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首都博物馆位于北京长安街西延长线上,白云路西侧,复兴门外大街16号。博物馆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属于中国省市级综合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首都博物馆是一座拥有最先进设施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馆内展览陈列历年收藏和北京地区出土文物为基本素材,吸收北京历史、文物、考古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借鉴国内外博物馆的成功经验,形成独具北京特色的现代化展陈。</p><p class="ql-block"> 首都博物馆以其宏大的建筑、丰富的展览、先进的技术、完善的功能,成为一座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地位相称的大型现代化博物馆,并跻身于“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博物馆行列。</p> <p class="ql-block">四海承风聚人文建首善齐讴新时代</p><p class="ql-block">两馆接力汇宝藏传博雅共绘大国春</p> <p class="ql-block">辉煌中轴</p><p class="ql-block">纪念北京建都870周年</p><p class="ql-block"> 华夏先民在生产生活中探索究测时空,掌握了以测日影、观天宇来确定时间节令和空间方位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形成以“中”为美为尊的观念,并将之延伸至社会领域,发展出“以中为尊”“象天法地”的价值观、秩序观:上天以“极星”为中心,大地以“土中”为中心,人间以“天子”为中心;“中”是看得见的秩序,“和”是价值追求,即“致中和”。这一切皆用“礼”来加以规范和实现,所谓“礼之用,和为贵”。</p><p class="ql-block"> 在都城选择和规划建设上的“以中为尊”产生了“居中而治”——都城处国家之“中”,皇帝居都城之“中”。以“九重天子居”为轴,南北延伸,东西展拓,形成了具有“建中立极”的象征意义的城市建筑与文化空间序列——都城“中轴线”。</p><p class="ql-block"> 北京中轴线参照古人所描绘的以面朝后市、左祖右社、对称布局为核心内容的理想都城范式,进行规划、建设和完善,集中展现了13世纪至今中华文明在城市规划建设上的创造与才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化中轴</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都城的中轴线经历了一个长期衍化的过程,一般由宫苑、礼仪祭祀建筑、城市管理设施及其之间的城市空间等构成,发挥了都城“脊梁”的统领作用,体现了“以中为尊”的都城秩序。它是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哲学、审美、人居环境等观念影响下,中华文明都城规划长期发展的产物。北京中轴线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其规模、格局与文化内涵堪称中国理想都城规划范式。</p> <p class="ql-block">《北斗星君图》汉画像拓片</p><p class="ql-block"> 自然界天地的运转、四时的变化、五行的分布,以及人间世事,皆由北斗星来主宰,即人间秩序受制于天道秩序,而天道的主宰是北斗星。</p><p class="ql-block"> 《北斗星君图》上,北斗车以云为车轮,北斗星君侧身坐在车上,手指前方,龙凤相伴,正在接受朝拜,体现了其天上、人间的主宰地位。</p> <p class="ql-block"> 《史记.夏本纪》中有关天子居中而治的论述</p><p class="ql-block"> 候服三等:百里卿大夫邑地,再二百里男爵之国,三百里起为侯国。由内而外以邑地、小国、大国安排。</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理想都城 营国匠人</p><p class="ql-block">气韵东方 审美景观</p> <p class="ql-block">首善全图</p> <p class="ql-block">何尊(复制品)</p><p class="ql-block">西周(前1046—前771年)</p><p class="ql-block">原件为陕西省宝鸡县出土</p><p class="ql-block">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何尊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县贾村塬,器上铭文共十二行,一百二十二字。文中述及文王受上天大命统治天下,武王灭商后告祭于天,称自己入主到大地之中,由此统治民众。铭文反映了周代的天命观和居中而治的政治理念。</p> <p class="ql-block">清.袁江《阿房宫图》</p><p class="ql-block"> 城市与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学、美术的重要题材,而后者也影响到前者的审美与价值取向。从东汉以后,关于历代都城的忆旧颂新的赋文成为典型的文学。