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博物馆

远方(不私聊)

<p class="ql-block">12月17日,上午游览过风光旖旎的大明湖,下午我和田打车到达山东博物馆。</p> 别具一格的建筑 <p class="ql-block">山东博物馆,外形独具特色,以方圆为基本要素, 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设计元素。上部的银白色半圆形穹顶犹如朝气蓬勃的太阳或奋起上涌的泉水,突显泉城风韵;下部为庄重稳健的灰色四角内切立方体,加入了雕塑化的手法,显得新颖而时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圆和方也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圆形有柔和圆满之意,方形有工整方正之美。方圆合璧取自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观念,体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同时也暗喻儒道融合之意。 整个建筑庄重又不失浪漫艺术气息,别具一格,具有较高的辨识度和审美价值。</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大门正上方是五个金色草书大字,据说是郭沫若的字,却不是他专门题写的,而是集字。这草书字自采用以来,一直备受争议。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郭沫若曾给很多博物馆题写过匾额,如故宫博物院、苏州博物馆、沈阳故宫,还题有“中国银行”、 “中国书店”等;大明湖辛弃疾纪念祠对联,也是他题写的。这些题字都是正体书法,不会引起联想误读。只是这集字的草书体,却让山东博物馆成了笑谈。 </p> <p class="ql-block">步入山东博物馆,金碧辉煌的迎宾大厅,高达28米,一厅连三层,台阶步步高,给人一种开阔、大气的感觉。大厅中的巨型立柱及其纹饰都是金色的,四周搭配汉白玉颜色 。大厅的装饰以大地与黄河的色彩为主基调,象征着祥和与发展的齐鲁文化,与山东的地域特色相契合,营造出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抬头仰望,立刻被大厅顶部巨大的玉璧型设计所震撼,和煦的阳光透过穹顶的“玉璧”洒在大厅中,仿若历史的圣光穿越而来,为整个博物馆蒙上了一层神秘与祥和。穹顶环形灯设计的灵感来自于鲁国大玉璧,这美丽的玉璧设计震撼游者的同时,也令人对大玉璧产生更多好奇。</p> <p class="ql-block">整个中厅大气而磅礴、颜色柔和且有年代感,很符合博物馆的建筑定位。博物馆主体建筑共有五层,陈列展示区共有18个展厅,综合服务区设有4个功能厅。我们主要参观了一楼的“汉画像石展”和二楼的“海岱日新一一山东历史文化陈列”。</p> 汉画像石展 <p class="ql-block">汉代画像石,社会中下层在地下墓室、墓地祠堂、木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这种使用,使人类逐渐走出了青铜时代。汉代人以石为地,以刀代笔,描绘出汉代现实生活、丧葬习俗和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被誉为“汉代历史的画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全国汉画看山东”,山东汉代画像石是中国汉代画像石艺术的代表,山东博物馆藏汉画像石,著名的有孝堂山祠堂、嘉祥武氏祠、沂南北寨汉墓等画像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武梁祠</b></p><p class="ql-block">“天下汉碑半济宁”“山东汉画看嘉祥”,在山东众多的汉画像石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中国历史上保存最大、最完整的汉画像石群:山东嘉祥武氏祠汉画像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武梁祠是武氏墓群石刻中唯一可以确认身份的祠堂,为武氏家族成员之一武梁(78-151)而建,同时它也是整个武氏祠的精华与核心。武梁祠的屋顶,山墙尖,墙壁三处画像分别象征天届,仙届,人间,其雕刻精美有序、饱满厚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顶部刻画祥瑞图像,东、西、后壁涵盖神话传说、远古帝王、历史故事等多个方面,内容丰富,图文互证,被誉为一部镌刻在石头上的华夏史,尤其是关于三皇五帝等历史人物的记录,已成为目前中国古代艺术形象最早的范本。这些丰富而系统的画像,在中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在世界艺术史上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孙氏阙</b></p><p class="ql-block">东汉章帝元和二年(85) ,莒南东兰墩村出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阙整体为方形屋顶、梯形阙身的重檐单阙。阙身为汉代碑碣造型,正面雕刻人物湃谒、乐舞杂技、六头人面兽等,左侧有人首蛇身者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阙右侧刻隶书一行“元和二年正月六日孙仲阳仲升父物故行丧如礼刻作石阙贾值万五千”。该阙是现存最早刻有纪年的汉代石阙。</p> <p class="ql-block">“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全面立体地展示了山东六十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三千年齐鲁文化史、一百年奋斗史,将山东波澜壮阔的历史娓娓道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楼墙壁上这幅巨大的山水画作,不是画出来的,而是绣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最早的“山东人”——沂源猿人(和北京人同时代)的头盖骨化石,就摆放在山东博物馆。