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热察挺进军诞生地——山南村

风景这边独好

山南村隶属涞水县九龙镇,位于野三坡的中坡,因地处村北山丘之南,所以命名为山南。<div>山南村是抗日战争时期平西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地区,曾是冀热察区党委和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的所在地。萧克、邓华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和生活。《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经典歌曲也是在山南村创作并唱响全国的。<br></div> 2024年10月28日,早上从北京出发,先到了红色教育基地马栏村参观学习。中午在斋堂吃过饭后,行车43公里,于3点半左右到达山南村。 穿过村中的公路,在一处较宽的路口打听旧址的位置,老乡说自己找不到,要有人领着才好参观。这是村委会门前广场的标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响的地方。 几经周折找到了位于游客服务中心的村委所在地,刚好支书在广播通知。他热情接待了我。因过了接待时间,工作人员已经下班了。看我远道而来,专门打电话请来了工作人员陪着我去参观。 村委会位于村东南拒马河东岸。去年的大水冲毁了河套的庄稼地,也淹了房屋。<div>工作人员带向北(实际偏西一点)过了河上的小桥就到了红色一条街的入口。此时4点20分,天色渐晚,光线也逐渐弱下来。为了赶时间,参观的比较匆忙,基本上是一带而过。</div> 进入这街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山南标语。再往里走就看到了这个抗战墙画。 遇到的第一处旧址是军法处旧址。 这处小院没有院墙。这是审查室。 这是办公室。 办公室墙上写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审查室墙上写有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军法处入口处。 从军法处旧址出不不远就看到了这幅壁画。 这是曹火星居住过的地方。 门口的介绍说1939年挺进军剧社在此。后来1943年夏曹火星来村开展减租减息工作时在此居住。因是植树季节,从而栽槐树一棵,以表对此地的怀念之情。 现在的主人是支书的父亲,家中人不在,只在院子里看了看。这棵大槐树已经根深叶茂。 这座房屋被定为历史建筑:抗战时期在山南村曹火星故居。建于20世纪30年代,砖木结构,1943年,曹火星来到里三坡开展减租减息工作,曾来到山南村,当时居住在一户叫王甫士的老乡家中,在此期间谱写了著名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通过“霸王鞭”进行表演,唱响了大江南北。<div>《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诞生地在房山县堂上村。现属北京房山区霞云岭乡。当时属于房涞涿联合县,距离山南村37公里。</div> 这几张图片是第二天在山坡上旅游路的展牌上拍的。介绍了曾在山南村的红色剧社的战斗历程。<div>1939年5月1日,挺进军政治部所属的挺进剧社在山南村成立。他们与当地群众融为一体,成为平西文化事业的拓荒者和中坚力量。</div> 1943年9月,曹火星所在的平山县铁血剧社几经辗转来到涞水县李各庄,更名为群众剧社。10月初根据平西地委指示,分成数个小分队深入乡村一线开展工作。展牌上介绍,几经琢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初稿在山南村诞生。(此处不解,为什么一说是在房山堂上村?) 这是曹火星小分队的合影。左二站立者为曹火星。 曹火星创作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初稿。我们可以看到,原名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后来毛主席建议改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抗战时期,根据地、军分区的剧社相互来往频繁。涞水县曾有十多个文艺团体来演出或长期驻足。