵</p> <p class="ql-block">“荷亭晚唱”</p> <p class="ql-block">别具一格的藤缠树景象。</p> <p class="ql-block">福州西湖公园里桂斋、南园、开化寺、宛在堂、西湖书院,一步一景,楼台水榭站立如故,奇花异木遍布。园内有旧日时西湖诗社的风雅,有南宋李纲屈身南国的隐痛,也有福州人“一心忧国愿年丰”的胸怀和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调。</p> <p class="ql-block">“桂斋”</p><p class="ql-block">桂斋原系宋李纲祠旁附属建筑,植有桂花两株,取李纲晚年在福州居住的房屋名称“桂斋”为名。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奉命入广东,在潮州途中病逝。咸丰元年(1851年)六月十二日,人们遵照他的意愿,奉遗像祀于桂斋,为福州最早的林则徐祠堂。</p> <p class="ql-block">“禁烟亭”</p><p class="ql-block">为纪念林则徐虎门销烟90周年,1929年6月3日(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三日),中华民国福建省政府禁烟委员会于西湖修建禁烟亭。亭中立禁烟亭碑,碑高1米、宽0.55米、厚0.12米,碑刻正面“禁烟亭”三个大字为沈葆桢曾孙、林则徐外玄孙、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沈觐寿所题,背面为师从沈觐寿的蒋平畴所书王景岐诗文:“虎门潮汐淘难尽,九十年来功未成。传檄有词惊岛国,投荒何路挽天京。忍看洪水行无阻,愿借炎风洗不平。万里孤臣千载泪,自家人自坏长城。”</p> <p class="ql-block">  “西禅晓钟”:西门外的“西禅寺”,离“西湖公园”不远,每晨钟声自林际吹送湖上,悠扬悦耳,为湖上夜游的宾客报晓,別有一番情趣。</p> <p class="ql-block">西湖公园,讲究诗情画意,叠山理水,长堤卧波,假山瀑布,高低错落,色彩丰富,景色迷人。</p> <p class="ql-block">公园内的大榕树很有历史沧桑感,为公园增色了不少!</p> <p class="ql-block">垂柳依依的长堤,湖畔的回廊水榭,长虹卧波的“飞虹桥”、“玉带桥”、“步云桥”,还有“西湖古迹”中历史最悠久的“开化寺”,诗人云集的“宛在堂”,以及福建省的博物院等。它们都是很有吸引力的游览处。经过多年的疏浚、建设,现在的福州“西湖公园”,更加焕发了新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  西湖公园不愧是福州保留最完整的古典园林,是千百年来远近驰名的人间仙境。至今风光魅力仍存,众多游客来往游玩,别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别开生面的园林设计,人文与自然的点缀结合,西湖公园更显魅力无限。</p> <p class="ql-block">“天下西湖”</p><p class="ql-block">我们结束了“西湖公园的游览后,漫步来到与“西湖公园”毗邻的“福建博物院”继续参观游览。</p> <p class="ql-block">福建博物院</p><p class="ql-block">博物院正门有体现“闽”字内涵的图腾柱及体中国文物精华的浮雕墙体。</p> <p class="ql-block">  “福建博物院”,坐落于福州市的“西湖公园”内。它始建于1933年10月,2002年重建。它是福建省规模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文物收藏、研究、教育、展示和对外交流的机构。“福建省博物院”,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福建博物院”的主体建筑,是数个具有福建文化特色元素的集合;富有民居特色的“几”字形屋顶;体现“闽”字内涵的图腾柱;汇集大中国文物精华的浮雕墙体;模拟福建“土楼”风格的“自然馆建筑”;扩散水纹状自主体建筑广场。这些元素结合的“福建省博物院”,处于“西湖”三面环水的地理位置。它既体现了福建省的“民俗风情”和“扬帆远航”的发展愿景,也体现了“水意象”,在中国文化中的和谐蕴涵。从学科层面来讲,它又体现了各学科融合,撑起博物院事业发展的寓意。</p><p class="ql-block"> “福建博物院”,由“陈列馆”、“自然馆”、“综合楼”、“文博培训中心”四座建筑群所组成。整体建筑。独具海洋文化特色,同时又融合了“闽南石文化”和“福建古代建筑”的风格。新馆(即“福建省博物院”),同时还设有多功能的学术报告厅、影像厅、贵宾厅、会议厅、“博园”文博培训中心、“易安居”茶艺室等设施。</p><p class="ql-block"> “福建博物院”,是集文物保护、文物考古、历史、自然标本、艺术研究为一体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福建省博物院”共投资2.7亿元,包括地下一层,地上三层。新馆,展览面积1.5万平方米,内设文化保护、陈列展示、宣传教育、考古研究、业务交流、自然馆、积翠园艺术馆及安全保卫、行政管理等15个部门。“博物院”,拥有馆藏文物和自然标本近17万余件(套),其中珍贵文物达3万余件(套)。</p> <p class="ql-block">闽山闽水物华新</p> <p class="ql-block">博物院益章处</p> <p class="ql-block">福建南岛语族考古成果展</p> <p class="ql-block">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航海历史。