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市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它是中国最大的石窟艺术宝库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座雄伟壮丽的石窟群,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历史影响。云冈石窟始凿于公元460年,历经北魏、东魏、北齐、隋、唐、辽、金、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修建和扩建,形成了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艺术群体。</p> <p class="ql-block">昙曜广场上昙曜法师像,北魏时期高僧,云冈石窟的开创者。云冈石窟的第16至20窟,被称为昙曜五窟,是他亲自主持开凿。这些佛像高大壮观,宁静庄严,体现了昙曜的佛学思想。</p> <p class="ql-block">礼佛大道上十三对千佛列柱依次列于大道两侧。神柱高8.73米,系黄沙岩雕刻,由下而上依次为须弥座、力士、白象、柱体的完美组合,造型高耸、精致亘绝,在两侧浓密的松林掩映下,矗立的神柱气势雄伟、蔚为壮观,仿佛通天入地,仿佛唯有这样的神柱铺成的路才可以叫作礼佛大道。据考古发现古印度确有六牙大象的化石。</p> <p class="ql-block">穿过神柱林立的佛光大道向西,呈现于世人眼前的是两面相对的扇形皇家礼佛浮雕墙。这组正面相对的浮雕墙总体呈圆弧状,长约20米、高约4米,画面构图完美,雕刻细致,以高浮雕的形式,生动表现了北魏皇家盛大的帝后礼佛图。车辚辚、马萧萧的现场气氛,充分再现了北魏当时皇帝、皇后前往礼佛的庄严肃穆的宏大场面,这种场面让人自然联想到1500多年前云冈石窟作为皇家寺院曾经的辉煌,让人举目流连。</p> <p class="ql-block">灵岩寺。</p> <p class="ql-block">古道车辙,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时期,北魏皇始三年(398年),道武帝拓跋珪将都城从盛乐迁至平城(今大同市),武州山成为盛乐与平城之间的交通要道。</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一窟山门前的“比丘尼昙媚造像记”石刻,为北魏景明四年(503年)的题记。此碑刻有文字110个,再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表达了发愿人比丘尼昙媚对佛教的高度信仰与虔诚以及希望佛教振兴发展的愿望,文笔优美,堪称佛教发愿文之最。</p> <p class="ql-block">第一窟石鼓洞,第1、2窟是云冈石窟最东端的洞窟,为一组双窟,开凿于公元471—494年。两窟外壁东西两侧各残存一座单层方形佛塔。洞窟上开明窗,下开窟门,平面为方形,平顶,中心塔柱直达窟顶,四壁开龛造像,可供僧人绕塔参禅礼拜,为典型的塔庙窟。据考证,第1、2窟辽代以前窟前曾建护国寺,为云冈十寺之一,明清号曰“石鼓寒泉”,属云中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第二窟寒泉洞。</p> <p class="ql-block">第3窟又名“灵岩寺洞”,是云冈规模最大的洞窟,洞窟形制较为特殊。整体洞窟高大、雄伟、壮阔。两门四窗,外部建有巨大平台,平台中央是一座矩形洞窟,内置交脚弥勒,俗称“弥勒洞”</p> <p class="ql-block">第7与第8窟为一组双窟,位于云冈石窟群中部,是继早期昙曜五窟之后开凿的洞窟。窟外建有上下三层,面阔三间的窟檐,该窟檐是1993年按照原有清代阁楼样式重新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材质为砂岩,材质相对松软,不适合精雕细琢,也容易风化。</p> <p class="ql-block">万佛洞中的大金佛,进门处有精美壁画。</p> <p class="ql-block">第15窟四壁齐耸,千佛排列,直达窟顶,俗称万佛洞。</p> <p class="ql-block">第15窟现存千佛造像达13200余尊,加上其他各类造像,总数达13600余躯</p> <p class="ql-block">最著名的“昙曜五窟”(第16至20窟)展示了他的卓越才华和胆识。 昙曜和尚不仅在佛教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还通过开凿云冈石窟,将佛教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p> <p class="ql-block">第17窟是云冈早期洞窟中唯一的交脚菩萨大像窟,洞窟平面马蹄形,穹窿顶,前立壁上开明窗、下辟窟门。窟内地面低于窟外地面一米深,依旧保持了开凿时凹凸不平的糙面。洞窟四壁以千佛雕刻为主,雕像清简劲直,纯真朴质,反映了云冈早期造像的艺术特点。