他们是:一、晋察冀军区的抗敌剧社;二、拓荒剧社,隶属第五军分区政治部,前身是邓华在涞水组建的第四纵队宣传队;三、冲锋剧社,属第三分区,后并入冀察分区;四、烽火剧社,属十分区,涞水石亭、宋各庄一带是其大后方;五、战线剧社,隶属一分区。1943年归属冀察军区,战线剧社也迁到李各庄。六、尖兵剧社,挺进军取消建制时,挺进剧社部分人员在冀东重新组建了尖兵剧社。此外还有:长城剧社(隶属平北军分区)、华北联大文工团、小小剧社(平西地委所属)、群众剧社等等。 在曹火星故居外墙上,还保留着挺进剧社社歌的歌词。 挺进剧社社歌歌词:在伟大祖国的最前线,我们出入古老的长城,我们战斗在敌后的敌后。 曹火星故居北面的房子就是挺进剧社旧址。墙上书写着挺进剧社进行曲。 在村北里面,矗立着一棵几百年树龄的大槐树。 古槐东侧不远的一个巷子里,是当年挺进军政治部所在地。 这里也被涞水县政府定为历史建筑:冀热察挺进军政治部旧址。 房子位于村中心北部,紧靠北山脚下,一遇敌机轰炸,可从两房之间的小路迅速转移到后山的防空洞。 这两座房屋北面的是办公室,东面的是会议室。室内展出了许多老照片。 室内的老照片。 室内的老照片。 室内的老照片。 室内的老照片。 室内的老照片。 日人反战同盟的介绍:<br>1941年5月7日,晋冀察日人反战同盟支部在涞水李各庄成立,他们在瓦解敌人中做了大量工作。这些被改造的日本兵后来有的还加入了共产党,与八路军一起打日本鬼子,进行抗战。<br>今年91岁高龄的抗战老兵张东泽(1928年1月出生,易县人,现定居南京。)介绍说:“我们还在一起吃过饭。起初我不知道他是日本人,听他自己讲述后才知道实情。经过改造教育后的日本俘虏,都会讲中国话,他们组成的就是反战同盟支部。日本兵称我们为同志。他们会讲日语,每当攻打炮楼的时候,他们就给炮楼里面的日本鬼子喊话。晋察冀军区当时有不少这样的日本八路。”<br> 这里说明了《挺进报》创办的时间地点。铁角村在山南村东北6.6公里处。<div><br></div> 桑园涧在山南村东北2.4公里处。 南禅房村在山南村西南6.6公里处。看来报社也是经常转移的。 那时部队也讲究整齐化一。 1939年9月,挺进军成立了摄影科。石少华在会议上讲话,勉励大家以相机为武器,激励抗敌士气,鞭挞敌伪丑恶。<div>(据晋察冀画报大事记记载,石少华1939年9月从延安到晋察冀被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留下开展摄影工作。1940年6月在曲阳宋家庄举办了第一期摄影训练队)</div> 从政治部旧址出来,向东到一个蓄水池再向北的一条胡同里,就到了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 历史建筑标示牌显示,这里是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建于民国年间,砖木结构,1939年,受八路军总部之命,中共冀热察挺进军在山南村宣布成立。当时司令部设在王甫彬、王甫宏老院内,现在现旧址保存基本完整,由山南村委租用,,用于红色旅游参观。<div>挺进军是1939年2月7日成立的。应该在此之前由冀东西撤就到了这里。野三坡一带多有部队驻扎。</div> 平西抗日根据地创建始末(原文照抄)<br> 1937年年底,中央决定以第八路军120师及115师各一部,在平西地区组成第4纵队,相机挺近冀东,配合中共冀热边特委发动冀东20余县的抗日暴动。<br> 1938年3月9日,晋察冀军区独立师政委邓华,受命率领师直属队部分人员和第三团,由易县、涞源开进涞水、涿鹿、宛平、房山一带,开辟平西抗日根据地。邓华支队连克涞水、涿鹿、怀来、房山、门头沟、海淀等地日、伪、顽据点,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初步打开平西抗战的局面。<br> 1938年5月,八路军总部即指示第120师,令宋时轮率雁北支队1500人东进平西,与晋察冀军区邓华支队会合,合编成八路军第四纵队,四纵由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任政治委员,李钟奇任参谋长,伍晋南任政治部主任,政治部副主任苏梅,共5000余人,受晋察冀军区指挥。<br> 随后,四纵根据八路军总部的要求挺进冀东,创建冀东抗日根据地。1938年6月8日,第四纵队由平西地区出发,开赴冀东开展武装斗争。<br> 1938年7月,冀东武装暴动开始。起义群众组成冀东抗日联军,起义浪潮很快波及到20多个县,参加起义的人数达20余万,抗日联军发展到7万余人,其他抗日武装近3万人。