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阿包》

谢玉盛

<p class="ql-block">这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本由一位只读过两年书的贵州大山深处一位苦命的苗族妇女对着手机讲述再由手机转换成文字再手抄下来的自传体书籍。亲们请原谅我一口气说这么长的句子不带标点,原因是主人公的经历过于艰辛,让人不知如何表述是好。</p> <p class="ql-block">小说的主人公,汉名李玉春,苗族名包里给。包是自己名,里是父名,给是爷爷名,当地人称她阿包。阿包幼年丧母,因贫穷而辍学,她被拐卖过,被诈骗过,被抄家过,想自杀过,她进过收容所,干过苦力活,接连送走绝症的丈夫、哥哥和父亲、婆婆时,已是家徒四壁。她几乎以一己之力,将两个女儿抚养成人,而且大学毕业。阿包在苦海里挣扎了半个多世纪满身伤痕却没放弃希望,这是一部现实版的《活*着》,与《活*着》的主人公福*贵不同的是,阿包最后有了一个良好的结局。</p> <p class="ql-block">阿包的讲述,简洁明快,没有渲染,很直接,真实感很强。因为真实,读来令人震撼。她的悲剧总是一波接着一波,每当生活有了好转,灾难就会跟着而来,没完没了,她自己都不能理解:我这人前世作过什么孽了,老天爷这样惩罚我。</p> <p class="ql-block">为了改变自己的人生,她读了两年书。那是她在做完家务后偷偷跑上山釆草药和薯藤卖钱攒起来交的学费,两年后,后妈再也不让她读书了。她卖过蔬菜,给城*管下*跪过,还给没收了秤和蔬菜。她和一个大她十八岁的矿工结婚,不久矿工下岗,她到城里打工,一个人同时兼了四份工作。过度的劳累让她常常向隅而泣,她觉得自己投错了胎,一个卑微的生命,本不该来到这个世界上啊。</p> <p class="ql-block">她的故事令人心酸,尤其是被拐卖的那一段。改*开之初,乱像频生。为了补贴家用,她准备打零工,结果被人从贵州拐骗(卖)到河北。一个二十几岁的山里妹子,哪见过这个阵势。几个月后,终于从河北逃了出来。身上没有一分钱,居然辗转两三千公里跑回家乡。这期间,她进过收容所,吃过别人的剩饭,跪在地上哭诉过,求饶过,只为回家。</p> <p class="ql-block">每当身处绝境,她自卫的武器就是哭,声泪俱下,或跪地痛哭,或偷偷伤心地哭。其实哭只是表像,她的内心坚强着哩,不放弃,不服输,不向命运低头是她的性格。看她一次次经历磨难,然后又挺了过来,笔者就想,她是真正的苗族人。苗族祖先顽强的性格在代代相传中没有衰减,苗人那一腔沸腾的热血正在她的身上传承流淌。</p> <p class="ql-block">五千年前,苗族人的发源地在黄河流域的中原一带,他们的先祖蚩尤被炎帝和黄帝联合追*杀,一路逃窜,到江西,到湖北,最后逃进贵州的十万大山中。如今民族融合,蚩尤和炎帝、黄帝一起,被史学界并称为“中华三祖”。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让人对他们无法不投以崇敬的目光。</p> <p class="ql-block">时代的一粒尘落到阿包的头上,并没有将她压垮。当一切苦尽甘来,她在五十多岁的时候遇到了比她大六岁的潘老师,并最终结为夫妻。阿包从此走出逆境,潘老师也找到了知人爱人。如泰戈尔所赞,“我的心是旷野的乌,在你的眼睛里找到了它的天空”,这一对夫唱妇随令人羡慕的伴侣,所有相识的人都为他们祝福。</p> <p class="ql-block">世上的事情有时候会神奇得难以用缘分来解释——我和潘老师存在着微信联系,长期的隔空喊话,我称他为潘老师,他称我为盛哥。奇妙的是,我的太太和阿包竟然也有微信联系。</p> <p class="ql-block">事情得从二十多年前说起,那时我还没退休,一天,在书店买了两本小说《伤心篱笆》和《竹楼人家》,作者潘年英。这两本书我实在喜欢,就写了一篇读后感发在博客上,同时我注意到,作者是一所大学的老师,研究人类学,已出书若干本。我还注意到,潘老师是侗族人,是从贵州大山深处一个贫困的山村走出来的。一个山里娃通过读书成为大学老师,这经历让人心怀敬意。本以为我的认知到此为止。人海茫茫,都是擦肩而过,无须刻意做些什么。不想数年后,我们在网络上相遇,从此就成了朋友,好朋友。</p> <p class="ql-block">时间到了2021年,潘老师要在贵州他的家乡举办一场作品研讨会,问我能否参加。那时我已退休,正想出去逛逛,就答应了,于是带着太太,从江苏开车两千多公里进入贵州大山中。在那里我们见到了潘老师和阿包。我太太和阿包一见如故,她们建立了微信联系。那时我已得知潘老师此前婚姻不幸,他的处境曾经苦不堪言,但对阿包的情况却一无所知,不知道眼前的她是一位如此伟大的女性。</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那次相见是在七月,她的书完成于当年十月,想必我们相见时她仍在写。潘老师那时早已是大学教授,是名人了,他研究人类学,常年行走在山间田野,日晒雨淋,那模样如果无人指点,一定以为是一个无业游民或屠夫。次年他就退休,他发在朋友圈的照片,大家可以见证,我一点没有造谣或抹黑他。他还热爱足球,热爱摄影,好结朋友,酒量惊人,侗歌也唱得超级棒,妥妥的一个阳刚男人。</p> <p class="ql-block">不过岁月荏苒,退休时的他和刚进大学时相比,满头的黑发己是一根不剩。他和阿包一样,带着满身的伤痕回到故乡,在这里他们相逢,续一段前世的姻缘。</p> <p class="ql-block">潘老师的性格有一种侗族汉子的憨厚与善良,注重内心的强大胜过对外表的追求。这一点,阿包和他“臭味相投”。他们都出身于自己民族的底层,时代的风雨,一生的坎坷没有吞噬自己民族留给他们的优秀品质,他们一路走来,令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带着这些思绪读《阿包》,笔者的心情真是难以平静。这个社会从哪里来,又要向何处去,不是她所关心的。她关心的是让自己的两个女儿和下一代知道她曾经的艰辛和苦难,不要再吃她这样的苦。这种微观视角其实和宏观共一个内核。于她,人生能走出苦海已是福份,而在读者眼里,她背后的那些深深浅浅的脚印和这本《阿包》,就是一座人生命运的灯塔,它的光虽然微弱,但刺痛着我们的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谢谢亲们阅读。</p><p class="ql-block">《阿包》由乐府文化策划,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p><p class="ql-block">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潘年英教授的朋友圈。谢谢了。</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