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去过几次河北省会石家庄。一次看望战友,她陪我去了五十公里开外的赞皇县嶂石岩;一次看望同学,他没时间陪我,给我报了山西藏山一日游。这次跟着外甥女到正定古城,惊叹距石家庄二十公里有这么一块藏宝之地!</p><p class="ql-block">正定古城始建于北周(557—581年),初为石城,规模较小。唐按镇治扩为土城。明砌为砖城,遗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上午10点,登上明城墙眺望。听说正定最著名的古迹是四塔一寺。</p><p class="ql-block">看到一座塔,一会儿就先去看它吧。</p> <p class="ql-block">步行几分钟来到了塔所在的广惠寺。</p><p class="ql-block">这座塔就是正定四塔之一的“华塔”。</p> <p class="ql-block">广惠寺,又称华塔寺,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4年),宋金时期扩建,明代中期修复。至清代后期,寺院荒废,仅余华塔。</p> <p class="ql-block">华塔的三层塔身坐落在宽大的平座上。第四层塔身成圆锥体型,周身均做壁塑,是华塔精华所在,通体沿八角八面的布局交叉塑有力士、海兽、狮、象、单层亭状小塔以及佛像、菩萨等艺术品,其上为塔顶。</p> <p class="ql-block">塔身南、北两面安装了木质板门,东、西两面做半掩假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重修广惠寺塔殿记》</p><p class="ql-block">该碑刻立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撰文、书丹者不详。碑文主要记述了嘉靖三十一年重修广惠塔殿之事。</p> <p class="ql-block">从广惠寺行走十几分钟,来到临济寺。临济寺始建于东魏孝静帝兴和二年(540年),是中国佛教禅宗临济一派的发祥地,也是日本佛教临济宗的祖庭。</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四塔之二的“澄灵塔”。</p><p class="ql-block">临济寺在宋金战争中毁于战火,但塔却奇迹般地幸存下来。</p><p class="ql-block">澄灵塔是一座八角九层的密格式实心砖塔,塔下设须弥座。<span style="font-size:18px;">塔的第一层非常高,是辽、金密檐式塔的标准形式。</span>塔身四正面设有拱形假门,台基之上设须弥座,束腰部分雕饰着奇花异鸟的图案,极其富丽。塔身各檐角梁为木制,檐瓦、脊兽和套兽均为绿琉璃制作。各层檐角悬挂着风铃,微风吹来,叮当作响,声音非常悦耳。</p> <p class="ql-block">11点半,步至距临济寺仅一公里多的隆兴寺,即篇首所说最著名的一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隆兴寺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span></p><p class="ql-block">古建大师梁思成先生曾赞誉:京外名刹当首推正定府隆兴寺。</p><p class="ql-block">看景区导览图就知道这寺院够大的,古建等文物众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闻听隆兴寺有“九绝六最(全国之最)”,到此一探究竟。</p><p class="ql-block">首瞻九绝之一:琉璃照壁。</p><p class="ql-block"> 琉璃照壁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壁心是由三十六块高浮雕琉璃砖拼砌而成的二龙戏珠图案,栩栩如生,颇为壮观。照壁建于大门之外,在环境氛围上起到了庄重和森严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进大门,过石桥,眼前是寺院现存四座宋代建筑中最早的一座—<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王殿,始建于北宋。</span>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做过大修,但主要梁架仍为原来形制没有改变。天王殿大门上端的“敕建隆兴寺”和“天王殿”匾额均为康熙皇帝手书。</p> <p class="ql-block">殿内供奉的 “大肚弥勒佛”为金代木雕,距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这是一位被完全汉化了的弥勒佛,其形象源于中国五代浙江奉化岳林寺的契此和尚。