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贵相知——读《相知集》有感

丁香树

<p class="ql-block">人生贵相知</p><p class="ql-block"> ——读《相知集》有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说来惭愧,追随聂德祥先生学习诗词三年有余,却没有一篇像样的文字表达我们之间的师生情意</p><p class="ql-block"> 我们第一次相见是在新洲公园的荷花诗会上,老师送我一本《虎啸集》。之前,我偶尔也会在网上向老师求教,但交谈并不多。和老师正式接触是在我去报社取稿费的时候,而这篇《生活的味道》,正是经老师引荐才得以发表在《新九台报》上的。想我从小就生活在农村,也没有多少文化,能得到这样一位长者的指引和关怀,是何等的荣幸。在此之前我根本不敢想象,即使有人和我说起聂德祥先生——九台原政协副主席,在我心里也是高不可及的,从来没想过我们还会见面,还会坐在一起吃饭聊天,并且能够拜这位平易近人的长者为师,学习诗词创作。</p><p class="ql-block"> 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除了介绍有关的书给我以外,从来不讲什么大道理,而是以他五十多年的创作经验引导我,让我从中慢慢摸索。老师经常说作文和做人一样,要用真诚的心,将真实的感受写下来,才是最好的文章。这些,对于我这个三十几年不摸书本的人来说是个难点,即使我心里想到的,也很难表达明白。最让我不安的是错别字,这不只是看一个人的学问,还体现出一个作者对文学的态度。而我的性格比较散漫,平时就马马虎虎,加上文化基础差,总是错误百出。我投稿吉林省阅读协会,“一本书的力量”那篇散文,老师细心批阅,每一处错误都做了标注,就和刚刚入学的小学生一样。记得我曾经写一首诗,错将“隅”字当成“ou”(偶)字,老师严肃地批评了我,当时我非常羞愧,以至于现在写诗,叫不准的字都不敢轻易使用。</p><p class="ql-block"> 因为我求知心切,往往忘了老师的眼疾,农忙的时候更是不分早晚,老师从来不会因为身体原因放松对我的指导,即使当时不在线,第二天看到,也会留言给我。</p><p class="ql-block"> “称吾师者亦多人,唯有丁香求问频。能与鸡鸣勤作伴,肯随月落苦为邻。批评纰漏从无怨,指点迷津方误真。已上关东才女榜,会看九州播芳尘。” 这是老师写给我的诗,从这首诗不难看出我向老师求教的过程,“批评纰漏从无怨,指点迷津方误真。”老师对我的作品要求非常严格,大到思想内容,小到标点符号,无一不尽心竭力。不止在学习上,在自身修为上,老师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在关东诗阵,老师每帖必回,态度非常真诚谦和,老师经常告诫我对别人的批评要谦虚谨慎,不可与人争执。就这样,在关东诗阵里我结识了很多新诗友,开阔了视野,并且学到很多知识。</p><p class="ql-block"> 我把文学创作看作我人生路上的一个转折点,非常幸运能够遇上这样一位好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我的诗词作品先后刊登在《长白山诗词》《柳风》《文化九台》,散文也发表在《吉林省农民作品选》上,并且有一首诗入选了“中国诗歌网”的每日好诗专栏。不止是我,诗社里很多位诗友都是老师发现并举荐的,包括我的启蒙老师,和现任诗社社长的刘琦老师。</p><p class="ql-block"> 2011年老师从网上发现刘琦老师喜欢诗词创作,经许多转折打听到刘琦老师的住址并亲自前去探望:“早闻山野暗香浮,今日欣看花满楼。撷得新枝遗旧院,引来春水向东流。廿年风雨相磨砺,百仗旌旗共放讴。所幸天公降才俊,传播薪火不须愁。”《访花满楼吟友》,这是老师和刘琦老师第一次会面时写的诗,这其中蕴含无限欣喜和深深地寄望,更多的是一位师长对晚辈发自内心的喜爱。