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太原:赵戴文墓

马文蔚纪念馆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赵士岱 </span></p><p class="ql-block">赵戴文墓在太原北郊上兰村民国赵公馆的后院。民国三十七年(1948)秋,已故三年多的赵戴文葬于此。约半年后,太原解放。这座墓葬是太原现存最高级别的民国要员的坟茔。</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山西省的一号人物是阎锡山,二号人物是赵戴文。赵戴文与阎锡山同为五台县老乡。赵戴文比阎锡山长17岁。光绪三十一年(1905),山西省当局公派50名学生前往日本留学。正在山西大学教书的赵戴文时年39岁,与22岁的阎锡山同时入选,之后,二人先后到达日本,赵学师范,阎学军事,又同期加入了同盟会。至此,二人结下终身友谊。回国后,阎锡山担任军官,赵戴文担任教职。太原辛亥革命后,阎锡山主政山西。赵戴文本想继续以教书为业,却在阎锡山的动员下开始从政。起初,赵戴文除在太原身居要职,还一度前往察哈尔、南京任职。在山西军政圈子中,很多人称赵戴文为老师。当时山西政界都知道,赵戴文是阎锡山的军师。赵戴文非常仰慕清初学者陆陇其的学问,故取字“次陇”。故阎锡山尊称赵戴文为次陇先生。阎锡山主政山西期间,离不开赵戴文的辅佐。太原辛亥革命前,赵戴文给阎锡山出谋划策,鼓励其革命夺取政权,革命成功后,28岁的阎锡山荣任山西省都督。中原大战时,赵戴文分析了蒋介石的实力远大于其它军阀,阻止阎锡山参战,结果阎锡山没有听赵戴文的建议,打了败仗,避居大连。当时大连是日本人的势力,赵戴文怕阎锡山与日本合作,成为千古汉奸,亲自去大连做阎锡山的工作,并从中斡旋,使阎锡山重回太原主政山西。抗战时期,阎锡山又首鼠两端,秘密与日军代表谈判,赵戴文与阎锡山拍桌子争吵,使阎锡山始终走在正确的抗日道路上。作为民国时期有影响的人物,太原至今留有赵戴文的很多遗迹。比如,著名的山西国民师范学校,赵戴文是主要创办人,这所学校现在是山西国民师范学校纪念馆。今进山中学,赵戴文是实际创办人,这所中学至今仍在,是太原市知名中学。赵戴文还支持中国共产党创办了山西牺牲同盟会,并任副会长,今有太原牺盟会旧址纪念馆。在山西省政府,赵戴文长期担任参议长。民国二十五年(1936)5月27日,日军进攻华北已成定局,在此危难时刻,已经68岁的赵戴文临危受命,接任山西省主席。1937年太原战役打响时,拒不撤离,曾誓与太原共存亡,经阎锡山反复劝导,于11月4日撤离太原,11月8日日军进驻太原城。</p> <p class="ql-block">撤离太原后,赵戴文与太原城尽成永别。抗战胜利后,回来的只有赵戴文的灵柩。撤离到吉县克难坡后,赵戴文主持山西省临时政府的工作,致死不渝。民国三十二年(1943)12月27日,因病于克难坡去世,这是民国时期唯一死在任上的山西省主席。1943年,抗日战争的胜利曙光已经可以预见,遗憾的是赵戴文没有等到胜利之日。赵戴文去世三天后,阎锡山亲自主持了葬礼,临时葬于克难坡。抗战胜利后,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赵戴文的灵柩迁回太原,先停厝于文庙三立阁。在赵戴文的归葬地选址上,经政府与家属充分考虑与协商,选址于上兰村赵公馆的后院。赵戴文一生清廉,没有余钱建公馆。由于赵戴文的特殊地位,加之年事已高,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由山西省政府拨出5万元在上兰村专门为赵戴文建一处四合院,人称“赵公馆”。由于赵戴文精研佛经,这里又称为“念佛堂”。这座公馆建成后,赵戴文于次年夏携家属曾在此小住数日。数月后,抗日战争爆发,赵戴文撤往吉县克难坡。1948年,后院地势较高,被定为赵戴文的墓址。经南京国民政府批准,山西省政府在这里为赵戴文举行了国葬。墓碑是赵戴文临终前亲自监督刻制的一通石碑,碑文是“中国国民党党员赵戴文之墓”。这是赵戴文自己的主张,说明他的“中国国民党党员”的身份非常认可。</p> <p class="ql-block">赵戴文是国民党,其子赵宗复却是一名共产党。赵宗复利用其特殊的家庭背景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很多有益的工作。赵宗复也是一名学者,解放前,曾担任进山中学校长,教育厅厅长等职。解放前夕被捕,由于有阎锡山的关照,未被枪毙。太原解放后,担任山西大学副校长,主持工作。太原工学院校长等职。文革开始后,被批斗,于1966年跳楼身亡。赵戴文墓也被破坏损毁。1979年1月,赵宗复平反,将其骨灰安放于双塔寺陵园。</p> <p class="ql-block">1986年,重修赵戴文墓,墓碑依然刻“中国国民党党员赵戴文之墓”。<b>此碑文由当年为人民币票面题写中国人民银行的阳曲马文蔚亲笔题写。</b>今赵戴文墓与旧赵公馆共为一体,并入窦大夫祠内。窦大夫祠是纪念春秋时期儒士窦隼的祠庙,现存主殿为元代建筑。祠西为阳曲古八景之一的“烈石寒泉”,这里的泉水冬暖夏凉,堪为奇观。祠东是观音寺,主体建筑是明代遗构。观音寺东侧即是赵戴文墓。如今,赵戴文墓掩映在古迹之中,青松翠柏,红墙灰瓦,斯人长眠,德行流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