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杂忆 (三)

钦群

<p class="ql-block">  我出生后,没吃过一口母亲的奶。除了母亲年龄因素,没有什么奶水,更主要原因是她当时在通中的工作,除了教音乐,还兼了一个班的班主任,听说当时她产假都未休足,就重返课堂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是吃奶妈的奶长大的。这位奶妈的丈夫是我母亲通中的一位同事(工友)。奶妈的二儿子在我头一年出生,刚滿十个月就断了奶。我懂事后我母亲不止一次对我说:你奶妈宁可给自己儿子提前断奶,也要给你吃足一年的奶,这个恩情你要记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断奶后,奶妈并没有离开我们家,而是当起了操持家务和照看我的保姆,完全成了家里的一员。我清楚地记得,我当时叫自己的母亲为“姆妈”,叫奶妈则为“娘啊”。我不清楚,这是否是南通人的一个惯称,还是我们家特有的叫法。总之,我们两家相处地十分融洽无间。我父亲在我两岁后,每到春节探亲,都会从上海带连环画回来,同样的必定是三本,我一本,奶妈两儿子各一本。我和她这两儿子更像是亲兄弟,因为他们只长我一到三岁,而不像我的亲哥哥长我九岁,年龄差让我们无法在一起。长年在南京读师范的姐姐更谈不上了,每年也就寒暑假能碰个面。三岁那年的夏天,我和他们两弟兄在通中的荷花池边追逐嬉戏,我不慎跌入池中,还是她大儿子立马将我从池中拉起,也算救了我一命。所以,与他们一家的联系始终未断,直至奶妈去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尽管奶妈没上过学,但我人生对“先生”一词的概念,就是在奶妈每天叫我母亲“厐先生”的一次次频率中形成的,直至长大成人后对此称谓有了更深解读,即不单单指对男性的称呼,而是泛指所有有学识的人(包括老师),不分男女。这也算得上奶妈给我孩提时代的一个开蒙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奶妈虽然没有文化,但她相当聪明,接受新事物很快。那时我们家中午饭菜都是由奶妈去通中食堂打,我母亲只告诉她一回,她就弄清了哪类菜属甲等,哪类菜属乙等。包括我父亲买回的幻灯机,她只看我父亲操弄了一回,就全程了然于胸。多少回,我就是在奶妈的操作下反复观看了《三毛流浪记》、《木偶奇遇记》等幻灯片。另外,在那个年代里经常会产生赋有时代属性的词汇,比如“大公无私”、“立争上游”等词句,经常从她嘴里冒出,尽管有时不十分准确,但我母亲基本上能听明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对奶妈的这些回忆,不知能否算作是对其哺育我之恩的一种回馈与报答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