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涩的知青岁月

老羽隹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72年6月20日,淄博市博山区的200多名青年响应毛主席上山下乡的伟大号召,来到了山东生产建设兵团这个广阔的天地里。那年我18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当天早上在博山区八陡公社黑山煤矿蓝球场举行欢送会,亲朋好友也都来送行,场面非常热烈,可是看到母亲在那抹眼泪,我还不高兴,并且把头回过来,真是"少年不更事,更是己暮年"。这个场景在我心中永存。这也映照出自己生命中那段青涩与成熟而交替的记忆。坐车(途经广饶县时在广绕县电影院吃了中午饭,饭是各人自带的干粮,记的电影院中的连椅,是用槐树棍子做的,槐树棍子上还带着槐树皮,可见那时的条件之落后程度,)来到了济南军区后勤部山东生产建设兵团一师独立营四连,(即现在的东营市垦利区东安镇。)</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记的连队营房的部局是:房子是新盖的,共7排,中间一排座北朝南是伙房,伙房的南边是篮球场,蓝球场的东边三排房屋,靠南边第一排是连部,第二排房是女生一排住,第三排房屋是女生二排住。蓝球场西边也是三排房屋,南边第一排房屋是男生三排住,第二排房是男生四排往,第三排房是炊事班、饲养班和马车班住。</p> <p class="ql-block">  每个排4个班,每个班12个人,每个班每天2人值日负责到伙房打饭打菜,生活执行的是供给制,一切行动听哨声,至今我还记的一长一短拿筷子拿碗,吃饭的哨声我是学的最快记的最牢,到现在还没有忘记。</p> <p class="ql-block">  连队规定不准谈恋爱,外出必须三人以上结伴同行,所以给我造成了不会谈恋爱的后遗症,当兵不自由,自由不当兵。虽然是上山下乡的知青,干的是种水稻的农活,可半夜里还要紧急集合,执行的是军队纪律,过的是部队生活,连级以上干部是带领章帽徽的现役军人,这种有问题摆到桌面上的正面教育,对我们人格的形成和以后的人生是受益无穷。</p> <p class="ql-block">  到兵团第一天就发现了两个新鲜事,一个是因到一连的商店买烟,听到很多人在哭,一问才知道是我们一块来的人中,有部份人分到了老职工组成的一连,这里到处是白茫茫的盐碱地,慌无人烟,又加上刚离开父母和亲人,落差较大,所以集体痛哭,非常震撼。</p> <p class="ql-block">  第二个新鲜事是:从一连卖烟后在回来的路上点不着火,没法吸烟,因为这里到处都是盐碱地,连草都长不好,又是平原,风又大,在野外很难把烟点着,一盒火柴就剩下几根了才把烟点上,从而我也学会了野外点烟的技巧,只要一个人点上烟别人就可以借火吸烟了,所以我这野外点烟的技巧,很长时间在烟民中都能"引以为豪"。</p><p class="ql-block"> 知青岁月从今天开始,兵团生活难以割舍,青春岁月无法忘怀,就象俺家老屋上的一缕炊烟,萦绕在心头,久久不愿散去。</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