</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参观九绝之二且为六最之一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摩尼殿,始建于北宋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span></p> <p class="ql-block">大殿布局奇特,其正方形殿身的四面正中各出一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厦,使平面形成十字形。檐下斗拱宏大,分布疏朗;柱子用材粗大,有明显的卷刹、侧角和生起,与宋《营造法式》相近。梁思成先生称这种布局平时除去北京故宫紫禁城角楼外,只在宋画里见过。并特意将其拍照,编入《中国建筑史》。</p> <p class="ql-block">殿内佛坛上供奉五尊泥塑金装佛像,正中是佛祖释迦牟尼,他是佛教的创始人,创立佛教后,被人称为佛陀。左右两侧立像为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中的其中两位。左侧的老者为迦叶,右侧的为阿难,两侧莲座上供奉的是文殊、普贤二菩萨。这五尊均都为宋代原塑,文殊、普贤在明代曾进行过修补。</p> <p class="ql-block">殿内各壁为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现存面积为422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摩尼殿内槽北壁为一座泥塑五彩悬山,悬山中现存塑像共30余身,正中的五彩观音菩萨像,被鲁迅先生称为“东方美神”。观音像原塑于北宋,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曾进行过修补。观音头戴宝冠,项饰璎珞,被巾自肩下垂,身着红色长裙,头微右侧,身略前倾,呈大自在状,故名“自在观音”。这是寺中九绝之三、六最之二。</p> <p class="ql-block">出了摩尼殿,走到戒坛前。戒坛的木结构建于康熙年间,石坛为明代遗存,<span style="font-size:18px;">“金绳觉路”匾额为</span>乾隆题写。</p><p class="ql-block">戒坛是佛教僧徒受戒时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在古代,规模较小的寺院没有资格设有戒坛,而隆兴寺自宋代奉敕扩建后,宋、元、明、清历代都由皇帝敕令重修,颇受重视,成为北方著名的佛教寺院,因此设有戒坛。九绝之四的隆兴寺戒坛是中国北方三大坛场之一,其余两处分别在北京戒台寺和五台山清凉寺。</p> <p class="ql-block">坛内供明代铜铸双面佛像。二佛像相背而坐,背身相连,面南的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面北而坐的是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一般寺院的戒坛上多供奉释迦牟尼佛或其十大弟子之一的优婆离。因优婆离持戒第一,所以在戒坛上多供奉其形象。而隆兴寺戒坛上供奉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及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佛,这在全中国也不多见。另外,这尊双面铜佛像具有明显的明朝中期宫廷造像的风格,在民间极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距戒坛十数米,即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始建于北宋的</span>转轮藏阁(藏经楼),内有中国现存最早的转轮藏,此九绝之五、六最之三也。</p> <p class="ql-block">阁内的木制转轮藏直径七米,是一座收藏经文的旋转书架,外观形似八角形亭子,中设木轴,亭身设有经屉,可以存放佛经,推之可转动。</p><p class="ql-block">取佛教“法轮常转,自动不息”之意,喻佛法犹如轮子辗转相传,永不停息。</p> <p class="ql-block">与转轮藏阁东西并立的是慈氏阁,为九绝之六。阁内供奉一尊宋代独木雕制的弥勒菩萨。弥勒是古印度语,意译为慈氏,是他的姓,名叫阿逸多,意译为无能胜,合起来就是大慈大悲无人能胜。弥勒菩萨雕像身躯伟岸,双足开立於两朵青莲上,高七·三米。虽不及承德普宁寺的木质观音菩萨和北京雍和宫弥勒木像大,但雕制时间却比二者早了六百多年。</p> <p class="ql-block">慈氏阁旁的龙藏寺碑,是中国国内现存楷书碑刻鼻祖。此碑刻刻于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十二月初五,碑首高82厘米,阴刻楷书“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碑高164厘米,宽90.5厘米,正面阴刻楷书30行,每行50字,共1447字。碑文书法方整有致,结构严谨,朴拙而不失清秀,庄重而不板滞,微露魏隶遗韵,是研究魏隶向楷书过渡时期书法艺术的重要碑刻,为中华名碑之一。