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日逛逛嘉兴

江西老知青

<p class="ql-block">伍相祠·壕股塔</p> <p class="ql-block">到达南湖公园边,首先看到的是伍相祠·壕股塔。</p> <p class="ql-block">伍相祠·壕股塔</p><p class="ql-block">伍相祠为纪念伍子胥而建。此景点主要包含子胥像、壕股塔、钟楼、鼓楼等,其中,壕股塔是古时嘉兴『七塔人寺』之一,因『北临城濠,其水曲如股』而得名。现塔高七层,塔身为阁楼式,沿袭宋代建筑风格。壕股塔是嘉兴市内唯一可攀登的塔。</p> <p class="ql-block">伍子胥</p><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期,伍子胥担任吴王夫差的相国,在吴越屡次战争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伍子胥为官期间,曾带兵驻扎嘉兴操练御敌,他以骁勇善战、赤胆忠心而深受百姓爱戴,但由于吴王夫差听信谗言,伍子胥举谏不进反被赐死,时值五月初五。之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便成了此处百姓祭祀伍子胥之日,祭祀所保留的风俗成为了我国端午节文化习俗的来源之一。</p> <p class="ql-block">揽秀园是南湖边上的园林,里面有一处碑刻廊,可惜没有碑刻只有拓片成列在橱窗里。</p> <p class="ql-block">"嘉兴府重修明伦堂记"碑</p><p class="ql-block">"嘉兴府学重修明伦堂记"碑高2.8米,宽1.44米,碑文由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手书,碑刻完成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p> <p class="ql-block">董其昌手书,可惜碑刻已经没有了,这里的碑只是拓片。</p> <p class="ql-block">揽秀园的碑廊</p> <p class="ql-block">文星桥</p> <p class="ql-block">嘉兴老菱有名气,可惜错过了时机。</p> <p class="ql-block">在成功堤步行,欣赏南湖美景。</p> <p class="ql-block">南湖远眺</p> <p class="ql-block">成功堤。</p> <p class="ql-block">这次带了自拍杆和遥控器,合个影。</p> <p class="ql-block">南湖游船,天气太冷了,没有游客。</p> <p class="ql-block">勺圆,也是南湖边一景。有点苏州园林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园林里红枫还未凋零。</p> <p class="ql-block">月河古街必须去逛逛。虽然和很多古镇一样,商业味很浓。但是停车却很方便。也是嘉兴的优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月河历史街区</p><p class="ql-block">月河街区是嘉兴市区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最能反映江南水乡居住特色的老街。街区占地面积约9万平方米,以「京杭大运河」『里月河」『外月河』,『中基路」、「坛弄』和「秀水兜』此『三河三街』为基本格局。街区集「吃、住、行、游、购、娱一为一体,培育了花鸟市场、古玩市场、老字号商街等专业市场,汇集了工艺品店、休闲酒吧、餐饮特色店等各式购物店,具有浓郁的地方传统气息,再现了大运河畔昔日的繁华风貌。</p> <p class="ql-block">月河古街口处的陆稿荐是当地人推荐的饭店,味道不错。</p> <p class="ql-block">各种各样的小桥流水是必须的。</p> <p class="ql-block">嘉兴子城遗址</p> <p class="ql-block">嘉兴子城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龙三年(231),历经1700多年,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一直为嘉兴历代县、府衙署所在地,子城见证了嘉兴城市变迁的每一历程。衙署是中国古代行政机构办公的场所,遵循中国传统官制,有着严格的等级和功能布局。衙署名不同,其等级、职能和管辖范围也不同,而衙署的变迁反映着城市地位的变化。嘉兴子城是国内罕见的保存完好的府级衙署遗址,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制度和嘉兴的地方历史具有重要价值。让我们共同追溯嘉兴子城遗址内衙署的历史变迁,更加深入了解"吴风越韵、水乡绿都"嘉兴千年古城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子城墙前面有一对石狮子,其中左边那个是母狮子。还有点故事。</p> <p class="ql-block">石狮寓意威严自尊与宏伟大气,象征富贵吉祥和神圣不可侵犯。子城城门两侧原矗立有石狮一对,后母石狮被掩埋于地下。2019年10月11日,嘉兴子城遗址公园建设施工时发现母石狮,现经清理修复,母石狮又重置于原位。</p> <p class="ql-block">仪门</p><p class="ql-block">汉代府县治所两旁各筑一桓,后二桓之间加木为门,曰桓门。宋避钦宗讳,改为仪门,即礼仪之门。明清衙署第二重门通称仪门(清</p><p class="ql-block">末避宣统帝溥仪讳,仪门称为二门),是主事官员迎送宾客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据明弘治《嘉兴府志》载:"嘉兴府仪门三间,东西翼室各五间。"考古发掘显示,子城仪门遗址留有从五代到明清不同时期的遗存,</p><p class="ql-block">在此期间平面格局未有较大改变,与方志所载相互印证。仪门遗址台基面阔18.4米,进深12.7米,砖铺地面距地表约1米,原有立柱12根,</p><p class="ql-block">南北连接甬道。