</p><p class="ql-block"> “雪赋川原吐纳新,凌寒心切向村屯。渊明隐处茶堪呷,太白当年酒最亲。真性情能吟好句,大胸怀可做仙人。匆匆半晌残阳没,佇立三英挥手频。”《访兴隆三友》。这是2015年老师赴兴隆寻访徐德武,王玉孚,朱彦龙三位老师的时候写的诗,朱彦龙老师就是我的启蒙老师。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老师谦逊的态度,和真诚的为人。老师从来不以师者身份自居,即使对我这个学生,也没有一点居高临下的意思。老师还经常鼓励我们走出去,取众家之长补己之短,不要固步自封,只局限在眼前的一点成绩上。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每个人都在进步。</p> <p class="ql-block">  细细读来,《相知集》整部集子里有很多这样带“访”字的诗,其中不乏知名作家,省市领导,但也不少工人,农民,各行各色的诗友,老师都真诚对待。文如其人,老师不止是诗里写的那样,在现实生活中也一个非常执着,非常认真的人。诗社创建之初,从寻找作者到编刊成集,老师无一不是亲力亲为。曾和诗友聊起我的老师,他们都说我老师为人处世极其认真,为了出版《九台诗词》,多次去长春校对。为了挖掘一个人才,骑自行车往返于市里乡村更是家常便饭。 </p><p class="ql-block"> 一五年秋,诗社搬迁,老师谁也没惊动,自己拿钱租了一辆四轮车,把那些书一本不少的运到西城社区的新社址。我因为要拿几本书,才知道诗社搬迁的事。在不到十平米的地方,堆满了书。《长白山诗词》《德惠诗词》《耐寂轩诗存》《秋实集》……我一连拿了好几本,临出门时后把老师新定的《诗词周刊》也卷走了,老师笑着,任由我“强取豪夺”。 </p><p class="ql-block"> 就这么小小的一间房,连门牌都没有,提到办社之初,老师笑笑说比以前好多了。老师如此执着的坚守了三十几年,不止出版了十期《九台诗词》,自己也出了三本集子《试剑集》《虎啸集》《相知集》,还帮助多位诗友联系,校对,出版诗集。 </p><p class="ql-block"> 老师近几年身体状况一直不好,一六年到一七年两年时间住了十几次医院,《相知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编撰的。我曾参与校对,这么厚的一本集子,几百首诗,竟然没发现一处错漏,这让我由衷的折服。想现在的我们,任性、浮躁,总是找各种理由为自己的错误开脱。“前贤勤勉,后人安敢虚度”这是《虎啸集》里,老师用于自警的一句话。读了这句话,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认真学习呢? </p><p class="ql-block"> 老师的书里很少提及自己的病情,我曾去探望老师,不大的房子,到都处是书。病榻上的老师,第一句话就是问大家的学习情况,还让我们不要牵挂他,嘱咐我们不要太累了,尽力就行,不要像他一样弄一身的病,但在言谈之间我能明显的感觉他对文字的那种痴迷与眷恋。 </p><p class="ql-block"> 最使我感动的是在我家孩子去世那段时间,老师几次打电话询问我的状况,并且要来看我。当时我真的是万念俱灰,不想见任何人,老师就把他写的诗发来安慰我。我记得最清楚的四句就是“生自奔忙当小憩,死能安静已深恩。任他世事浮云幻,不灭心灯照莽原。”当时,从默读,到大声朗诵,我浑身颤抖着,从低声抽泣到嚎啕大哭,哭过之后心情开朗许多,就这样我从痛苦中走出来了,又能够拿起笔来写诗了。可是,老师的痛苦我却无能为力。我想只有努力学习,争取创作出更好的成绩,来回报老师的知遇之恩。 </p><p class="ql-block"> 人生贵相知,而我更多的是敬仰。希望老师在这个春天能够走出疾病的困扰,带领我们大家继续前行。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18.3.13杨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