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老店与昭君出塞

何秘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同琵琶老店位于古城内清远街路南。如今琵琶老店不仅是一家历史悠久的旅店,还成为了一个文化景点。</p><p class="ql-block">它以现代新中式装修为主,古朴的装饰风格和古色古香景色相得益彰。相邻周边是华严寺、清真大寺、纯阳宫等景点。因王昭君出塞曾在此住宿的故事而闻名,相传至今己有200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走近琵琶老店,气派的门面映入眼帘,门前置抱鼓石,高悬匾额“琵琶老店”。抱联为“琵琶一曲惊起云边秋雁飞,老店千年叹羡塞外春光美”。右边门抱联为“白登征战腥雨落大同,红妆和亲香风留老店”。</p><p class="ql-block">进入琵琶老店,仿佛看到昭君怀抱琵琶,焚香弹曲,琴声在耳边回荡,好醉如痴,如诉如泣,激越时如珠落玉盘清脆悦耳,舒缓处似潺潺流水仙乐飘飘,恰似“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p><p class="ql-block">此情此景,此时此刻穿越2000多年前那段跨越时空的传奇和文化交融的历史故事,不禁令人感概。</p><p class="ql-block">昭君出塞的故事发生在汉元帝时期(公元前48年-公元前33年),当时汉朝正面临着来自北方匈奴的威胁。匈奴是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对汉朝的边疆安全构成了严重挑战。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与和平,汉朝采取了和亲政策,即通过联姻的方式来缓解与匈奴的紧张关系。汉元帝决定派遣美丽的宫女昭君出塞,嫁给匈奴单于,以期通过婚姻来实现和平。</p><p class="ql-block">昭君,原名王嫱。她不仅外表出众,更拥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与才艺。她擅长音乐,能够弹奏琵琶、古筝,且通晓诗词,具有出色的文学才华。</p><p class="ql-block">出发前,昭君向汉元帝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愿意为国家的和平而牺牲个人的幸福。她的决心感动了许多人,也让汉元帝意识到,昭君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更是一个有着崇高理想的女性。</p><p class="ql-block">正月里,昭君离开长安,身着汉服,手持琵琶,满怀忧伤与期待,踏上了漫长的旅途。她的出发,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放弃,更是对国家的忠诚与责任的体现。</p><p class="ql-block">《山西通史》记载了昭君出塞所经的路段:出长安由蒲坂(永济市)渡河,东北经河东郡(今夏县),北行经平阳(今临汾市)、阴地关(今灵石县)、太原,北出古雁门关。</p><p class="ql-block">途经大同时,在一家韩姓掌柜开的名为东胜店的客栈住宿,由于一路上鞍马劳顿,从未受过如此颠沛之苦的昭君在大同病倒了。斜卧于病榻之上,昭君望着漫漫黄沙,想到父母远别,今生或许再难相见,心中酸楚,遂取出随身带的琵琶,弹拨那支凄婉哀绝的琵琶曲,还在吟咏那首“秋木萋萋,其叶萎黄”的心中怨词。琴声哀婉,如醉如痴,如诉如泣,令人感伤,声声砸在了客居他乡者的心头,平城百姓每晚都能听到她那催人泪下的琵琶声。一位通晓音律的民间艺人将曲谱记录下来,演绎成大同民间戏曲“耍孩儿腔”,被称为戏曲史上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昭君离开时,感念大同百姓之真诚,亦纪念此一别,将永别汉土,便把自己的琵琶留在了客店。</p><p class="ql-block">为纪念这位和平使者,东胜店韩掌柜将店名改为“琵琶老店”,至此,历代名人骚客慕名来访,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该店陆续经营了2000多年,“琵琶老店”的牌匾一直挂到了1966年。现在大同市博物馆还保存着“琵琶老店”牌匾一块,相传唐懿宗咸通年(860~878年),大同军防御使段文楚请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亲笔书写“琵琶老店”四字牌匾,悬挂在该店门上,从此琵琶老店远近驰名,迎来八方客,生意达四海。</p><p class="ql-block">王昭君离开大同那天,百姓夹道送行,她骑着洁白如雪的胡马,身披鲜红艳丽的貂裘,手持精雕细刻的古筝,向汉地边疆大同作了最后一次回眸。 此时已是阳春三月,但雁门关外,刮来的却是塞北漠原上的凛凛寒风。</p><p class="ql-block">“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怎得不回头。”于是,如铁的山岩,雪白的胡马,艳红的裘装,乃至这位绝代佳人回眸之际的楚楚娇容,便成为大同人心中永难忘却的痛。</p><p class="ql-block">“西风吹散旧时香,收起宫装换北装。绒帽貂裘同锦绮,翠眉蝉鬓怯风霜。 这一刻,大同的人们与她近在眼前,也就更加感之深,怜之切。也就在这一刻,盘旋于上空的大雁也为她的绝伦美貌和凄怜神情所动,纷纷落下,久久不肯飞离。</p><p class="ql-block">昭君的身影消失在了劲风坚挺的大漠深处,汉元帝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加以追怀———这一年,他将汉王朝的纪年由“建昭”改为“竟宁”,美其名曰取边境安宁之意。</p><p class="ql-block">昭君走了,越过杀虎口走向内蒙大草原……用一个女子的柔弱娇躯去抵御塞北大漠的冰雪与尘沙,以一个女子的似水情怀去承受异国他乡的孤寂和冷凄。而这些,换来的却是匈汉间半个多世纪的稳定与和平。</p><p class="ql-block">昭君的故事不仅是古代的传说,更是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各国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愈发频繁。昭君以其勇敢与智慧,展现了文化交融的重要性。她的故事提醒我们,和平与理解是跨越民族与文化的桥梁。</p><p class="ql-block">同时,昭君的牺牲精神也激励着现代女性。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昭君的故事告诉我们,勇于承担责任与奉献,才能实现更大的价值。无论是在家庭、职场还是社会中,女性都应当发挥自己的智慧与力量,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贡献力量。</p><p class="ql-block">昭君出塞的故事是一段跨越时空的传奇,展现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利益之间的深刻关系。昭君以其美丽与智慧,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的故事不仅是对和平的追求,更是对文化交融的赞美。</p><p class="ql-block">在今天,昭君的形象依然鲜活,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美丽与智慧的象征。无论是古代的权谋斗争,还是现代的文化交流,昭君的故事都在提醒我们:和平与理解是人类共同的追求,而个人的牺牲与奉献,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