自古以来海洋文明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活动对中华文明演进产生了重要影响。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共同组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繁荣昌盛的海洋文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精神基础和智力支撑。</p><p class="ql-block"> 我国东南沿海的史前文化与南岛语族的关系一直是环太平洋地区考古学、人类学和语言学关注的研究焦点。经过一百多年的历史语言学、民族学、遗传学与考古学等学科综合研究,南岛语族起源于包括福建在内的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的研究”成为“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的缘起</p><p class="ql-block"> 南岛语族是一个海洋族群,其祖先向太平洋地区的扩散是史前人类最伟大的海上移民,一个多世纪以来,南岛语族的起源和扩散都是太平洋考古学最重要的课题之一。</p> <p class="ql-block">智慧书院</p> <p class="ql-block">宋词里的福建</p> <p class="ql-block">福建古代文明之光</p><p class="ql-block"> “福建博物院”,馆藏文物的基本陈列:</p><p class="ql-block"> “古代文明之光”:闽山苍苍,闽海茫茫。福建省的历史,从幽黯蒙昧的山洞中走来,跨越了闽越人驾舟荡歌的古朴岁月,融合了中原移民的智慧与勤劳。步入宋元时期的百业兴旺,万商云集,成为人文蔚起的“海滨邹鲁”。明清时期,郑和、郑成功等“海上英雄”,又纷纷在这里,书写了历史的辉煌。本陈列,完整地展示了福建省从远古到“鸦片战争以前的发展脉络,令人从中感悟到历史深处的“文明之光”。</p> <p class="ql-block"> 岁月沧桑,福建的历史演进,如同一首山海回声的古老韵歌,传承悠远。我们的祖先从远古蒙昧的山林走来,在披荆斩棘的历程中积蓄着文明火种迸发的力量。商周时期,土著“七闽”用活跃的身影留下了青铜文化的斑驳光辉。经历了闽越人雄踞东南的辉煌百年,福建更紧密地与中原民族融为一体。宋元时期,福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百业兴旺、万商云集,架起了与世界文明交流的桥梁。明清之际,海峡两岸人民携手开拓、血脉交融,谱写了继往开来的灿烂篇章。</p> <p class="ql-block">山海家园 闽之先民</p><p class="ql-block"> 在遥远洪荒的旧石器时代,人们依山傍水、以天然岩洞为居,使用简单的木棒、石器、骨角器,战胜着毒虫猛兽。他们过着采集、渔猎的生活,在亘古的岁月中磨砺出生存的经验与智慧。进入新石器时代后,随着原始农业、手工业、建筑等方面的不断发展进步,文明的火种在福建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星罗棋布,积蓄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青铜辉映 礼乐初萌</p><p class="ql-block"> 在中原进入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时,活跃在福建境内的“七闽”部落创造了地域特征浓厚的土著文化。中原礼乐之风的浸润、吴楚文化的影响,为这一时期已然成型的闽越文化增添了多元化色彩。</p> <p class="ql-block">青铜铙</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 <p class="ql-block">龟形木盘</p> <p class="ql-block">越魂不灭 王族世家</p><p class="ql-block"> 据(史记)记载,闽越国的开国之君无诸是春秋五霸之一越王勾践的后裔,他与族人迁避到这里,融合当地土著越民,奠定了闽越国兴盛的基础。秦统一全国后,置闽中郡,福建地区正式纳入了中史王朝的管辖范围。公元前202年,汉朝立闽越国,开始了长达近百年雄据东南的时代。闽越国在农耕、建筑、制陶、冶铸等方面发展和进步显著,开创了地方文化的灿烂篇章。公元前110年,武帝发兵攻灭闽越国。</p> <p class="ql-block">衣冠南渡 闽中隆兴</p><p class="ql-block"> 闽越国消亡之后,福建经历了人口稀少、发展较为缓慢的时期,却也为中原文化的融入留下了巨大空间。两晋时期,北方战乱不断,中原地区的族群不断南迁,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与福建土著居民共同开发、不断发展,促成了福建历史上的再次隆兴。</p> <p class="ql-block">五代 青釉多嘴罐</p> <p class="ql-block">铁猪、铁牛</p><p class="ql-block"> 古代铁牛的主要用途是镇水,减少水患发生。在古代,铁牛被视为镇水神物,其神话色彩源于古人对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观念。具体来说,古人认为江河湖泊的水患多由蛟龙引起,而蛟龙属水,位于东方又属木。根据五行规律,金克木、土克水,因此古人用铁牛来镇压水患。