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

悠闲自得

<p class="ql-block">卢沟桥,亦称芦沟桥,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上,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古老的石造联拱桥。也是华北最大的古代石拱桥。</p><p class="ql-block">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五月,金世宗决定修建卢沟桥。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六月,卢沟桥始建。金明昌三年三月十一日(1192年4月24日),卢沟桥建成。金章宗定名“广利”,因跨芦沟河(即永定河),改名为芦沟桥。元延祐四年(1317年)至正十四年(1354年),卢沟桥修过街塔。明代自永乐十年(1412年)到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共修桥6次。6次均无大工程。明永乐十年(1412年)对桥进行了一次修缮。《明会要》载 “ 永乐十年七月,卢沟河水涨,坏桥及堤,下令工部修筑”。明正统九年(1444年),卢沟桥重修。《 明一统志》载“(卢沟桥)金明昌初建,本朝正统九年重修”。明弘治三年(1490年),修卢沟桥完工。《 明实录》载 “ 弘治三年五月, 修筑卢沟桥成。比者营先帝山陵所役军匠至四万人,此役较之山陵不及三分之一。 ”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对卢沟桥复修缮,但未修完就停工了。《明实录》载“嘉靖二十四年四月甲子,诏止卢沟桥工。”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修卢沟桥。《明实录》载“嘉靖三十四年七月壬戌,卢沟桥工完”。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修卢沟桥一次。《明实录》载:“嘉靖三十五年四月己卯,修卢沟桥。”清康熙八年十月初九日(1669年),重修卢沟桥成。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卢沟桥重修,康熙命在桥西头立碑,记述重修卢沟桥事。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卢沟桥建亭刻碑,将乾隆帝手书“卢沟晓月”四字刻碑立于桥头。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光绪帝死后,殡葬于河北省易县西陵,须通过此桥。由于桥面窄,只好将桥两旁石栏临时拆除,在两侧添搭木桥,以便顺利通过棺椁。事后,又将石栏照原样恢复。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7日,在卢沟桥发生“七七卢沟桥事变”,成为中国展开全国对日八年全面抗战的起点。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7月下旬,连日大雨,永定河大水,冲倒卢沟桥石栏,桥面过水,卢沟桥右岸1.5千米处决口。1967年,卢沟桥桥面加宽了400余米的步道,建立了59道混凝土挑梁,望柱被更换了91根,柱头的狮子也重新雕刻。</p><p class="ql-block">卢沟桥为十一孔不等跨连续圆拱桥,全长212.2米,加上两端引桥,总长266.5米,宽9.3米,墩前尖后方,迎水面砌成分水尖,并在每个分水尖上安置一根长约26厘米的三角形铁柱,以其锐角迎击冰块,保护桥墩,人称“斩龙剑”。桥墩的另一头,形如船尾,水流出券洞即可分散,减少券洞内水流的压力。卢沟桥的石雕精美奇特,构思巧妙,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卢沟桥作为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和全民族抗战爆发地,不仅是北京市丰台区的重要文化资源,也是影响深远的国家重大活动纪念地。</p><p class="ql-block">宾馆距离卢沟桥较近,起早游览了卢沟桥景区。宛平城因施工不对游客开放。漫步卢沟桥上,深深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自然的宁静。</p><p class="ql-block">DeepSeek作诗一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游卢沟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久慕霜辰渡此桥,晓寒侵骨客魂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泓水静沉残画,五百狮狞卷怒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道车声奔日远,长天雁字掣风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劫痕累累石犹在,半入苍烟说寂寥。</p> <p class="ql-block">以下视频下载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宛平城箭楼。</p> <p class="ql-block">八九点的日头悬在永定河上,把卢沟桥的十一孔拱券染成半透明的蜜蜡色。</p> <p class="ql-block">顶桥狮</p> <p class="ql-block">桥头乾隆御碑“卢沟晓月”,像是前朝未干的墨迹。</p> <p class="ql-block">桥栏石狮子们披着薄薄的金纱,有的昂首迎光,有的垂目凝望,仿佛数百年的光阴只是它们爪下流淌的冰水。冬阳把狮鬃的纹路晒得温软,我伸手触碰某只幼狮蜷曲的尾巴,指腹传来意料之外的冰凉——石头的冷意原比朔风更倔强。</p> <p class="ql-block">这些石狮子里藏着不眠的眼睛。</p> <p class="ql-block">这座八百岁的石桥静卧如弓,五百零二尊石狮在栏杆上列队,狮鬃间沉淀的硝烟与月光,正等待后人拂去尘灰。</p> <p class="ql-block">踏上凹凸不平的桥面,指尖触到青石温润的凉意。那些被岁月打磨得发亮的石狮,在明暗交错的光影里非常地鲜活。</p> <p class="ql-block">枯黄的芦苇在桥墩下沙沙作响,与永定河冰面边缘的碎玉声应和。</p> <p class="ql-block">阳光穿透群狮,照向河面。</p> <p class="ql-block">康熙察永定河碑位于卢沟桥西雁翅桥北侧,碑高3.79米,碑身高3.3米,宽0.96米,厚0.33米。碑首刻双龙纹脊顶,须弥座雕刻二龙戏珠、麒麟等装饰图案,碑亭保存完好。刻有康熙四十年(1701年)十一月御笔《察永定河诗》,内容为“源从自马邑,流转入桑干。廿载为民害,一时奏效难”。</p> <p class="ql-block">顶桥象</p> <p class="ql-block">桥面青石被时光磨出绸缎般的质地,深浅不一、相互交错的车辙痕迹,被澄澈的阳光毫无保留地照耀着,光影斑驳,交织出一幅别样的抽象画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