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游皇城

暖风

<p class="ql-block">  立冬后的第一天,同学几人于2024年12月22日相约来到紫禁城周边遛弯,这里已经好久没有来了,今天走进了太庙游览,之后又参观了景山公园内的寿皇殿。在游览太庙时,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便可边走边听《太庙历史与故事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  太庙,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诸多传奇故事的古老建筑,坐落在北京天安门东侧。太庙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名称历经演变。早在夏朝时被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作“重屋”,周时称为“明堂”,秦汉起才正式名为“太庙”。它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神圣场所。</p> <p class="ql-block">  太庙的建筑规模宏大,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475米,东西宽294米,有着三重围墙,由前、中、后三大殿构成三层封闭式庭园。主体建筑大殿面阔十一间,进深四间,重檐庑殿顶,基座为三重汉白玉须弥座式台基,四周围着石护栏。大殿内的梁栋大多外包沉香木,其他构件则为珍贵的金丝楠木,这些建筑细节无不彰显着其尊贵地位。</p> <p class="ql-block">  太庙建筑的特色之处众多。例如,在大殿等建筑的檐角上有琉璃瓦雕饰的仙人走兽,其中享殿檐角最为众多,共有十个。最前端是“骑凤仙人”,其背后有着齐湣王化险为夷的传说故事,民间称其为“仙人骑鸡”,之后的九个走兽分别是龙、凤、狮子等,各自有着吉祥美好的寓意,不仅体现了建筑装饰的艺术,更包含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祈愿。</p> <p class="ql-block">  太庙在祭祖规制上极为严谨规范。明清时期,这里举行着各种复杂的祭祖活动,有祭祖祭享制度、功臣配享制度等诸多礼法。每年的春、夏、秋、冬四季首月的农历初一,被称为“四孟时享”的常规性祭祀仪式都会在这里举行,皇帝亲临祭祀祖先牌位。此外,还有特殊的祭祀,如皇帝登基、大婚等重要事件时要到寝殿向上天和祖宗上香报告的“告祭”,以及每年除夕前一天将历代帝后神主合祭的“袷祭”。</p> <p class="ql-block">  在太庙的历史长河中,还发生过不少故事。像道光皇帝弥留之际留下遗嘱,死后灵位不进太庙,不立神功圣德碑,这一违背常理的决定背后或许有着更多复杂的隐情。还有明代嘉靖皇帝的“议大礼”事件,他坚持将自己的生父兴献王牌位移入太庙,在历经17年的努力后才实现,这一事件反映出了皇帝权力与礼教传统的博弈。</p><p class="ql-block"> 而改朝换代时,清军入关,在太庙前的举措也耐人寻味。清军把明代皇帝的神位移出太庙,恭敬地请于历代帝王庙,之后把辽金元等皇帝的神位供奉其中,显示出少数民族政权建立的王朝欲融入中国正统王朝序列的意图。</p> <p class="ql-block">  太庙见证了无数朝代的兴衰更替,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凝固的史书,记录着中国古代皇家祭祀文化、礼教传统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风云变幻。如今,虽然它已不再专属于皇家祭祀场所,但依然是人们探寻古代历史、感受传统文化的重要去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