铁牛的铸造通常在江河、湖泊或运河边进行,以示其镇水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此外,铁牛的铸造时间通常在皇帝巡游时进行,以示皇恩浩荡。例如,淮安铁牛是在康熙四十年(1701年)由清朝官方铸造的,距今己有319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成化款铜牺尊</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1644年)</p><p class="ql-block">传世品</p><p class="ql-block">成化款铜象尊</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1644年)</p><p class="ql-block">传世品</p> <p class="ql-block">铜鎏金长颈瓶</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1644年)</p><p class="ql-block">传世品</p><p class="ql-block">铜狮形熏炉</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1644年)</p><p class="ql-block">传世品</p> <p class="ql-block">铜狮子熏炉</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1368年)</p><p class="ql-block">南平大桥工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明 郑和铸青铜钟(复制品)</p><p class="ql-block"> 该青铜钟重约77公斤,高达83厘米,是明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船队下西洋驻泊长乐期间铸造,上有云水、波浪、八卦等纹饰及“国泰民安、“民调雨顺”等字样。</p> <p class="ql-block">神韵何来</p><p class="ql-block"> 德化窑火千年以来传承不息,早在宋元时期这里便已烧成青白瓷,并漂洋过海销往域外。明代更因白瓷工艺达到巅峰,奠定了在世界陶瓷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如凝脂之玉的“中国白”,当时在欧洲被视为东方艺术的明珠。何朝宗是德化瓷塑史上最具盛名的一代巨匠,以擅长雕刻各类仙佛人物名扬于世。他目前存世的作品包括观音、达摩、文昌、罗汉、关公、和合二仙等,无不兼具得道者的超然飘逸及世间凡俗的亲和神态。</p> <p class="ql-block">漳窑“嘉靖丙辰”款如来立像</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554年)</p><p class="ql-block">传世品</p> <p class="ql-block">德化窑白釉文昌坐像</p> <p class="ql-block">德化窑白釉观音立像</p> <p class="ql-block">德化窖白釉关公坐像</p> <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我们对于历史的薪火相传,不仅书写于典籍之中,更凝聚在器物的传承间。福建人善良而追求美好,知书而富于创造,爱国而不惧牺牲。那些对生活、对理想、对家园的执着信念,从古至今一脉相承、未曾改变。</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通过保存、研究、展示一件件历经岁月磨砺的古老文物,成为后人仰观文明的记忆殿堂。值此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第四季热播之际,福建博物院以特展方式将入选的国宝级藏品集中呈现,以追溯八闽大地历久弥新的人文情怀。</p> <p class="ql-block">太原晋祠圣母殿侍女像</p><p class="ql-block">霞帔坠使用方式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玉组佩</p> <p class="ql-block">白玉镂雕螭钮“叶向高”方章</p><p class="ql-block">明</p><p class="ql-block">福建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家国情深</p><p class="ql-block"> 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外御强敌、内争民权的动荡岁月。一向处于对外交往前沿的福建人民最早觉醒,并涌现出如林则徐、严复等放眼看世界的先驱者。其间又有多少革命志士舍小家,为国家与民族的复兴甘洒一腔热血。让我们把时间的指针回拨到113年前,一起打开这封著名的诀别之书,聆听那位出生于三坊七巷的24岁青年在异乡决意赴死之际,留给他最牵挂的爱人的铮铮话语。</p> <p class="ql-block">  福建博物院是我国唯一集博物馆、自然馆、积翠园艺术馆、考古研究所、文物保护中心,国家水下考古基地“六合一”的综合性博物馆。藏品丰富,大开眼界,很值得大家参观游览!接下来我们将去福州市烟台山历史文化街区继续游览,期待!</p><p class="ql-block"> 谢谢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