<br> 1938年10月中旬,除留3支游击队在冀东坚持斗争外,暴动武装约四五万人随第四纵队开始西移。在途中还遭到日伪军的围追截击,致使暴动武装队伍大部失散,一部随第四纵队抵达平西,一部随冀东党组织返回冀东。<br> 1938年10月底,第四纵队由冀东返平西整训,立即开始恢复根据地的工作,重新建立了抗日政府,恢复了党的一些基层组织,消灭了涞水、房山、宛平的土匪武装。到1938年末,平西抗日根据地不但得到恢复和巩固,而且比原来扩大了很多,群众的抗日热情也重新高涨起来。<br> 1939年1月,八路军120师副师长萧克带部分干部来到平西。2月7日,由萧克任司令员兼政委的冀热察挺进军在涞水县山南村正式宣告成立,撤销八路军第四纵队番号,以四纵为主体组建冀热察挺进军。<br> 1939年11月,挺进军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编,取消了各支队的建制,十一支队三个大队和房涞涿游击大队合编为第六团、第七团,老三团编入第七团,团长肖思明,政委丁盛,参谋长彭寿生;十二支队两个大队和骑兵大队、平西游击队的一部分合编为第九团;抗联和平西游击队的另一部分编为第十团;冀东来平西整训的部队合编为第十二团。<br> 1940年4月,十团开赴平北,十二团也返回冀东。<br> 1942年2月,冀热察挺进军番号撤销,以其机关、直属队大部组建了晋察冀军区第十一军分区。黄寿发任司令员,刘道生任政治委员(不久肖文玖任政治委员),辖第七、九团。<br> 1944年9月,冀察军区同时成立,司令员郭天民,政治委员刘道生,副司令员韩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天焕,参谋长易耀彩,司令部驻涞水山区李各庄<br> 挺进军司令部。 这是山南村挺进军司令部的会议室和资料室。 这个区域是平西。 挺进军首长在山南村的合影。前右起田间、邓康、杨伯坚、罗立斌。后右起李运昌、萧克、邓华。 反映八路军的老照片。 反映八路军的老照片。 过节蒸枣糕。 平西九团领导合影。 野三坡北庄村在山南村村南偏西2.3公里。 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和抗战功臣—林迈克<br> 这六幅照片是由英国人林迈可先生分别拍摄于1939年和1941年。<br> 林迈可先生原是燕京大学英籍教师,在华工作期间非常同情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曾在沦陷后的北平秘密为八路军做过一些事情。<br> 林迈可先生曾经于1939年夏天在他的一位学生(北平地下党)安排下,与朋友一起偷偷访问过平西抗日根据地,期间就拍摄了大量的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的见闻图片,其中包括在一次途中拍摄的涞水《发大水的拒马河》、《拒马河岔道》两幅作品。<br> 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的1941年12月7日,美国、英国正式对日宣战,林迈可先生失去了“英国人”这一保护伞身份,因为其以前经常发表一些同情中国抗日的言论,并且在北平为共产党提供过一些帮助,为了防范日本人对他的迫害,他在1941年12月8日早晨匆忙撤离,在北平地下党的帮助下逃往了京西的平西抗日根据地——涞水野三坡。后来他们得知,就在他们出逃后仅仅10分钟,日本宪兵就包围了他们的家。在此后的两个星期里,他和他的夫人李效梨女士就在涞水一支游击小队的保护下,居住在野三坡一位康姓老乡的家中。另外四副作品就是在这期间拍摄的。<br> 几经周折,数日后他们到达了涞水县野三坡的小峰口村。当时萧克将军的挺进军驻扎在这里,萧克将军接待了林迈可夫妇。林迈可被安排在挺进军司令部通讯部的电台工作,并穿上了八路军军服。他创造性地改造废旧发报机,所采用的零部件,除少量的是从缴获日军机器上拆下来的以外,大部分是从北平等沦陷城市秘密采购来的。他指导组装出了一批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军用便携式小电台,尺寸仅有10×8×6英寸,功率也仅有25瓦,但相隔数百公里都可以收发到信号。在他的改进下,司令部机关的电话接收性能和电报的收发能力都有了提高。<br> 1942年春天,林迈可夫妇到了聂荣臻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林迈可担任通讯技术部顾问,给部队技术员讲授无线电课程,为八路军培养了大量的无线电通讯人才,他的学生中有不少后来成为新中国电讯界的高级人才。