</p> <p class="ql-block">永定门石匾</p><p class="ql-block"> 明朝北京城外城永定门上石匾(1553年)</p> <p class="ql-block">历代皇帝画像:忽必烈、朱棣、朱厚熜、弘历。</p><p class="ql-block"> 这几位皇帝对北京中轴线的形成、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游人虽然腿脚不便,但求知欲强烈,令人钦佩。</p> <p class="ql-block">汉白玉龙纹石栏板</p><p class="ql-block">元(1271—1368年)</p><p class="ql-block">元大都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首都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正阳门正脊上银质压胜宝盒</p><p class="ql-block">清(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北京正阳门箭楼正脊采集</p><p class="ql-block">首都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压胜是放置在古建筑大脊(正脊)正中脊筒内的“镇物”。古建筑挑大脊时,由大脊两端向中间垒砌脊筒,正中一块脊筒要待其他工程顶目完工后,放进压胜再最后安放。此处位置叫“龙口”或“龙门”,安放压胜的过程称为合龙,合龙口或合龙门。正阳门位于北京中轴线上,实为国门,地位尊崇,因此正阳门正脊上的压胜宝盒内镇物种类多、规制高。</p> <p class="ql-block">交融礼乐</p><p class="ql-block"> 皇家宫苑、祭祀空间、国家庆典等政治活动空间、都城管理设施等是中轴线主要的物理形态,遵循相应的礼制与典章,中轴线交融礼乐,成为中国传统文明中君权天授、礼治天下这一核心理念的重要见证物。作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都城,北京尤其是其中轴线区域,也是文化多元融合的荟萃之地。</p> <p class="ql-block"> 皇家大型祭祀活动仪态万方</p> <p class="ql-block">样式雷</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年间,南方匠人雷发达参与了太和殿重建工程,显示出超群的技艺。此后至清朝末年,雷氏家族有八代人作为“样子匠”,供职于皇家建筑设计机构样式房,长期担任掌案,统领皇室建筑如宫殿、皇陵、园囿等的设计,此建筑师世家被世人誉为“样式雷”。</p> <p class="ql-block">1912—1949—1978—2012</p><p class="ql-block">生生不息——我与中轴线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中华文明的有力见证</p><p class="ql-block">北京通史陈列</p><p class="ql-block"> 北京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p><p class="ql-block"> 70余万年前,古人类在此繁衍生息;3000余年前,西周分封燕、蓟;秦汉以降,纷扰融合中崛起为北方重镇;至辽金发展为北部中国的政治中心;元明清时上升为统一国家的都城,在包容创新中厚积,在递升荟萃中璀璨。</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作为人民首都、历史古都,在赓续文脉中日新又新。新时代以来,北京全面落实政治中心、全国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城市战略定位,扎实推进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开启了首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航程。</p> <p class="ql-block"> 北京通史陈列循着中华文明的衍进脉络,以宽广的人文视角,铺陈恢弘的历史画卷,彰显北京历史文化——这张中华文明金名片的永恒魅力!</p> <p class="ql-block">“北京人”头盖骨(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青铜人面饰 </p><p class="ql-block">琉璃河M1193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克盉盖内铭文</p><p class="ql-block">克罍盖内铭文</p> <p class="ql-block"> 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思想文化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墓葬中大规模使用仿铜陶礼器,并有所创新,表明周代早期用以维持和表现贵族等级秩序的礼制发生了变化,礼制文化下移。