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听课是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经常性的不可或缺的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学理念更新、教学经验交流、教学方法探讨、教学艺术展示、研究成果汇报、教学水平提高等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手段。</p><p class="ql-block">世上没有一个名师是不经过“听课”而成就的,名师的头脑中总是存贮着成千上万的“课象”。教师是随“课象”的不断累积才不断成长的。</p> <p class="ql-block">听课的时候,我们经常说应该做到“四到”:</p><p class="ql-block">一是耳到,要仔细聆听师生的对话;</p><p class="ql-block">二是眼到,要认真观察教师教态、表情、肢体语言、板书、所用教具及学生反应与表现;</p><p class="ql-block">三是心到,要边听边认真思考,把授课者的理解、感悟及教法与“我”作比较;</p><p class="ql-block">四是手到,要记录教学流程、重点、难点、板书、师生交流情况、教学“亮点”及自己触景生情碰撞出的“火花”。</p><p class="ql-block">当然,听课时不可能将“看、听、想、记”等多种听课活动分割进行,而是边听边看、又记又想的,是“看、听、想、记”协调发展、联动推进的。因此说,看、听、想、记的四维联动才是有效听课的真谛。</p> <p class="ql-block">实际上,在每一名教师的听课经历中,看、听、想、记的四维联动,也是在变化的。刚当老师听课的时候,我们就像学生一样,认真听授课老师讲的每一句话和处理教材的每一种做法,一节课听课记录记得满满的,生怕漏听一句话、漏记一个字。</p><p class="ql-block">几年后,我们的听课就有了选择性,会选取一些不好整合的教材内容和难以确定教法的课去听相关教师是怎样上的,听课仍然认真记录,但记录的内容已有取舍, 对授课教师的一些做法有时会产生质疑,同时会注意观察学生对教师所提问题的反应及课堂作业的完成情况。</p> <p class="ql-block">再过几年,我们也有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习惯,这时候有时还会把听课当成了一种负担。于是坐在课堂上,听课就没有过去安分,听课记录上经常不知记什么好,而把主要精力都用来观察学生,想从学生脸上发现什么。可是出于礼貌又不敢越位,只好边听课边想象学生可能会有的反应,并经常做这样的假设:如果自己这样上课,学生是否能接受?换一种处理教材的方法和教法效果会不会更好?</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说,相当一部分老师的听课经历,会有这样三种变化:</p><p class="ql-block">一是由完整记录到重点记录再到不想记录;</p><p class="ql-block">二是由耳朵听课到眼睛看课再到脑子想课;</p><p class="ql-block">三是从关注自己到关注教师再到关注学生。</p><p class="ql-block">这实际上也是从另一种角度体现了一个教师的成长历程,尤其是第三点,从听课的视角反映了教育理念的理性回归。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狭小到宽广、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有所取舍,有所反思,为我所用,为完善自我服务,这种听课的变化其实是专业成长成熟的历程。就听课而言,会思考、会取舍、会吸纳这一点非常重要。</p> <p class="ql-block">那么,教师在听课中,该如何关注“看、听、想、记”四维的协调发展、联动推进听课过程呢?</p><p class="ql-block">一、听课前:四项准备盲目是效率的大敌,听课也是如此,教师盲目进行听课与有所准备去听课,效果大不一样,因此,听课前也要做以下准备工作。</p><p class="ql-block">1.备文本。熟悉教材,了解这节课编者的意图,弄清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熟知教学内容的重难点。</p><p class="ql-block">2.备目标。明确这节课教学的学习目标,听课时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看出教师教学的完成情况。</p><p class="ql-block">3.备教案。针对这节课在头脑中设计出课堂教学初步方案。粗线条地勾勒出大体的教学框架,为评课提供一个参照体系。</p><p class="ql-block">4.备方向。听课前要回忆自己是否教过这节课内容,有什么困惑与问题,再回忆是否听过这节课。要明确听课目的、计划和要求,对所要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锁定听课的重点和主听方向,带着思想进课堂。否则,面面俱到、包罗万象,就可能得不到有效、真实的听课信息,也就达不到听课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二、听课时:四个到位听课是一种立体性综合技术,卓有成效的听课总是听课者以认真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为前提;以原有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参与为基础;以看、听、想、记多种听课活动协调作用为保证。</p><p class="ql-block">1.耳到。仔细聆听师生对话。</p><p class="ql-block">2.眼到。认真观察教师教态、表情、肢体语言、板书、所用教具及学生反应与表现。</p><p class="ql-block">3.心到。边听边认真思考,把授课者的理解、感悟及教法与“我”作比较。</p><p class="ql-block">4.手到。记录教学流程、重点、难点、板书、师生交流情况、教学“亮点”及自己触景生情碰撞出的“火花”,填写观察量表等。当然,听课时不可能将“看、听、想、记”等多种听课活动分割进行,而是边听边看、又记又想的,是“看、听、想、记”协调发展、联动推进的。联动是有效听课的真谛。</p> <p class="ql-block">三、听课后:四点工作</p><p class="ql-block">1.整理。听完课后不能一听了之,应进行一番思考和整理。比如翻翻听课记录,与执教者交谈,将几节“互相牵连”的课作一番比较,写一篇“听课一得”,整理统计观察量表的数据。2.分析。听过一节课后就应及时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这节课的特点和闪光处,总结出一些有规律性的认识。明确对自己有启迪、能学会的有哪几个方面。并针对这节课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与合理性的修改建议,与执教教师进行交流切磋,以达到互助互学的目的。</p><p class="ql-block">3.归因。每一节课都有其特点、优点和不足。听课后可进行归因分析,如这节课存在那些特点,这些特点在课堂中是如何表现的?优点有那些,优在何处?还有什么不足、需要改进和商榷的地方。</p><p class="ql-block">4.对策。面对课堂教学上的不足,要寻求和提出改进的设想与方案。总之,听、评一堂课,应从两个方面来看:即看教师是否善于引导,是否创设良好教学环境,是否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是否留有静思的空间和时间,而不是看教师讲得怎么样;看学生是否积极主动,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参与面有多大,是否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是否敢于质疑,提出有价值问题,关键还要看学生学得怎么样,得到多少,得到些什么,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