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福州烟台山(四)

逸林闲客

<p class="ql-block">  烟台山隨着时光在变迁着,每一条街巷每一处建筑的风雨故事,都倾诉着过往的欢悲与兴衰,心中铭刻着少时往事,让这不尽的乡愁永远在记忆长河里流淌。</p><p class="ql-block"> —— 题记.</p> <p class="ql-block">行走路线:麦园路—对湖路—马厂街(康山里、马厂前街、马厂后街)</p> 麦园路 <p class="ql-block">  麦园路,西南接对湖路,东北通塔亭路,西北连槐荫里,东南达进步路,全长650米。 清乾隆年间垦荒种麦,故名”麦园”。 民国时期,修筑马路,这条沿着麦园故址的路名便称“麦园路”。走在这条充满历史残片的马路上,勾起无尽的记忆,心想成诗目凝出画,时空恍惚穿越到曾经的岁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麦园路13号鲁贻图书馆,位于麦园路、立新路及一个不知名小巷构成三角形建筑群的东侧。民国卅三年(1944年)为纪念辛亥元老黄展云而建并以其表字“鲁贻”命名,卅四年(1945)落成开馆。占地面积369.2㎡,坐南朝北偏西。前半部分一层,后半部分二层,为带有维多利亚时期风格的西式砖木结构建筑。内设阅览室、客厅、办公室、卧室、地下室等,解放后先后为华侨幼儿园、仓山邮电局所用。1991年重修。现阅览室作烟台画院门市部,楼上为仓山区文联办公室。2015年1月24日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麦园路15号,现有一间煎包店,不知是否上世纪原先那家老店,那时周边居民、附近学校学生一再光顾,或现食或打包,只因那煎包给予视觉的享受、舌尖的冲击每每让人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麦园路29号德兴银铺旧址,单开间三层红砖砌筑砖木结构小洋房。北立面曾因麦园路拓宽将门面后退了2-3米,女儿墙、清水砖(墙面、窗拱、窗台腰线)、木窗(三层)显得简朴极致。</p> <p class="ql-block">麦园路32号月宫照相馆旧址,今为服装店,三层砖木结构近代西式建筑,坐北朝南。为史大昌先生于民国廿五年(1936)开办的福州第一家华人照相馆。以当时最好的柯达底片配以新式三角铁座相机,保证“照片50年不褪色”为承诺,让无数人留下永恒的美好印记。2012年,作为“麦园路近代商铺建筑群”的一部分,被列入保护。</p> <p class="ql-block">麦园路35号福州第十六中学,前身为创办于清咸丰九年(1859)的毓英女子寄宿学校。后先后改名为毓英女塾、毓英女子学校、福州私立毓英女子初级中学、福州第二女子中学,1956年,改名为福州第十六中学(1986年~2002年曾改为福州旅游职业中专学校)。羽毛球作为学校的传统体育项目,声誉远播。 整个校园布置如同中国古典园林,星星点点缀着几幢洋楼,中西合壁,别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麦园路66号陈庐,两层钢筋混凝土楼房,混水墙身。典型的现代主义风格,平面自由多变,前突部分使用了圆边带型窗,窗上拱下墙面有雕饰。平屋顶出小挑檐,上有女儿墙。</p> <p class="ql-block">麦园路25号美国领事馆,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原建两座洋楼。办公楼坐西朝东,砖木结构两层楼房。解放后,先后为福州市总工会、福州工人疗养院、福州卫生学校、省卫生厅卫生监督所所用。回来查“百度”,发现麦园路84号也有同样的内容介绍,不知是一院多门还是门牌号有变。该建筑于2013年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对湖路 <p class="ql-block">  对湖路,《福州百科全书》载:“传说古代(仓山)有两湖,隔路相对,故名”。只是世事浮沉,两湖早已填没,风光不再,惟余地名。如今,阳光,雨露,月色,徐风,一路陪伴着人们走在遮天蔽日的古樟树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对湖路15号福建师大附中,前身为英华中学、华南女中、陶淑女中。1951年7月,英华、华南两校合并成立福州市第二中学,8月陶淑女中并入,1952年8月后先后改名为福州大学附属中学、福建师院附中、福州市第二十七中学,1973年改为今名。</p> 马厂街 <p class="ql-block">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抗倭名将戚继光在此设马厂,因此这条连接对湖路与程埔路的街称作“马厂街”。文革期间曾改名文革二支路,1979年恢复原名。马厂街仅长450米,最窄处不足3米,但历史的沉淀却是那么深厚,每一座院落都是一部小说,写着婉约的春风秋雨;每一处角落都是一本评话,说着梦幻的雅阖幽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马厂街西入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马厂街西段</span></p> <p class="ql-block">马厂街2号意园,原为带有独立院落的洋房,为金氏族人产业,1980年左右拆建为“意园新村”,作为师大教职员工的宿舍。 进入门内,庭院甚为宽阔,五座四、五层砖混结构楼房点缀在树丛里,那么端庄幽雅,在那时还属于很时尚的小区。</p> <p class="ql-block">街景</p> <p class="ql-block">爱庐北门</p> <p class="ql-block">梦园北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康山里</span></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拾级而下拐进康山里,一条窄窄的小巷几十米的长度,曲折幽深。情愫缱绻,挚爱如痴,梦幻追逐,可人可心,爱庐、梦园、以园、可园,一路述说着古老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康山里1号爱庐,刘道岸(刘谦兴)先生大约在民国十九至二十一年(1930―1932)建造。