</p> <p class="ql-block">第18窟设计严谨,造像组合完整,北壁中央立佛像高15.5米,臂膀宽阔、身躯雄壮,身披千佛袈裟,气宇轩昂,高肉髻,面颊丰圆,鼻梁高挺,浑厚质朴。东西壁的胁侍佛像对应而立,端庄肃穆,与主尊共同构成了三世佛格局。</p> <p class="ql-block">第19窟以三世佛为主像,主尊高16.8米,是云冈石窟雕刻中的第二大佛像。第19窟由中央主窟和两侧附洞三个洞窟组成,主窟由中央崖壁向内开凿,下辟窟门,上开明窗,窟内呈平面椭圆形,向上为穹窿顶。第19窟主佛像结跏趺坐,佛像耳轮齐肩,下颌崩毁,着袒右肩袈裟,轻薄贴体,衣纹简洁明快。佛像右手举胸施无畏印,左手掌心向上握法衣于膝上,以表达佛法的无畏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窟“白佛爷洞”就是云冈最著名的露天大佛,窟前立壁与窟顶早年崩塌,辽时建有木构窟檐,后毁于兵火,形成露天造像。主佛高13.7米,高肉髻,广额丰颐,长目高鼻,有八字髭,手结禅定印,质地厚重的袒右袈裟,衣纹凸起,具有犍陀罗造像遗风。大佛挺拔健硕的身躯,气势雄浑的神情,突出表现了鲜卑游牧民族的强大,是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与象征,也是中国早期佛教雕刻艺术的空前杰作。大佛两侧各一立佛与胁侍菩萨,西像惜毁。</p> <p class="ql-block">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云冈皇家工程宣告结束,西部山崖成为民间造像的乐土。云冈西部中小石窟群从第二十一窟开始,向西延伸约240米,分布着近百个大大小小的洞窟。其主要洞窟25座,占到云冈主要洞窟的一半以上。这一窟群虽然数量较大,但多数洞窟规模狭小,布局多样,洞窟形制也有差异。明显不同于云冈早中期整齐划一的皇家石窟。</p> <p class="ql-block">云岗石窟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至254个不等,石雕造像数量众多,总计超过51000余躯,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p> 应县木塔 <p class="ql-block"> 佛宫寺释迦塔,又称应县木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佛宫寺内,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p> <p class="ql-block">佛宫寺释迦塔高67.31米,底部直径30.27米,主体使用材料为华北落叶松,斗拱使用榆木。木料用量多达上万立方米。整个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又分作上、下两层,下层为正方形,上层为八角形。塔身呈现八角形,外观五层六檐,实为明五暗四九层塔。佛宫寺释迦塔是现存世界木结构建设史上较典型的实例,中国建筑发展上较有价值的坐标,抗震避雷等科学领域研究的知识宝库,考证一个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一部“史典”。</p> <p class="ql-block">佛宫寺释迦塔内保留着许多历史名人题记,其中有明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祖朱棣书“峻极神功”匾额,明正德三年(1508年)明武宗朱厚照题“天下奇观”匾额。</p> <p class="ql-block">战争时期,佛宫寺释迦塔被12发炮弹击中,但未在塔中爆炸,难以置信的佛法神力。</p>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佛彩塑佛像位于佛宫寺释迦塔第一层,</p> <p class="ql-block">佛宫寺释迦塔现存壁画约260米,大部分集中于一层内槽墙壁上。有辽代原作,也有经历代修补重新彩绘过或覆盖重画的,基本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经过漫长岁月洗礼,木塔逐渐向西南方向倾斜,游客可以把手掌插入塔基木柱之间的缝隙中。然而,正是这种独特的姿态赋予了木塔更加迷人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游览。</p> <p class="ql-block">佛塔佛宫寺,笑佛弥勒佛。</p> <p class="ql-block">黑神话悟空到此一游 ,<span style="font-size:18px;">千年等一回,</span>佛宫寺释迦塔等我968年!</p> <p class="ql-block"> 👁👁谢谢您的欣赏!</p><p class="ql-block">请回看上集<a href="https://www.meipian.cn/5927wptm"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晋善晋美”长城雁门关</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