馆内二十余万件藏品中,有十件脱颖而出,成为山东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p> 镇馆之宝 <p class="ql-block">山东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十分丰富,以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谱系脉络清晰,说明该地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p> 红陶兽形壶 <p class="ql-block">大汶口文化时期(距今约6000年-4400年) 1959年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红陶兽形壶”壶体被塑造成似猪似狗的兽形,头部和身形像猪,四肢和尾巴却像狗,躯体肥壮,仰面张口,拱鼻耸耳,四足直立,短尾上翘,形象生动活泼,惹人喜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使用时,尾部注水,再从嘴里倒出来。外皮通过磨光变得很光滑,再施以红色陶衣,所以鲜亮油润,夹砂红陶的材质,可以用于煮水,也可以温酒。</p> 蛋壳黑陶高柄杯 <p class="ql-block">黑陶杯是山东龙山文化的标志性器物,更是研究龙山文化不可忽略的重要课题,代表的是史前制陶业的最高峰,在考古研究价值、工艺和科技价值以及美学价值方面,都有独到之处。</p> <p class="ql-block">蛋壳黑陶高柄杯,龙山文化(距今约4400-3800年) ,日照东海峪遗址出土。它“黑如漆、亮如镜、薄如壳、硬如瓷,掂之飘忽若无,敲击铮铮有声”。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曾说它:可与中国制陶技术所造出的最好的产品相颉颃,而形式的轻巧、精雅、清纯之处, 也只有宋代最优良的瓷器可以与它媲美。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它的陶土取材于纯净且细腻的红胶土,土质细腻纯净,可塑性好,是自然界中多种矿物的混合体“不含任何杂质,也无任何羼和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它线条流畅,灵巧和谐,不以色彩、纹饰为重,而以造型见长,且风格简约明快,加之细腻的胎质和匀薄的器壁,在装饰方面,更是力求简洁精致,镂孔工艺也极为精准。普遍采用了渗碳着色工艺和磨光工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般盘口最薄,大约0.5毫米左右,少数一些甚至只有0.2至0.3毫米。由于需要承托上部分的重量,所以会在柄部和底座的陶胎略微增厚,正常情况也不厚于1-2毫米。虽然说是蛋壳陶,甚至比蛋壳还要薄。它是山东博物馆当之无愧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p> 亚醜(chou)钺 <p class="ql-block">商(约前1600一前1046) ,1966年青州苏埠屯1号墓出土。此为复制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方内,弧刃,双穿,两肩有棱,钺身透雕人面纹,人面五官微突出,双目圆睁,嘴角上扬,作龇牙状。因其口部两侧对称地铭有“亚醜” (chou)二字,故得名“亚醜钺"。商代青铜器铭文中的图形文字,是古代国族的名号,“亚丑”族应该在商王国的东南,也就是活跃在山东青州一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钺出土于青州苏埠屯1号墓,该墓建在高地上,南北长15米,东西宽10.7米,深8.25米,4条墓道,墓内用木板构筑成“亚“字形椁室,殉人和人牲达到惊人的48人。而对比河南安阳著名的殷墟妇好墓,仅仅只有5.6x4米,深7.5米,且无墓道,殉人16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出土墓葬形制及亚丑铜钺等青铜器显示,“亚丑”部族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先进、势力强大的地域方国。《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也可证实,商时在今潍坊和淄博之间的青州地带,当存在一个重要的与东方之象征“青州"有关的方国。</p> 甲骨 <p class="ql-block">20世纪30年代中期,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被发现。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过多次考古勘探,发现诸多有字卜甲。文字最多的一片,可识刻辞多达34个。在馆藏的1.05万片甲骨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三片。</p> <p class="ql-block">一片刻有“鬼”字,至今全国发现有“鬼”字的甲骨仅有3片,极为罕见。另一片带“鎷”字,带“金”的字在甲骨中十分罕见,为《甲骨文合集》中唯一一片带有金字旁文字的甲骨。</p> <p class="ql-block">馆中还有一片带有“虹”字的甲骨,此字上边两道弧当是龙身,下端当是龙头,作二龙吸水,古人认为龙出吸水即天晴。(甲骨文“虹”字见下图)</p> 颂簋 <p class="ql-block">颂簋,西周(前1046-前771) , 盛食器。圆盖圆腹,子母口,盖顶部有圆形捉手。双耳作兽首形,有珥。圈足下有三小足。器、盖口沿饰窃曲纹,腹与盖上部饰瓦纹,足部为垂鳞纹。与颂壶、颂钟并称“三颂”。在同类器物中,颂簋形体巨大,制作精良。目前可以确定的传世颂器有三鼎、六簋、二壶,一盘。 