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饮的美篇

小饮

<p class="ql-block">水乡寻梦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多年前曾去四地交界的顾山老街(常熟、江阴、张家港、无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次去,我是这么写的:车子停下来,就遇上了江南音乐名家周少梅的纪念馆(故居)。周少梅的父亲也是一位当地有名的民间音乐家。周少梅的师傅是个姓陆的瞎子道士。周少梅有两个高徒,一个是刘天华,一个是瞎子阿炳(华彦钧)。周少梅非但是民乐演奏家,而且还是作词作曲家,并且名师出高徒,又是音乐教育家(理论家),在民音领域,堪称一代宗师。在他的故居内,有一间“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小书房,搞音乐的文质彬彬,重视知书达礼,重视内在修养,令人感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往西边老街走,去寻访一顶老的石桥——犀带桥。首先遇到了该镇上最后一家供销社日杂货商家,里面用的盘秤、算盘,都是老货,而且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摆放整齐,俨然走进了六七十年代,好像时间停摆在那里了。那位年长的店主说,他年轻时候,就在这里站柜了,掐指一算,已六十多年。这条街,几乎有点我行我素,很少受外面的影响,居然有的老者,还在骑老式的“凤凰牌”农用自行车、还有女式“凤凰”。用姓苏的一位琴师的说法,这里是“一场尿可以射三县”(江阴、常熟、无锡),因此这里仍保留着一些与别地不同的古风,就一点不以为怪。有些沿街老房的瓦当头刻着“东方红”“公社好"“心向红太阳”的字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两个老者坐在老房子的铁锅铺里,悠哉悠哉地玩骨牌,也有的躺在老式理发店里享受着“顶上功夫”一切都顺其自然,自然而然。那家桥头“姚记”烧饼,午后已落市,但店门敞开,那副老式的模样,任你拍摄,据陪我们去看老房子、老桥,并且招待的许佳平律师讲,这是个网红店,无锡电视台来拍过片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许律师在一个很大的祖居老宅旁(西街64号),开了一个“路平法律服务部”。他自告奋勇,陪我们一行,以及一位从美国还来的客人,一起去看老房子,这个沿河的宅院真够老的,那包浆很厚的井栏圈与木柱下的石础都是青石质的,无疑明代制式,在这个地带非常罕见。许律师说他是无锡南长街南下塘人,后来才迁到顾山镇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在他引领下,去看那顶清朝的老桥,桥在西街镇上一个已经搬空但未拆除的小学内,进门第一幢高高的“镇中实验楼”上写着捐造者的名字一一孙中方。她的大名,我早就知道,是惠山区石塘湾镇上人,是一位香港的实业家,石塘湾中学内的孙中方图书馆就是她捐造的。另一位捐造者周镇寰,就是她的丈夫,他是顾山人,是抗日名将,改革开放,返乡寻根,捐造了这幢大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个旧校址的对面,还有一座老宅。据他说也是一位政要的旧宅,做过叶剑英的秘长。反正,这里的历史很多,他忙于手头工作,没有时间陪我们细聊,于是我们饭后就与他告辞,自己再到东街去转了一下。东街老房子也有一些,但没有西街多了,不少房子在原来基础上,已经翻建改造,失去了原来的风貌。有些还是比较完整的,离东街一幢三进旧房不远处,就可以看到一幢精致的中西合璧红砖二层楼房,这就是周少梅的纪念馆。周少梅的故居是晚清建筑,一进三间平屋,在这幢洋楼的里边。苏老师带我们去看了一下,他在那里拉二胡,午后只有他一个人在。他说,自己是张家港人,七十开外,家居离这里只有几.步路,他业余爱好拉锡剧曲目,平时与几个票友在这里拉拉白相相,比较开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街的小弄堂还是比较有特色的,一直通向南边的河道。这条老街,过去还是比较别致的,沿东西走向,两边都有河,北侧已经填掉了,现如今只有西、南两边还有河,东首横向是否有河,没有问,反正过去是很有特色的江南水乡风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值金秋十月,稻熟蟹肥,田野里一片金黄。时间还早,我们去虞山西麓瞻仰了黄大痴的墓,离这里只有十多分钟的路程。到黄子久墓上去过后,就循声(声势浩大的念佛声,据说是观音生日)往上走,遇一庙,为翁同和题额,还看到他老人家一副楷书对子。他得罪慈禧太后、被革职为民,教县官老爷严加管束、遣返故里,便天天隐于佛道,不问世事,书法更为炉火纯青,在家乡留下了不少墨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一行,从虞山西返锡途中,路过严家桥,又去那里过了一下“画瘾”。夕阳西下,那里的河道水境很美,归鸦聒噪,河边的老树根散发着松子般的香气,很好闻。这里的老街老房老桥,保留了不少,规模较大,老街形态完整,不少老房,不管是名人住的,还是普通民居,一律挂上了当地羊尖古建保护的牌子,充分体现了他们对于历史应该有的一份尊重。据当地一位退休的陈老师讲,严家桥是过去无锡与常熟之间的中心驿站,宋代就有了。镇上的“四大姓”(四大家族)是:严顾汤陈。“唐夹里”拥有三千亩良田,有布庄、面粉厂,城里也有产业,是民族工商业的奠基人,宋朝就有,无锡。他边剥毛豆,边与我们聊。他说,乡下生活比城里好,空气新鲜,居住舒适,心情愉快,人际和谐,历史悠久,吃用方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渐渐地黑了下来,我们三个人开车返城。我说,我们现在是住在、工作在城里,闲时才往乡下来,散散心,透透气。今后退休后,就要倒过来,常住乡下,难得才进城一次。其实画友小吴正好与我相反,他现在住在一个边远的小镇,城里反而不常去,对老房子与我感觉是不一样的。他不画老房子的“破〞,喜欢把老房子画得体体面面,漂亮漂亮,我总觉得他有一份长不大的童心,令人心悦诚服,那份孩儿般的纯真,是我缺乏的,也是我欣赏他的地方。他不喜欢闲话多,写生时特别安静,总是喜欢一个人去转转,“失踪”一大会儿。我么,也不急着去找他,叼根香烟,也是找有特点的地方,基本上是旯旯落落里钻。我们总会在某个神秘的地方碰到,然后交流一下感觉。而那个作家老陈,他是个话痨,又不会画画,总找老乡去吹牛,喝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