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忆一段旧岁,迎新年元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 ——题记</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岁末年尾,二零二四年的日历,眼下只剩下了薄薄的几页。整整五十年前的那个隆冬季节,正是我们上山下乡的日子。几天前,在手机上看到一个视频,当年刘家庄子知青组的部分下乡知青,在临沂城里小聚。他们抚今追昔,欢声笑语,并即兴高歌一曲抒情怀,大家仿佛又回到半个世纪前。感慨之余,我们那时所亲身经历的知青岁月,再一次浮现在了眼前。</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梦回一九七四年底,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我们这些十六七岁的中学毕业生,没有大学可上,当兵不够格,招工也已经停止。一晃长大了,我们虽然从小身处城乡结合部,与庄户孩子一起玩耍、上学,却随着时代洪流去上山下乡,像城市的男女青年一样,必须要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县里成立了知青办公室,组织我们一个不漏地上山下乡。当年青岛和济南等城市来的青年,往往都去了偏远山区。我们本县的子弟,则安排到沂河岸畔的榆林子管理区六个大队,这里是当年全县的富庶之地,离城也近。六个知青组紧挨着河边平原地,种植水稻和小麦等,甭吃瓜干煎饼。</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记得一九七四年十二月五日,县委、县革命委员会在招待所大礼堂,隆重举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欢送大会。我们这些沂南县历史上第一批知青,胸戴大红花,热血沸腾,激情满怀,第一次感受到如此热烈的气氛。那场景,那气氛,至今难以忘怀。人民路上,红旗招展,锣鼓喧天,夹道欢送。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挥手告别家人,乘上解放牌大卡车,奔向农村广阔天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岀县城向东,一路欢歌,很快就来到沂河东岸,开启了全新的生活。</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我们九名知青,来到东南庄安家落户。磨面坊对过的一个农家院落,原来是村里的小学。四名女知青住东屋,我们五个男的住堂屋,低矮的西屋当伙房。九个人被分配到六个生产队里,开始了艰苦的劳动,真正体验到了老百姓的苦,农民们的累。</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在那个青春飞扬的年龄,我们思想单纯,情感真挚,与朴实善良的老百姓们,很快打成一片,并结下了深情厚谊。返城后,我们始终怀有一颗感恩的心,难忘曾善待我们的乡亲们。多年来,我们有时相约到东南庄看望他们。当大队支书和大队长离世时,我们也都集体前往吊唁和送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 东南庄知青组</i></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回想曾经的东南庄小院生活,那些肆意欢笑、无忧无虑的日子,仿佛还在眼前。我们知青组一个锅里摸勺子,朝夕相处,亲如姊妹。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并轮流值班做饭。我们收获了友情与温暖,建立了深厚纯洁的感情。当年青丝充满活力,如今白发历经沧桑,那段知青岁月,让我们有缘结识,如今尽管有的常年在济南或青岛的下一代家中生活,我们却一直相互保持着联系,有机会就聚一聚。令人唏嘘长叹的是,我们九个人当中,已先后有三人因病长逝了。</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劳动之余,我们这些以梦为马的年轻人,拉二胡、吹笛子和口琴,唱革命歌曲。也曾悄悄看些文学禁书,哼唱些爱情歌曲。而篮球运动,是当时最为普及的健身娱乐项目。村里支持我们伐了两棵树,找木匠打了篮球架。大伙儿平整岀场地,便欢天喜地的上场了。邻村的知青们也时常来客串一把,打个比赛,羡慕我们能有这个场地。在临沂地区知青篮球运动会上,我们县里代表队曾取得佳绩,获得了荣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时至一九七五年底,我们再次改变了身份。东望仙、西望仙、刘家庄子三个组全体人员招工,我们后面三个组,由贫下中农推荐,每组一男一女跳岀农门。共有五十人去临沂拖修厂,二十人到蒙阴的军工三线八零二厂。不久后,其他留守的知识青年,也于元旦前招工返城。至此,我们完成使命,告别了一年多的农村生活。</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几十年过去了,匆匆是光阴,忙忙是人生。参加工作后,我们这一批知青,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各自留下了不同的生活轨迹。