占地面积186㎡,三层砖木结构,长13米,宽18米,高9米。为具有典型殖民地外廊式风格的近代建筑,每层都设有拱廊,檐口有砖砌叠涩线脚,顶部做法较为独特,拱廊部分做双坡顶,主体建筑部分做歇山顶。</p> <p class="ql-block">康山里5号可园,为华侨钟景竹先生于民国十七年(1928)左右建造,由两座英式红砖砌筑三层砖木结构公寓组成。内(西)楼占地面积540㎡,长27米,宽19.5米,底层有卷廊。外(东)楼占地面积300㎡,长20米,宽15米,分四单元(开间)。院落呈哑铃形,大门为石库门式。民国十七年(1928)八月,著名建筑学家、作家、诗人、才女林徽因回福州探母,曾寓居在此。这里还住过医学博士、福建医学院教授林梁诚,福建师大教育系主任徐君藩,福建师院教师罗世方,福州基督教家庭聚会创办人王连俊等。可能长期疏于管理,如今院落显得凌乱无章,少了许多韵味雅致,但依然让人们感受到那种油然而生的神秘。</p> <p class="ql-block">康山里12号以园,为叶氏家族私宅。原主人叶嘉亨先生,曾任三都澳福海关关长,为牧师叶颂林之子、梦园主人叶见元之弟。建于民国九年(1920)至十九年(1930)之间。叶嘉亨以《圣经·创世纪》中“亚伯拉罕以子奉献神”典故命名为“以园”。庭院占地面积390㎡,主体建筑二层砖木结构,长23米,宽19米,高7.6米,为朴素的英式风格近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康山里13号梦园,为福州近代著名华侨领袖叶见元(叶慰亨)先生故居,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总占地面积221.85㎡,由两座建筑组成,正座为两层带地下室英式建筑,面阔三间,木桁架小青瓦歇山屋顶,高8.8米;西侧为加建的三层斜角雕楼,小青瓦双坡屋顶,高11.8米。</p> <p class="ql-block">康山里出口。临到师大实验幼儿园时视野骤然宽阔,对面上三路无比热闹,从幽静到喧哗,就这么过渡着,恰似时光的跳跃,让人呯然心动。伫立片刻,往回走向马厂街东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马厂街东段</span></p> <p class="ql-block">马厂街4号拓庐,建于民国时期,由原主人金文泳先生在江南金氏茉莉花园旧址上建造,三层砖木结构,具殖民地外廊式风格的近代建筑。占地面积300㎡,长18米,宽17米。一层窗发卷,外廊采用的木质仿铸铁拱廊,在仓山地区尚不多见。</p> <p class="ql-block">马厂街8号硕园,建于民国时期,为三层砖木结构、带有维多利亚时期风格的西式建筑。其造型复杂,为整个仓山近代建筑之最。原主人关氏家族、平潭某县长及一王姓医生。生物学家陈德智(1979-1984年曾任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系主任)、吴坤平等也曾在此居住。</p> <p class="ql-block">马厂街11号忠庐,建于民国廿一年(1932),原为曾在“电光刘”家族企业里任会计师的许世光先生建造的私宅。占地面积245㎡,主体为三层青砖砌筑砖木结构、底层带有外廊的近代西洋式建筑。革命志士黄展云及子女、福建教育厅厅长黄翼云及女儿、毓英女校校长李淑仁、国民党财政专员吴漱真等人先后租居过,后又有辛泰银行福州分行入驻于此。上世纪50年代后为公房,80年代末落实华侨政策拿回产权,今由原主人许家后人应荣荣居住打理。</p> <p class="ql-block">马厂街12号鼎庐,为二层砖木结构带有院落的近代西式建筑,占地面积407㎡。据后代回忆,原为李德鼎先生所有,鼎庐因他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马厂街14号永安里,位于一个拐角处,从两边院落里伸出来的枝叶把小巷遮的严严实实,只有点点隙阳在路面上跳跃着,犹如记忆之光在照亮尘封的时光,让人们慢慢地品读。</p> <p class="ql-block">马厂街15号对湖街道办事处</p> <p class="ql-block">马厂街17号建园,曾名“玉庐”,为二层砖木结构的殖民地柱廊式建筑。建于民国八年(1919)前后,原主人林璞臣先生原为民国邮政系统(大东电报局)的高级职员。现为林氏后裔居住。福建师范大学原副校长丁汉波教授幼时也曾住此。</p> <p class="ql-block">马厂街22号宜园,建于民国廿三年(1934),是一幢二层红砖砌筑砖木结构、维多利亚风格的四开间公寓式近代建筑,坐西朝东。长约30米,宽约20米,高约8米。大门朝北,顶部建成福州地区极为罕见的等腰三角形。别墅前东侧是一个约300㎡的大花园,种有多种果树和观赏树。别墅南侧有一小花园,造有小桥、流水、假山。西侧与鼎庐仅一墙之隔。北侧围以一堵厚墙,留有约2米宽的通道,琳瑯满目的老物件妆点着小巷,让时光倒流,甚有创意。<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主人叶赞林先生,古田县人,曾为华林坊基督教道源堂牧师。现房屋为叶氏后人居住。</span></p> <p class="ql-block">马厂街23号亦庐,老建筑已消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马厂前街</span></p> <p class="ql-block">马厂前街19号马厂街基督教堂,其前身为陶园路(今公园西路)十二橺排聚会所,是中国第一个地方教会的会所。民国十二年(1923)改称基督教会堂。廿五年(1936)移址球场后信徒家中,改称基督徒聚会所。1955年华侨邱少陵将马厂街一座建筑面积约500㎡的私房献给教会。1966年文革中关闭。现改名马厂街基督教堂重新开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马厂后街</span></p> <p class="ql-block">然后折回,从这儿向对湖路走去。</p> <p class="ql-block">说明:本篇中的地图来源于池志海手绘《仓山老洋楼》,有的图片来自网络。特此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