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棚(资料图片)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恩施老城考棚街,不是一个正式的街名,因为从清代到现在的各个时期,都未给它正式命名,只是民间约定俗成的一个称呼。考棚街位于南正街(今解放路)北段、东正街(今中山路)西段、丁字街(今人民路)东段、珠市街(今四维街)北段合围之间,正因为它的存在,才形成了老城著名的大十字街、小十字街、丁字街。</p><p class="ql-block"> 说考棚街是街,还不如说它是一片房屋聚落,因为没有正儿八经的街道。说它不是街,又有连通珠市街、东正街、丁字街的三个路口,派生出考棚东巷、考棚南巷、考棚北巷三个巷道名称,这些称呼只存在于民间。</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考棚街,虽房屋林立,但新旧参差,拥挤杂乱,过道狭窄。除了那里的住户外,其他人很少涉足其间,然而它曾经的历史,足可用辉煌两个字形容。考棚街曾是清代恩施县署和施南府考棚、中学堂所在地,是民国湖北省法院所在地,是新中国成立后恩施城第一个大型室内菜市场所在地,几百年来,经历盛衰变化,留给恩施人许多乡愁记忆。</p> 考棚(资料图片)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 清同治版《恩施县志·公署·文署》载:“县署,在城东门内,即明兵备道行署基,雍正六年改卫为县,治仍卫署,寻升为府治,乃移县署于今考棚地,后因建立考棚,始移于此。”这段话的意思是:恩施县署在城东门内(今中山路东段),即明时兵备道行署(后改施州卫署)处,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改施州卫为县(施县,次年改恩施县),治所仍在卫署处,不久设立施南府,这里成了府署(后迁建今六角亭公园街),迁移县署到现在的考棚处,后因建立考棚,便迁县署到这里。</p><p class="ql-block"> 老百姓习称县署为县衙门,故老一辈恩施人曾称这里为老衙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 清同治版《恩施县志·考棚》载:“考棚,在恩施县署西半里许,即旧县署地也。”清道光版《施南府志·学校》载:“施南自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改土归流,所属六县惟恩施、建始二县旧有学制,余四县生童俱附恩施远附宜昌考试。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知府张应焘详请按县设学在案,随据各县生童以赴宜昌考试路远费艰,愿于本府城内捐建考棚,详准兴修,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工竣,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请学政按临,奉准在案。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学使吴省钦始按临考试。”</p><p class="ql-block"> 从同治版《恩施县志》载考棚图看,施南府考棚规模庞大,由左右辕门、鼓楼、头门、仪门、东堂、大堂、宅门、二堂、官厅、东号、西号、射堂、内署、供应屋、至喜斋一干建筑组成。从图上可以看到,当时除南面辕门两侧有民舍,其他都属考棚所有,也就是如今的考棚街范围。1904年,光绪皇帝下诏废科举,办新学。自此以后,封建时代的科举考试在恩施再也没有举行过,考棚也从此闲置。</p><p class="ql-block">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施南府以考棚为校址,建立施南府中学堂(今市一中前身)。该学堂为当时施鹤七属的最高学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邻接恩施之地亦有学生来此就读。</p><p class="ql-block"> 民国建立之初,军阀混战,考棚成了各派军队驻地。军队一时来一时走,只驻不维修,致使考棚房屋破败。</p> 考生图(资料图片) <div><br></div>三<br><br><div> 据1947年的《恩施抗战史稿》载,1935年7月,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在恩施设湖北省高等法院第三分院,原选址位于西正街清协台衙门旧址(今洗马池巷)。后因房屋太破旧,改选考棚旧址。又附设恩施地方法院于此,两院花巨资经过3年多的维建,形成32间房屋的规模。1938年,省政府迁恩施后,日军飞机多次对恩施城轰炸,1939年6月7日、9日,敌机各36架轮番轰炸恩施城,炸毁房屋728栋,两处法院房屋在7日下午的轰炸中被夷为平地。从此,考棚建筑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抗战胜利后,人们开始在考棚旧址周边沿街修建房屋,但中间始终留有一块空地,空地周边的房屋与沿街的房屋或相通或不相通,但有门面朝向空地,这样就形成内外都有街面的格局。老一辈恩施人为了纪念曾经推动恩施教育事业发展的考棚,于是将这里称为考棚街。<br><br></div><div><br></div> 施南府考棚图(贺孝贵 摄于《施南府志》) <div><br></div>四<br><br> 新中国成立后,恩施城区人口不断增加,原来菜农菜贩沿街摆卖与流动叫卖的形式已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政府为解决这些问题,成立了蔬菜供应公司。蔬菜供应公司除在一些街段设立供应门市部外,还在考棚旧址即那块空地上建起了蔬菜市场。这是恩施城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室内蔬菜供应市场,因与大十字街相距较近,称大十菜场。<br> 大十菜场为一长方形单层建筑,下为砖墙,上为木架,南北面设门,人们从两头进出。室内靠东面设半人高的隔墙,隔墙里堆放蔬菜,由蔬菜公司的员工售卖,群众在隔墙外购买。整个菜场约500平方米,宽敞明亮,无论是下雨还是天晴,群众都可以在这里买菜,非常方便。所以,考棚有了新的名字——菜场。1971年至1972年,当地政府组织干部职工义务劳动挖开城内回龙山梁,建成人民路,在人民路设立菜市场,大十菜场便停止使用。老一辈恩施人还是习惯称这里为菜场或老菜场。现在,原菜场已改建为几层高的现代楼房,因挤占了原考棚街的位置,这里不仅没有了街的感觉,有的地方过人都困难,考棚街之名已名不副实了。<br> 考棚街经历了县衙门、府考棚、府学堂 、省法院、菜市场、居民点等各个阶段,从庄严的衙门到平凡的市井,是社会变迁的结果,也成了老一辈恩施人一段尘封的回忆。(原载2024年12月24日《恩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