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一项项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发明创造,犹如串串宝石,获得了全世界的赞美。其中居于前列的便有织绣,它是基于“丝”的发现和利用而发展起来的。</p><p class="ql-block">有丝织、刺绣和绰丝、挑花等。这些美妙的艺术,不仅充实和丰富着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p><p class="ql-block">丝是蚕在结茧时所吐出的一种液体,由丝蛋白和丝胶组成。经空气而凝固成丝缕。</p> <p class="ql-block">《说文》曰:“蚕,任丝虫也。”一个“任”字,点得很微妙,清代段玉才注释说,“任与蚕以此事,美之也。”蚕的性能优良,韧性大而弹性好,一条蚕可吐丝一千米长左右,养蚕缫丝,丝织刺绣,成为古代妇女的主要劳动,一条小小的虫儿竟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起到了那么大的作用,那么引起全世界的震动,至今“桑蚕”一词,还用作农业的代称,“一夫耕,一妇蚕,衣食百人。”</p><p class="ql-block">可见养蚕对于民生的重要,人们将锦绣比作最美好的事物,如锦绣山河,锦绣前程,我们的国家便称为锦绣中华</p> <p class="ql-block">说到丝,首先想到的是蚕。古代人发现了蚕,并由野蚕饲养成家蚕,有一个很长的过程。1926年,在山西夏县西阴村的仰韶文化遗址,曾发现一个切开的蚕茧,但有的考古家认为是个“孤证”,存在不少疑问。1978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象牙盅,周边刻着四条像似蠕动的虫纹,很像蚕的样子,其年代距今有6000多年。</p><p class="ql-block">传说黄帝元妃罗祖(西宁氏的女儿)开始教民育蚕,但这传说较晚。</p> <p class="ql-block">殷商时期的青铜器上已经出现了用作装饰的蚕纹,并且有立体的玉蚕,安阳和山东宜都苏埠屯的殷墓中都有出土,西周和春秋的墓葬中也出土过玉蚕,汉魏南北朝时期还有金蚕银蚕入葬,反映在文学上,六朝诗中就有“金蟾不可织。玉树何思蕊”的感叹。</p><p class="ql-block">这说明在当时养蚕已成为美好的事物,并且被视为一种财富。</p> <p class="ql-block">荀子在《蚕赋》中说:“有物于此,倮倮兮其状,屡化如神,功被天下,为万世文……功立而身废,事成而家败。……食桑而吐丝,前乱而后治……”</p><p class="ql-block">意思是说:有这样的一种小动物,光裸着身子没有羽毛,但它变化如神,功劳遍及天下,给万事增添文采,它不居功自恃,功立而废了自己,事成而毁了全家。它吃的是桑叶,吐的是丝,茧中的丝乱在前,煮茧缫丝后就有了条理,可谓先乱而后治。</p><p class="ql-block">真不失为思想家的语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于网络、丛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