颂鼎,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传,颂簋于清中叶出土于陕西,先后由刘喜海、李宗岱、丁树贞收藏。20世纪40年代器身被胶东古物管理委员会黄县文管分会收集,1954年入藏山东省博物馆。20世纪50年代,丁氏家族的后人张秀琳女士得知器身已在山东博物馆,遂将所藏簋盖捐献出来,颂簋始成完璧。 </p> <p class="ql-block">颂簋上的窃曲纹。</p> <p class="ql-block">颂簋盖内刻有铭文,记载了西周时期的册命制度。 铭文共15行152字,记述周王册命颂为监造新宫的官吏,并赏以官服、旗帜等事。颂向天子行跪拜大礼,并献上玉璋表示感谢,事后铸造了颂簋、颂鼎和颂壶,用来祭祀亡父龚叔和亡母龚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铭文中“敢对扬天子丕显! ”,意思是感怀天子的美德,它利“子子孙孙永宝用”的词句,常见于周代的青铜器上。 铭文书法工整秀丽、典雅,是西周王室的标准书体,受到诸多书家追捧,为临习金文的理想范本之一。铭文既是西周时期的优秀书法作品,又有较高的史料价值。</p> 鲁国大玉璧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大厅,巨大的玉璧型穹顶设计灵感,就来自于鲁国大玉璧。1977年,出土于曲阜鲁国战国故城乙组52号墓。它玉料碧绿,纹饰精巧,布局匀称,线条流畅,工艺纯熟,外直径达到32.8厘米,孔径11.6厘米,是战国时期玉璧中的精品,也是战国玉璧形制中最大的一件。它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殓葬。古人认为,用璧殓葬可以通天地,希望人死后可以灵魂升天。追寻永生的古人,把玉璧作为获得永生的一种寄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玉碧的鼎盛期,是战国秦汉时期。之所以称为鼎盛期,一 是选料极精,多数为新疆和田等地产优质美玉。据文献记载,这时有所谓楚山玉、和氏璧;二是制作工艺讲究,改变过去玉璧厚、重、素和夏商之后的小型化之风,向高精尖突变,器薄体轻,玲珑剔透;三是花纹形式大变,饰纹种类极为丰富;四是使用范围大增,凡古今文献所载之用,此时都可见;五是数量多,为各代玉璧数量之最。衰落期,唐代至清代的玉璧出土品极少,一般很少涉及。</p> 银雀山汉简 <p class="ql-block">1972年4月10日,发现于临沂银雀山汉墓,其内容包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晏子》、《守法守令十三篇》、《元光元年历谱》等古籍及古佚书。同竹简一起出土的,还有题篇木牍、漆木器、 陶器、铜器和钱币等随葬器物。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孙子兵法》包括传世十三篇及《吴问》《四变》《黄帝伐赤帝》《地形二》《见吴王》等五篇佚文,共计十八篇。</p> <p class="ql-block">失传1700多年的《孙膑兵法》与《孙子兵法》同时出土,解开了历史上关于孙子和孙膑其人其书有无的千古之谜,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30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1世纪初,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年)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p> 东平汉墓壁画 <p class="ql-block">西汉晚期(新莽时期),2007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现于山东东平县,是山东地区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艺术水平最高的壁画,填补了省汉代考古的空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壁画色彩艳丽、线条灵动绝妙,是中国早期绘画作品中的精品之作,表现出中国美术在变革和技法上的进步,不仅对研究汉代壁画、了解汉代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在把握早期中国绘画艺术的萌芽、发展和演变方面,都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墓壁以人物画像为主,间以鸡、犬等动物形象。壁画内容包含导引升仙、拜谒、喂鸡养狗、宴饮舞蹈、镇墓辟邪等场面,各类人物形象多达48人。 这是目前山东发现的保存最完好、画像内容最丰富的一座汉代壁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壁画色彩以蓝、绿、黑、白色为主,间以红色,色彩艳丽,线条流畅,形态生动,反映了汉代高超的绘画艺术。无论在构图、色彩还是人物造型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夫妻宴享行乐图</p><p class="ql-block">隋(581-618) ,1976年嘉祥英山一号隋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九展厅正在施工,本来计划要观赏的两件镇馆之宝,鲁荒王九旒冕及郑燮双松图轴,见不到了。据说此展厅能沉浸式5D观看运河,还有一艘全长近22米,排水量32吨的明代漕船(我国古船中保存最完整的一例),可惜都不能看了,只能遗憾离开。</p> <p class="ql-block">参观山东博物馆,由于施工,虽然有些想看的东西没能看到,有些许遗憾,但却感受到了山东博物馆的磅礴大气及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赏汉画像石,如观“汉代历史的画卷”;看历史文化陈列,晓山东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观展后,不禁为自己是一个山东人而自豪!我还会再来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