</p> <p class="ql-block">喇叭口形金耳环</p><p class="ql-block">虎形金牌饰</p><p class="ql-block">螺旋状金耳环</p> <p class="ql-block">绿釉陶楼</p><p class="ql-block"> 高大的陶楼形象常见于东汉墓葬明器,是东汉豪强地主庄园经济发展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石文官俑</p><p class="ql-block">唐(618—907年)</p><p class="ql-block">石武官俑</p><p class="ql-block">唐(618—907年)</p><p class="ql-block">房山区长沟镇出土</p><p class="ql-block">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像</p> <p class="ql-block">大都之雄</p><p class="ql-block"> 元人赞叹北京的山川形胜称:“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定都于燕,开始大规模兴建新都。元人黄文仲的《大都赋》描绘了大都的壮丽,最后总结说:“惟其有大元之大,故能成大都之雄”。</p> <p class="ql-block">礼制都城</p><p class="ql-block"> 大都总体格局遵循了方城、南向,“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儒家理想都城范式,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礼制思想,在中国都城发展史和世界城市规划上,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元大都完全在平地上有计划兴建,。摆脱了旧中都城的限制。其外城共有十一门,各城门的命名都与《周易》卦象相关。皇城在南,以太液池为中心,四周布置宫城、隆福宫和兴圣宫。宫城正门为崇天门,北面为厚载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崇天门前有金水河,河上有周桥。在皇城之左右设太庙和社稷坛。皇城之北,对万宁桥设钟鼓楼,并有诸多市场。</p> <p class="ql-block">元大都漕运图</p> <p class="ql-block">戚继光修长城的建筑模型</p> <p class="ql-block">带有铭文的古长城城墙砖</p> <p class="ql-block">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盖罐</p><p class="ql-block">清.康熙(1662—1722年)</p><p class="ql-block"> 通体施青花五彩,遍饰缠枝牡丹纹。以绿彩、青花描绘枝叶。红、黄、紫等色绘花朵。形体挺拔,装饰繁密。</p> <p class="ql-block">念彼观音力能救世间苦</p><p class="ql-block">願以此功德众生同得度</p><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御笔</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西洋钟</p> <p class="ql-block">老北京民俗文化展</p> <p class="ql-block">老北京戏园子场景</p> <p class="ql-block">老北京的“叮当车”(有轨电车)。</p> <p class="ql-block">老北京四合院冬天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接神祭神</p><p class="ql-block"> 相传自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奏事后,即于除夕夜返回民间,天上诸神也随同下界,体察人间善恶,故家家户户于初一日子时(23:00~1:00)焚香接神。</p><p class="ql-block"> 此场景中展示的即为旧日京城家庭在春节之际,于中堂布置的祭全神情景,俗称“天地桌”,其中所供“全神像”含括天道地道上下神祗,俗称“百分”,条案上陈列蜜供、素肴、鲜果之属为“素供”。</p><p class="ql-block"> 届时,一家之长携全家老少焚香祭神,静寂无声,而后出门燃爆竹以致敬,大家遂相互拜年表示新一年的到来。此时,供奉完毕,全家人分食供奉的素饺子,庆贺团圆。此供奉一般至于正月初六止,也有家庭直至正月十五日。</p> <p class="ql-block"> 正月初一又称“元日”,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开端之日。</p><p class="ql-block"> 在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日子里,“穿新衣、戴新帽”不仅是人们希望将自己装点一新出门拜年或招待亲友,更是包含了对新一年吉祥生活的美好期待。这一习俗也充满了年节生活中喜气洋洋的仪式感。</p> <p class="ql-block">阖家拜月 </p><p class="ql-block"> 八月十五中秋又叫“团圆节”,老北京各种习俗活动都围绕着月亮展开。中秋节摆设家宴,把酒言欢,阖家拜月,仪式隆重,祈佑平安。</p> <p class="ql-block">中秋拜月</p><p class="ql-block"> 摆上供桌,供奉月光马儿与兔儿爷,各种水果,祈求多子多福、和和美美。</p> <p class="ql-block">首博京韵 文创作品</p> <p class="ql-block"> 首都博物馆以展示北京五十万年人居史、三千年城市史、八百年京都史及其无比丰厚的文化遗存为主业,兼及收集、整理、修复、研究、保管北京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的重任,同时也是北京与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