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觉岭古道,因翻越海拔近800米的觉山而得名,是连接今休宁县板桥乡凰腾村和婺源县段莘乡官坑村的古道,长约 14 公里。相传为明代凰腾村一程姓父子捐资修建。古时凰腾和官坑两地均属婺源县,其实是一条县内道路,曾经行人不绝,来往频繁,1949解放后婺源县划归江西省管辖,觉岭古道便成为一条皖赣间跨省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 凰腾是以程姓聚居的村落,人口千余,山多田少,因程姓始祖迁自屯溪篁墩,故名黄腾、凰腾,寓凤凰腾飞之意。凰腾村临河而居,村内古巷纵横、粉墙矗立,清澈的河水,古老的砖墙,仿佛重叠了时空,一口明朝修建的圆形鱼塘还能追溯着凰腾村四百余年岁月记忆。</p> <p class="ql-block"> 古道从村中穿过,约一里有一座单拱石桥,长20米,宽5米,高近10米,由凿磨方正的青石块垒砌,虽爬满青藤杂草,桥体却毫发未损,依然顽强挺立,目送着源自大余山尖清澈的河水静静地流淌。缘溪而行,前行的古道或由平整的青石板铺设,或凿平岩壁而成,宽约1.5米,从一座完好的路亭中间穿过,路亭同样由石块垒墙,内设佛龛,供奉“南无泗洲大圣之神位”,“民国十七年(1928)十月谷旦 凰腾众信弟子拜立”。</p> <p class="ql-block"> 过路亭右行有一条小道,约十余里到一个称“七垄”的小山村,不足二十户人家已全部外迁,成了无人村。偶尔有村民进出从事生产活动。</p> <p class="ql-block"> 从岔路口古道开始登高,石阶是由平整的青石板铺设,几百年的足履踩踏和自然侵蚀,加上十几年前整片山场杉木被砍伐,原先凿砌规整的石板已有些凌乱甚至缺失。蜿蜒五里至山脊平缓处,只见周围十余株苍天古树格外突兀,有红豆杉、白槠树、黄连树等组成古树群,类似于徽州古村落的村口林。古道边还有一处古建筑遗址,依山而建共有两层,从其规模和残存的石墙看应是一座施茶亭,当年古道繁华时应该是在人居住的,为过往的行人和客商提供茶水和食宿。而今这残垣断壁内杂草丛生,一片荒凉。当初众人捐资修建的石碑尚存,字迹也大多清晰:“合里重修乐输芳勒名石于后 同治六年(1867)丁卯岁 夏六月日立”,捐款者有四十余人,最多者如“永隆会输洋捌元”,少者如“程春茂洋五钱”,均一一刻于石碑。然而,不知道什么时候这块石碑被当成了铺路石,任由后人踩踏。</p> <p class="ql-block"> 前行古道在森林中穿行,要平坦和宽敞一些,沿途还有坟茔和人类生产留下的痕迹。没有了古时候的人来人往,古道上积满了厚厚的落叶,覆盖了绝大部分石板路面。险峻处临陡峭的山崖修凿,脚下是深渊,能听到山谷里隆隆的流水声,为防止行人打滑坠落,部分路段还曾经修砌防护的石板。随着轰隆隆的水声渐渐扩大,前方,两条山谷流泉合拢,形成一股更大的水流向下飞奔而去,两侧岩壁间一座单孔石拱桥横跨,拱桥不大,长仅6米,两侧石额均刻“聚胜桥”及“清嘉庆元年(1796)丙辰岁孟冬月”。高耸的山峰,茂密的丛林,洁白的水花、黑褐的崖石、绿色的青苔,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想起北宋画家范宽的名作《溪山行旅图》。</p> <p class="ql-block"> 过聚胜桥又一座几乎坍塌的路亭,秋风萧萧,落叶飘零,寒蝉鸣叫,一片荒凉。上行登顶的石阶虽然较为规整,但由于年久失修,于当初修造时已不可同日而语。约二里登顶海拔 740 米的垭口,两峰夹持间,一块断成两截的石碑静静地躺在地上,这是一块《禁碑》,碑体文字大多可辨:</p> <p class="ql-block"> 启者□□觉岭素向崎岖并蒙 大善士倾囊修整业经公议该岭两旁栽植松苗俾行人无颠仆之虞当夏日炎天并获青松之庇荫惟愿徃来过客善与人同互相保护功德无量倘有无知之徒任意□□并纵火延烧一经察出从重议罚绝不宽□此勒石周知 民国十一年冬月日 □□□ 立</p> <p class="ql-block"> 过垭口,古道以之字形迂回下行,因为南坡的山势要平缓些,古道明显规整许多,每个台阶的长、宽、高度基本一致,排列整齐。据说,清末民初的徽商程大年曾花巨资整修觉岭古道。因为程大年的妻子汪如好为婺源裔村人。凰腾距裔村为50里山路,其中觉岭古道是必经之路,这30里路山岭陡峭,颇为难行。致富的徽商有积善行德的传统,为方便妻子回娘家和造福乡民,便有了程大年的修桥补路的善举。</p> <p class="ql-block"> 半山腰一座倒塌的路亭,从这被当地称作“岭脚亭”开始,缓缓下坡,而且越来越开阔,世代居住的官坑村民在这条称作“东山窟”山坳里,将小溪两边的山地修砌成梯田,连绵有15里地,想必是官坑人的“粮仓”,至上世纪初,凰腾这边只要有亲戚在官坑的每年夏收时都会过去帮忙。如今这层层梯田都已退耕还林,休养生息。“乾隆三十九年(1774)八月 住持僧静舒”设立禁止乱伐林木的禁碑以及沿途的路亭、石桥、指路碑对这条古道上繁忙而劳碌的记忆其实并不遥远。</p> <p class="ql-block"> 岁月不居,今日觉岭古道交通之功能,已退出历史舞台,过往行人寥寥。然而,设立禁碑保护生态,徽商乐善好施修桥补路,众人捐资修建施茶亭和“方婆遗风”的故事,世代流芳,传承不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