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中东铁路印象馆

吴桂森(园林)

展馆门前人成群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园林从上海回家乡,就想看看哈尔滨的变化,看看家乡新面貌。上周一邀请哈市知青联谊会十四组的几位老知青来参观,周一休息,这周的周二再次来参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中东铁路印象馆门前人多了起来,南方小土豆也来参观印象馆,并且在火车头前拍照摄影,忙得不亦乐乎。他们是来哈市参观冰雪大世界的,白天来这里参观很自然。咱们老知青都是家乡人,欢迎他们来哈尔滨旅行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外面的景致就留给小土豆们吧,咱们进馆内参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参观的博物馆,仔细看就会发现,哈尔滨的发展史,在这里展示得淋漓尽致。中东铁路修建是一个导火索,把偌大的“晒网场”——哈尔滨,所发生过的历史事件描述得一清二楚。</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1891年3月29日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发布敕令,宣布为“满足军事目的”而修筑从车里雅宾斯克到海参崴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出于缩短铁路长度、降低施工难度、减少工程投入、加快建设进度、控制中国东北从而实现其“面向东方、连通欧亚”远东战略目的,沙俄通过1896年6月3日签署《中俄密约》攫取了西伯利亚大铁路穿过中国东北的权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沙俄在进行勘察、条约、筹款、机构等一系列的准备后,1897年1月8日中东铁路公司在彼得堡召开了第一董事会,选举了董事、会办,聘A.M.尤戈维奇(旧译茹格维志)为建筑中东铁路总工程师。7月7日,中东铁路工程局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成立;8月28日在中国小绥芬河右岸三岔口附近(黑龙江省东宁县境内)举行开工典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铁路干线开始施工,采取了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近使用的方式。工程技术人员主要是俄国人,铁路劳力从中国山东、河北、上海及中东铁路沿线廉价招募工人。招募数量从最初1万人到1900年达17万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03年7月14日,中东铁路交付运营,中东铁路管理局成立。铁路全长2489.2千米,其中干线全长1514.3千米;支线全长974.9千米。修建住房面积28万平方米;修建机修库面积60万平方米。中东铁路从1897年动工至1903年通车历时6年,计耗资3.75亿金卢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哈尔滨这座没有城墙的城市,在近代与一条铁路相伴形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俄国于1896年取得修筑满洲里至绥芬河的中东铁路修筑权,1897年又取得修筑哈尔滨至大连的南满洲支路的修筑权;1898年把中东铁路建设工程总局由海参崴迁到哈尔滨;1898年11月中东铁路局任命列夫捷耶夫为首任城市规划设计师,开始设计新市区的城市建设规划。随着两条铁路线的建成,哈尔滨作为铁路交汇枢纽和中东铁路局的驻地,确立了铁路总埠的地位。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至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随着中东铁路建设拉动了金融服务、贸易运输、修造建筑、文化娱乐等各个行业发展。工商业及人口开始在哈尔滨一带聚集。中东铁路建成时,哈尔滨已经形成近代城市的雏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自1907年至1943年,共有18个国家在哈尔滨先后设立21个领事馆、总领事馆和代表部,一度在哈尔滨的外国人口比率甚至超过了中国人。给这个新兴城市带来了多元的宗教信仰、文化理念、艺术和饮食,现代工业文明开始在这里快速扎根、生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人口是当地经济与发展一个重要因素。1898年修筑中东铁路,哈尔滨成为这条铁路东西和南北交叉的枢纽。由于哈尔滨经济,社会地位的骤变,带来了人口的剧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898一1931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中东铁路从哈尔滨向东、西、南3个方向全面开工、1904年日俄战争开战、1907年开埠通商、1914年的一战及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大批劳工、沙俄政府的官员、工程技术人员、军队、中国关内大量灾民、中俄商贩、民族工商业者、外侨、外国资本等也蜂拥而至,带来了人口的增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32-1948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哈尔滨后,因为哈尔滨地区的枢纽位置、经济发达的重要把4个部分统一起来,建立了大哈尔滨;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1941年发动太平洋战争,哈尔滨成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后方基地,在哈尔滨集聚大批的人力和物力,哈尔滨人口迅速增加。1946年4月,哈尔滨市解放,建立了人民政权,社会环境逐步稳定,人口迅速增加,1948年末,全市人口达76 万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49-1952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哈尔滨市的人口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1949年末,哈尔滨市区人口为78.5万人。50年代初期,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工厂北迁和支援前线的需要,迎来了哈尔滨市人口高速增长时期,其间哈尔滨市同时出现了人口生育高峰和人口迁移增长高峰。</b></p> 展览馆里的油画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这八幅油画几乎都是我们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建筑,有的建筑在文革时期被拆除了,很可惜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曾经的哈市南岗区体育场,那花似围栏已经不见了,但是,智慧的哈尔滨人,没有浪费资源,这一组花似围栏被整体移动到哈站南广场去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曾经的哈尔滨火车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目前还存在的教堂,在哈站北广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六十年代的还存在的霁虹桥景观,中间的有轨电车早已经被淘汰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座教堂是南岗区革新街教堂。</b></p> 哈市五六十年代的情景再现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哈市道里区霁虹桥景观。由于城市交通需要,市政府曾经扩充路的宽度,经过市民的呼吁,将霁虹桥上的四座灯塔,整体移动保存完好无损原样复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哈尔滨被称为东方小巴黎,音乐之都,是因为欧洲音乐涌入哈尔滨,真正的崛起是在十月革命之后,大批优秀的音乐家进入城市,给哈尔滨带来动力。</b></p> 哈尔滨的形象照 <p class="ql-block"><b>  哈尔滨这座美丽的城市,曾经被冠以各种名字: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冰城哈尔滨、天鹅颈下的明珠……</b></p><p class="ql-block"><b> 我最喜欢天鹅颈小的明珠这个名字,美丽的家乡冬天是最火热的季节,全国各地的旅游爱好者,慕名而来,更为冰城增加活力,祝愿家乡哈尔滨越来越好,活力四射,祝福家乡人越活越年轻!哈尔滨我爱你!</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