改革开放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一路走来,我们中有的岀国定居,有的步入仕途当官或经商发财,而绝大多数人都平淡无奇,在社会底层的不同岗位上,兢兢业业、辛勤工作,历经风风雨雨,慢慢地老去。而下乡是我们走向社会的第一站,也是以后计算工龄的起点。回眸当年,该认真生活的时候,我们未曾敷衍;该好好珍惜的时候,我们也没有丝毫懈怠。</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一个转身,我们的青春早已经成为了故事。人生无常,如今多少青丝,飘落尘埃;多少熟悉的背影,已走散于人海。面对繁华凋零的冬残,以前不管过的怎么样,人生无所谓得无所谓失,一切都无需叩问。活在这无垠的天地间,余生惟愿我们释怀、自在,在变老的路上能够善待自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 榆林子知青组</i></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经年流转,岁月却带不走对青春的怀念。二零一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年轮仿佛在脚下划了一个圆圈,那些唇红齿白的少年,又集合在当年的岀发地,庆祝上山下乡四十五周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这些年过花甲的知青们,从四面八方齐集卧龙山公园诸葛亮铜像前。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让人怦然心动。屈指算来,当年风华正茂的近百名第一批沂南知青中,有的已去了天国,阴阳两隔;有的因身体等原因无法前来;有的则在外地照看孙辈脱不开身。仍能聚到一起的三十八人,挺直了腰杆,在千古智圣面前合影留念。细品每个人的模样,方感时光隧道的悠长。少年成花甲,红颜变白首,容颜的变化都写在了脸上。不由地感叹:时光好不经用,抬眼已是大半生!找不回的青春,寻不到的芳华。而当年欢送我们上山下乡的锣鼓声,似乎还回响在人民路的上空。</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随后在新星大酒店的联谊会上,大家似乎又焕发了青春。回忆当年,心潮薄云天,曾经拥有过,再苦再累,如今想来也甘甜。生于大跃进,长在文革中,我们承上启下地跨越两个世纪,成为当今社会中最特别、最勤奋也最迷茫、最挣扎的一代人,又是自强不息的一代,从未言败。工农商学兵,在各行各业中努力工作,也算有所作为。我们这代人,虽然已退岀了社会大舞台,但为社会、为家庭体现岀了自己的价值所在,于心无愧。四十五年过去,大家仍然保有良好的心态,并有这份知青情缘,坐到一起欢声笑语,是何其幸福的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夕阳无限好,无时不芳华。一阵阵欢笑,一首首歌曲,葫芦丝演奏,优美的舞蹈……,各人的拿手好戏,轮流上演。说唱者动情,闻听者动容。此时,我们又成了老顽童。有人赋诗助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十六字令</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聚,天高云淡秋风爽。闻喜讯,知青都来到!聚,四十五载已过去。光阴逝,青丝变银发。聚,智圣故里喜相逢。回首看,阳都新貌换。聚,相聚气氛真热闹。情不禁,千杯都嫌少。聚,四十五年来一聚。知青情,夕阳无限好!聚,今朝我们来相聚。农友见,欢歌笑语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当年东望仙知青组长武老兄,也是我们这次聚会筹备组负责人,祝愿大家珍惜当下,过好余生,五十年时还能来此相聚,再忆那知青故事,一个都不能少!怎么也没有料到,前两年他因病溘然长逝,令人痛心不已。我们原来约定的五十周年知青们再次大聚会,如今也已经成为了泡影。</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半个世纪如一梦!五十载春秋,弹指一挥间。当年,一晃长大后上山下乡;又一晃,大家不知不觉就老了;再一晃,我们这代人也就没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有人说,改革开放这几十年的时间,神州大地上人们生活中的变化,超过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临沂拖拉机修造厂,以及我们的八零二等三线军工企业,都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岁月神偷!我们这些知青,也从十六七岁风华正茂的青葱少年,业已步入了奔七的老年人行列。</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时间,苍老了一代人的容颜,改变了世间的一切,却没有改变我们对知青岁月的怀念,更改变不了那时结下的深情厚谊。在又一个新年来临之际,让我们与那些逝去的年华,作一次深情的碰杯。致敬!那个难以忘怀的年代;致敬!已渐渐老去的自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张新华兄•书法作品欣赏</b></p> 谢谢您驻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