他的夫人李效黎任英语课教员,一直工作到1944年。林迈可被视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和抗战功臣。<br> 战后的1945年,林迈可一家返回了英国安度晚年。<br> 这是林迈可留的的珍贵影像、 这是林迈可留的的珍贵影像、 这是林迈可留的的珍贵影像、 挺进平西。 这里是又一处历史建筑:中共冀热察区委旧址。建于民国时期,砖木结构。1939年2月7日,中共中央决定摊销敌后河北省委,成立冀热察区委员会。并在山南区一户大户人家的院落内举行了成立大会。现该院已由山南村委租用,成为红色旅游参观之地。(标示牌所示的1937年应该为1939年)<div>1939年2月7日,由第4纵队和冀东抗日武装正式组成冀热察挺进军,归晋察冀军区领导,萧克任司令员,程世才任参谋长(后徐德操),伍晋南任政治部主任。第4纵队番号撤销,其第11、第12支队和冀东抗日武装依次改编为冀热察挺进军第11、第12支队和冀热察抗日联军,共5000余人。同时,成立以萧克为书记的冀热察军政委员会和以马辉之为书记的中共冀热察区委,统一领导创建抗日根据地的工作。<br></div> 区委大院现还有人居住。 这是后院,设有办公室和机要室等场所。 区委的介绍和组织架构。秘书长王仲华与董毓华是同一个人。<div>《冀热察区党委简介》<br> 1938年10月中共敌后河北省委书记马辉之、秘书长兼宣传部长姚依林等省委成员随八路军第四纵队及部分冀东大暴动参加人员,一同撤回平西野三坡地区。立即开始恢复根据地的工作,重新建立了抗日政府,恢复了党的一些基层组织,消灭了涞水、房山、宛平的土匪武装。平西抗日根据地不但得到恢复和巩固,而且比原来扩大了很多,群众的抗日热情也重新高涨起来。<br> 1938年11月25日,党中央决定撤销中共敌后河北省委,成立冀热察区党委、冀热察挺进军和冀热察军政委员会,共同领导平西、冀东、平北的抗战工作。<br> 1939年2月7日,中共冀热察区党委和冀热察军政委员会在山南村举行成立大会。区党委由马辉之、姚依林、萧克、吴德、张明远、李运昌、李楚离等人组成,马辉之任书记,姚依林任宣传部长,吴德任组织部长,萧克任挺进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会书记。冀热察区党委先后驻涞水北庄、大泽、罗古台,桑园涧、峨峪、蓬头、福山口、淮北、李各庄等村。<br></div> 老照片组照。平西地委在野三坡的活动。 平西地委在野三坡的活动(一)。计鹿村在山南村西南31公里。 平西地委在野三坡的活动(二)。赵各庄在山南村西南33公里处。 平西地委在野三坡的活动(三)。峨峪村在山南村南3.5公里处。 平西地委在野三坡的活动(四)。 平西地委在野三坡的活动(五)。 野三坡平西根据地的兵工厂组照。 野三坡平西根据地的兵工厂组照(一)。 野三坡平西根据地的兵工厂组照(二)。 野三坡平西根据地的兵工厂组照(三)。松口村在山南村南18公里处。在野三坡景区内。 平西根据地民兵配合挺进军开展活动组照。 平西根据地民兵配合挺进军开展活动组照(一)。 平西根据地民兵配合挺进军开展活动组照(二)。 平西根据地民兵配合挺进军开展活动组照(三)。 参观完旧址,已经是下午5点了。这么多地方只用了40分钟,真是走马观花,光线也不好,高感光度拍摄噪点很多。当天就住在村里的一家民宿。房东曾是当地一们小学校长,因身体原因现在做一些轻微工作。他很擅长说话,对当年村里的事也知道很多。我问及有关高志远的情况,他说知道他的墓地在哪里,明天可以带我去。 第二天早早起来登上了村北的山坡,晨光之下,矗立在山顶上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大字分外醒目。 另一方向山顶上有山南两字、 远望村委广场。 村边的一棵大树。<div>这天早上,我是在一位溜弯的老乡带领下步行五华里,在上面的太行步道上转了一大圈。这条太行步道是涞水县开发的旅游路线。在保定地区有很多这样的步道。一路上遇到很多步行的老乡。</div> 从山下下来,在大槐树下,问一位三十多岁的老乡,知道高志远的墓地在哪吗?因为房东走路不便,我想自己找去。结果这位老乡不清楚。我谢过后打算再找别人问。不料还没离开这位老乡叫住了我,说他知道在哪。一位四十岁左右的老乡诉我,从这条胡同往西走到头,再向右向左拐几个弯就到了,还需要问,否则自己找不到。我按老乡说的方向一直向前走去。在一户人家门口,遇到一位要开电车去地里干活的老乡再问,他说我正好去地里干活,带你过去的,我谢过老乡的好意,说我跟上你就是了。