欧阳修在《集古录》中首录此碑,近代康有为则称其为“隋碑第一”,后人称楷书第一碑。此乃九绝之七与六最之四。</p> <p class="ql-block"> 九绝之八是龙藏寺碑旁边的康熙、乾隆碑。石碑下赑屃的头正奋力的从龟背中伸出,带着风,裹着威,头高昂着,吼叫着,目视远方,把皇家那种气吞山河的气势表现的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图为乾隆碑,为皇帝御制,故以黃色琉璃瓦覆顶。碑文是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高宗弘历所书《重修正定隆兴大佛寺记》。</p> <p class="ql-block">随后进入大悲阁,里面供奉着一座高21.3米,重达120吨的千手观音铜像,是九绝之九、六最之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座铜铸观音像,是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奉太祖赵匡胤之命铸造。像高21.3米,共42臂,现存观音像的身体部分和当胸合十的两只手臂是宋代铜铸,其余两侧40只全部为民国时期重装的木质手臂。据说每只手眼都各有25种法力,40只手眼和25相乘便成了千手千眼。因此这尊观音被称为“千手千眼观音”。 1000年前铸造这尊观音像时,采用屯土的方法,整体分七段接连铸造而成的。它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古代铜铸佛像中最高大者。正是由于它的存在,人们都自然地将隆兴寺称为“大佛寺”。</p> <p class="ql-block">借用一下网上搜到的图片。</p> <p class="ql-block">大悲阁的后面是弥陀殿,建于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殿内正中供奉明代泥塑金装阿弥陀佛,西侧供石雕十八罗汉。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是佛教重要宗派净土宗的信奉对象,据说佛教信徒相信只要一心一意地念诵“阿弥陀佛”的法号,阿弥陀佛就会接引念佛者往生极乐世界。</p> <p class="ql-block"> 脚踏石板路,来到毗卢佛殿,它原是正定八大寺院之一崇因寺的主殿。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1959年因寺院残破,为便于保护将其迁建于隆兴寺内。</p> <p class="ql-block">毗卢佛是国内现存佛像中设计最考究、最精美绝伦的一尊佛像,六最之六。它是明朝万历皇帝为生母慈圣皇太后祝寿御制的。全身青铜铸造,由三层毗卢佛和三层形莲座组成。莲座上的每片莲瓣上,都铸有一坐式小佛,整尊造像上共计大小佛像1072尊。</p> <p class="ql-block">至此已将“九绝六最”欣赏完毕。现在走入明清式园林<span style="font-size:18px;">龙腾苑,苑中</span>古迹荟萃、风景优美。</p><p class="ql-block">明梦堂和尚经幢</p><p class="ql-block">梦堂,为隆兴寺明代高僧,临济宗第二十五代嗣法弟子,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圆寂。梦堂和尚经幢刻立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为八角七级石仿木构塔式建筑,高9.13米。1964年进行过整修并于基座内发现了梦堂和尚的袈裟、拂子、念珠、经书和一些钱币。</p> <p class="ql-block">金代广惠大师经幢</p><p class="ql-block">广惠大师为佛教慈恩宗高僧,曾于金代前期任隆兴寺住持和河北西路真定府都僧录,金大定三年(1163年)圆寂。广惠大师经幢刻立于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系汉白玉雕刻,由基座、幢身、幢顶组成。现幢顶缺失,残高5.02米。此幢是研究金代佛教的重要实物。</p> <p class="ql-block">北朝石造像</p><p class="ql-block">为元氏县开业寺北朝时期遗物。1965年经河北省文化局批准移至隆兴寺。</p><p class="ql-block">此像系汉白玉雕刻。主尊释迦牟尼,背面刻坐式小佛。佛座上饰供养人、双狮、神王等,内容丰富,刻工精良,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两侧的二比丘为明代所刻。</p> <p class="ql-block">许家牌坊</p><p class="ql-block">此牌坊刻立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青石质,四柱三间形式,残高6.45米。因其是为明朝通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许守谦和他的祖父许瓒、父亲许金所立的功德牌坊,故当地人称作“许家牌坊”。