现存部分础石为五代原物,席纹、条纹青砖铺地为明清时期多次修砌。东西翼室面阔16.0米,进深7.9米,除翼室席纹</p><p class="ql-block">铺地为五代遗迹外,现存残砖墙基及方形础石、条石阶沿等多为明清时期遗物。</p> <p class="ql-block">埋在土里几百年的古城遗址。</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个介绍嘉兴古代衙署的展示厅。</p> <p class="ql-block">大堂台阶柱础石</p><p class="ql-block">大堂是衙署建筑的中心,也是体量最大的单幢建筑。经考古勘探发掘,暂发现明清时期大堂基址叠压在五代宋元(称"设厅")基础之上,</p><p class="ql-block">五代宋元时期的设厅距现在地表约1.2米深,残留有道路、础石、青砖台帮等建筑遗迹,夯土呈黄灰色。设厅基址东西长约27米,南北长约22米。整个台基被分为月台和房基两个部分。月台南北长约6米,设厅房基格局为面阔五间,进深4间。勘探发现础石18座,发掘3个,均为方形,顶部高出地坪部分经打磨,边长约0.95米,厚度不详。</p> <p class="ql-block">在魏晋时期,州刺史兼任将军之职,州刺史是文职,将军是武职。州有州的衙门和幕僚,将军另外有将军的衙门和幕僚。将军的衙门,就叫做"府"。</p><p class="ql-block">子城自建立至清一直是嘉兴历朝历代县、州、府、军、路、府的衙署,记录着嘉兴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和地域以及建筑技术等信息,更记录着历代地方政权、制度、职官的演变,蕴含着深厚的制度文化。从宋元时期的子城内的府堂、经历司和司狱司等,到明代仿中央六部之</p><p class="ql-block">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房,以及清代六房之外又设号房堂、发房堂等,可以清晰地看到嘉兴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府的演变过程。</p> <p class="ql-block">大堂台阶柱础石</p><p class="ql-block">大堂是衙署建筑的中心,也是体量最大的单幢建筑。经考古勘探发掘,暂发现明清时期大堂基址叠压在五代宋元(称"设厅")基础之上,</p><p class="ql-block">五代宋元时期的设厅距现在地表约1.2米深,残留有道路、础石、青砖台帮等建筑遗迹,夯土呈黄灰色。设厅基址东西长约27米,南北长约22米。整个台基被分为月台和房基两个部分。月台南北长约6米,设厅房基格局为面阔五间,进深4间。勘探发现础石18座,发掘3个,均为方形,顶部高出地坪部分经打磨,边长约0.95米,厚度不详。</p><p class="ql-block">京</p> <p class="ql-block">晚清大儒沈曾植故居。</p> <p class="ql-block">沈曾植故居。</p> <p class="ql-block">沈曾植生平行迹</p><p class="ql-block">中国的文化传统十分重视个人的品格和家庭价值。清道光三十年(1850),沈曾植出生于北京。祖父沈维绣是曾国藩的恩师,官至工部侍郎,正二品顶戴花翎。子承父业,沈曾植的父亲沈宗涵后来也在工部任职。因父亲早年去世,家境衰落,他的青少年岁月在贫困和艰辛中度过。少年时代的沈曾植性格坚韧和顽强,求知欲也格外强烈。他明白:知识是改变命运的力量,对社会对个人都是一样。他一生靠苦读,靠积累,直至学识出众。清光绪六年(1880)殿试赐同进士出身,历官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俄国股章京,江西南昌府知府、督粮道、盐政道,安徽提学使、布政使、护理巡抚等,直升到二品顶戴花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沈曾植不仅是一位勤政务实、刚正清廉的官员,更是一位誉满海内外的大学者。他以经世致用作学问,通过学术表达对时局的关注,映射出在风雨飘摇的时势下中国文人的忧世之心。</p><p class="ql-block">清史有评:沈曾植为政"知民情伪,而持之以忠恕,故事治而民亲""重治人而尚礼治,政无巨细,皆以身先","硕学有远识"。</p> <p class="ql-block">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号乙庵,晚号寐叟,浙江嘉兴人。清光绪六年(1880)进士,历官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总理衙门章京,江西按察使,安微提学使、布政使、护理巡抚等。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以"硕学通儒"蜚声中外,誉称"中国大儒"。</p><p class="ql-block">沈曾植生命的历程,伴随着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从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义和团运动及八国联军进京、辛亥革命,一直到袁世凯称帝、丁巳复辟等等,这正是中国历史上苦难深重、变动最为剧烈的时期,乾坤鼎革,大浪淘沙,这些历史大事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沈曾植的人生发展方向,改变着他的人生命运,而沈曾植的学问、人品和才能,也在历史潮流的奔腾回旋中显示出其独特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沈曾墨迹。</p> <p class="ql-block">康有为手书的对联,对沈曾植先生做了极高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教堂。也是嘉兴一景。</p> <p class="ql-block">洋楼。嘉兴一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