他说还要转三个弯才到。一会就不见了车的踪影,等我转到这里,发现了老乡的车,就走过去了。 老乡告诉我前面就是。这个地方不到跟前就看不到,自己很难找到的。我往前走过去发现了这两座墓碑。 这两座墓碑一座是高志远的,墓碑上刻有“原华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区司令员高府君讳志远之墓”,是高志远儿孙于1993年3月25日移坟时所立。<div> 另一座是李荣久的,墓碑上刻有"原华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区司令部参谋处长李公荣久之墓“。是高志远长孙高小平同日代立的。</div><div> 以下内容摘自网上:</div><div> 高志远是1938年5月,在华北人民武装自卫委员会在天津泰基楼召开第二次会议上,被当选为华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区总司令,李运昌、洪麟阁当选为副司令。是著名的冀东大暴动重要领导者之一。他的事迹多有介绍。1939年4月27日,被冀热察冀挺进军军政委员会、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以“勾结吴佩孚,企图投敌叛国”的罪名,将高志远与冀东抗联司令部参谋处处长李荣久一起处决于山南村。</div><div> 这一案件影响深远,也多有异议。在百姓心中,他是民族英雄。</div><div> 1993年,高的墓地所在地出租给砖厂,高的后人去迁坟时,涞水县镇厂区、罗古台乡、北庄乡及北庄村和山南村的干部群众及客居在此的老抗联战士20余人参加了迁坟仪式,山南村党支部书记王德志代表本村干部和群众讲话说:“高志远死了这么多年,为啥他的坟留到现在呢?就是因为高志远和抗联在我们这儿受老百姓拥护。不管给高志远定啥罪,我们这儿的老百姓明白,都认为高司令是打日本打土匪出了名的。他人缘号,枪法好,队伍好,和老百姓一条心,所以我们这儿的老百姓把埋他的山沟由娘娘渠改为高志远渠”。<br></div><div> 2014年7月9日,冀东抗日大暴动文化研究会在高志远家乡滦南县多余屯村为高志远立了“抗日民族英雄高志远之墓”纪念碑。</div><div> 1993年4月8日平西涞水县山南村老干部王福用的材料中说“说高志远“投敌叛国”,就是到了今天大家的心里也没服过,明摆着的这么几件事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其一:就是高志远的抗日联军始终打日本鬼子呢,也没坑害过老百姓呀?!其二:给高志远立碑,假如高志远真是叛徒的话,新接任的抗联司令会给他这么高的待遇吗?!其三:当年日本鬼子在离这儿三十里外的地方安了据点,1942年日本鬼子扫荡时,高志远的墓碑就是在那个时候被日本鬼子埋了炸药炸毁的,设想一下,如果高志远确实“叛国投敌”,那日本鬼子还专炸他的墓碑干啥!</div><div> 当年冀东抗日联军排长王俊昌说:“在板城会议上,宋时轮和邓华不赞同肖克的意见,尤其是宋司令坚决认为不能杀高志远,当时肖克他俩差点就拔枪相向了。最后呢,因为肖克是从延安来的,权力和职务都比宋司令高一些,就把宋司令的军职给解除了,邓华呢,就要求带些队伍到雁北开辟新的地区去了。”<br></div><div> 王仲华得到处决高志远的消息后,极为悲痛,却无可奈何。最了解高志远的应该是王仲华。是王仲华引导高志远走上抗日道路,推举他加入华北自卫会,推荐他担任总司令,暴动中始终战斗在一起,一个司令,一个政委,配合密切默契,互相尊重敬佩。王仲华在对告的这一问题上,一再申明:如果对高有怀疑,审查可以,杀绝对不可以。王仲华的警卫员张遂介绍说;王委员一听说高志远被处决了,难过极了,老是流泪。坐不住,搓手,老是在屋里一圈一圈地走,越走越快,差点跌倒。王仲华吩咐左右,为高志远从当地富户中买一口最好的棺材,并亲自为高擦血,穿衣,把自己唯一一件灰色大衣盖在高司令身上,叮嘱高司令的卫队长陈维和副官周士亭:坟前务必立一个碑,以备日后起灵。又派陈维去天津给华北自卫会负责人送去亲笔信,瞩言;高之妻儿人仍按抗日将领家属有待抚恤。</div><div><br></div><div><br></div><div> 历史是沉重的。我们取得今天的幸福是不容易的。我们敬重那些为革命做出贡献的前辈。但人无完人,谁能保证不出错呢?百姓心中有杆称,,从来众意万分真。 千秋功过谁评定?百姓清明论史今。</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