</p><p class="ql-block">牌坊的石柱、额坊、花版、雀替、抱鼓石上雕刻有官员、童子、佛教故事以及瑞鹤、祥云、花卉、瓜果、麒麟、狮、龙等图案。雕饰题材丰富,画面生动形象,是不可多得的明代建筑遗物。</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文物保护史迹展馆</p><p class="ql-block">梁思成先生一生先后多次到石家庄正定县考察古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梁思成先生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实地调查正定古建筑2000多处,搜集并整理了大量珍贵的数据和图文资料。尤其是梁先生所著《正定调查记略》这一不朽的著作,更是以大家的才识、笔触确立了正定古城在中国古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为纪念梁思成先生为正定文物保护事业做出的贡献,2015年2月,在对其所居住的隆兴寺内的方丈院进行修缮后,即辟为《梁思成文物保护史迹展》,展览分为四个展厅,以大量的文字、图片、书籍介绍了梁先生毕生为中国文物事业所做的贡献,以及他与正定这座千年古城的不解之缘。</p> <p class="ql-block">前往隆兴寺出口,路过嘉庆御碑。</p><p class="ql-block">该碑刻立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通高5.9米。碑阳内容为清嘉庆十六年嘉庆帝西巡五台山回銮驾幸隆兴寺所作《隆兴寺敬叠皇考九言诗韵》。</p> <p class="ql-block">13点,结束了一个半小时的浏览,告别了中国十大名寺之一的隆兴寺。</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去看四塔之三的“凌霄塔”,它位于天宁寺。</p><p class="ql-block">天宁寺,建于唐懿宗威通年间(公元860—874中)。</p> <p class="ql-block">寺门前,有一对石狮。</p><p class="ql-block">狮子是佛的护法,具有避邪镇恶的功能。此对石狮呈蹲踞状,前肢支撑,后肢弯曲,身背直挺,颌下饰须三绺,禁毛呈现螺旋状卷曲至颈部。既无汉唐石狮的神异勇狂,也无明清程式化的敦厚驯服,再结合元代天宁寺繁盛之状分析,此对石狮应为元代之物。</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寺院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现仅存凌霄塔。</p><p class="ql-block">凌霄塔,早期称“慧光塔”,后人根据其挺拔、高耸、直冲霄汉的雄姿,称之为“凌霄塔”,又因其以木构为主而俗称木塔。塔平</p><p class="ql-block">面呈八角形,为九级砖木混合结构的楼阁式塔,高40.98米,可供人登临。一至三层为砖结构,四层为砖木混合结构,五至九层为木构架,外部轮廓逐层递收,给人以稳定柔和之感。该塔其精妙之处在于塔心室四层以上保留着对稳定塔身极为有利的塔心柱结构。罗哲文先生在《中国古塔》一书中谈到此结构时指出:“我国现存实物中,仅正定天宁寺木塔尚存这一种结构形式。”其在中国古塔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p> <p class="ql-block">离开天宁寺,在正定名吃店“甘家烧卖”用过午餐,来到文庙。</p><p class="ql-block">文庙,又称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正定县文庙最早可以追溯到宋熙宁三年(1070年),明洪武四年(1371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刻碑记述重修县学。</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在正定考察,根据殿的外观及梁架结构,结合相关考据,梁思成认为正定文庙大成殿为唐末五代遗物。1991年,国家文物局专家考察后指出此大成殿要比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早五六个世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庙大成殿。</p> <p class="ql-block">正定不大,却有两个文庙,且相距不远。在去往另一文庙的途中,唐朝石碑矗立在楼群前。</p><p class="ql-block">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立于唐永泰二年(766年)。1953年建楼护碑,现栅栏紧锁,无法近观。</p><p class="ql-block">据有关资料介绍,碑身保存完整,碑首为半圆形。碑上刻六龙相交,正面笏板形的碑额上书“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12个阴刻篆字,下边的碑身正面阴刻楷书29行,满行55字,共1398字,现存1007字,保存了有关唐代河北地区的政治、军事等方面资料。</p> <p class="ql-block">府文庙的“行政级别”高于县文庙,创修于宋熙宁三年(1070年),元末大部分建筑毁于战火。经明、清两代增修扩建,至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增建重修,已极具规模。依照《正定府志》记载,府文庙大门朝南,分中、东、西三路建筑格局。文庙现存建筑仅为中路的戟门五间和东、西配房各三间。</p> <p class="ql-block">戟门,坐北面南,面阔五间,进深二间,为单檐悬山式建筑,布瓦顶,经专家鉴定,戟门为现存 数不多的元代遗存,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正定四塔已看过三个,现在进开元寺看最后一个。</p><p class="ql-block">开元寺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年)。</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须弥塔,又称雁塔,始建于唐贞观十年(636年)。须弥塔形式古朴,稳重端庄,外形与西安大雁塔相似。虽经明代大修,仍保持明显的唐塔风格。</p> <p class="ql-block">塔身下部砌石陡板一周,各面两端均浮雕一尊雄劲有力的力士像。</p> <p class="ql-block">钟楼与须弥塔相对而立,上层被清代改建,下层木构件仍为晚唐遗存。钟楼下层地面中心偏东北的位置有地宫一座。</p> <p class="ql-block">钟楼上悬钟一口,造型古朴,亦为唐代遗物。铜钟悬挂于楼中心粗大木架上,钟高2.9米,口径1.56米,钟口厚15.5厘米。钟身无铭文,造型古朴,端庄大方。</p> <p class="ql-block">赑屃碑。2000年,正定县将五代时期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纪功残碑移至开元寺内保存。该碑出土于城内府前街,其巨型赑屃碑座长8.4米,宽3.2米,高2.6米,重107吨。</p> <p class="ql-block">赑屃旁边还有几块五代的残碑,碑文非常清晰,字迹飘逸清秀。</p> <p class="ql-block">离开开元寺,前往800米外的正定博物馆。刚刚过了16点闭馆时间,只好先回石家庄市里。第二天下午,又专程到正定进入博物馆参观。</p> <p class="ql-block">正定,古称常山、真定,历史上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p> <p class="ql-block">镌有“安乐垒”记载的五代残碑</p><p class="ql-block">352年,前燕大将慕容恪率大军攻打冉闵,在滹沱河北岸建军事城堡,取名“安乐垒”,此为正定城前身。</p> <p class="ql-block">镇州(其治所即今天的正定)是古代南北东西陆路交通枢纽,素有“燕晋咽喉”之称。敦煌莫高窟第61窟西壁的《五台山图》,是迄今发现最早描绘镇州的图画,说明镇州在丝绸之路、商贸茶道、五台山进香道等方面有着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正定是元曲的发祥地之一,尤其是元杂剧的主要创作和演出中心。正定在元代是北方戏曲文化的重要枢纽,与元大都齐名。</p><p class="ql-block">元曲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唐诗、宋词鼎足并称。元杂剧的繁荣开创了中国戏剧史的新纪元,其音乐歌唱系统、语言风格和表演形式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白朴(1226-约1306),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作家。他在正定生活近50年,创作了《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等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赵云(?-229)字子龙,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因功绩卓著被封为常胜将军、虎威将军、五虎上将,后主刘禅追封为顺平侯。赵云以勇猛和忠诚著称,被誉为“完美典范”。</p> <p class="ql-block">此行正定,把古城的重要古迹粗略浏览了一下,还有许多清代遗存没有来得及观看。与古城相见恨晚!</p><p class="ql-block">正定古城,是石家庄市的古迹、文物之宝。如果您有机会来石家庄,一定要到正定欣赏千百年历史留在这里的宝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