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中外驰名颐和园,</h1><h1>清皇行宫御用圈。</h1><h1>古桥堤连昆明湖,</h1><h1>仙阁群立万寿山。</h1><h1>庭院清幽布局美,</h1><h1>长廊临水气韵添。</h1><h1>游客盛览钟灵地,</h1><h1>山水园林胜江南。</h1><h1> 2019年5月14日早上用毕早餐我们乘地铁前往颐和园。</h1><h1> 颐和园是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占地约290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h1><h1> 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h1><h1> 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h1> <h1>北宫门</h1><h1> 北宫门意指颐和园的北门,乾隆年间曾是清漪园的正门,坐南朝北,是一座面阔七间的两层门楼,因清漪园南面为昆明湖,没有大门,所以视北为上,故北侧宫门为正门,称“北宫门”。</h1><h1> 这是我第三次到颐和园游玩,前两次是从东门进园。</h1><h1><br></h1> <h1> 1961年3月园务院公布颐和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记。</h1> <h1> 1990年9月15日颐和园管理处于英法联军烧毁清漪园一百三十周年,在遗址复建苏州街竣工并陈设开放日立此碑记。</h1> <h1>皇家园林苏州街,</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山水呼应呈和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宛若置身江南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近乎历史无差别。</span></p><h1> 苏州街地处我国至今保存最完整的大型皇家园林——颐和园的后湖,是一个仿江南水镇而建的买卖街。原型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督造的苏州第一街——七里山塘。清漪园时期岸上有各式店铺,如玉器古玩店、绸缎店、点心铺、茶楼、金颐和园苏州街银首饰楼等。店铺中的店员都是太监、宫女妆扮。皇帝游幸时开始营业。后湖岸边的数十处店铺1860年被列强焚毁。现在的景观为1986年重修。</h1><h1> 苏州街既是一处历史人文景观,又是一处独特的自然景观,列于宫苑之中,小巧玲珑,依山面水,宛如江南图画点缀在后山后湖的建筑轴线上,更加衬托了后湖的宁静典雅,把城市山林集中形象地再现出来,成了乾隆皇帝的母亲最喜欢游玩之处。苏州街无论水中还是水边的建筑,皆与万寿山上景观呼应,整体布局,造景有序。而复原工作以实物为依据,不增不减,不移不挪,不放大不缩小,真实再现从历史上和后湖空间中丢失了一个多世纪的这组建筑群。</h1> <h1> 逛完苏州街,我们返回入口处,登上横跨苏州河的石桥,穿过“慈福"牌坊就是万寿山后山了。</h1> <h1>四大部州展辉煌,</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顺山起阁置四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红白黑绿喇嘛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再现历史原模样。</span></p><h1>四大部州在万寿山后山中部。北宫门长桥上向南眺望,从下至上排列有序、金碧辉煌的建筑群体,这就是四大部洲。</h1><h1> 这组汉藏式的建筑群,占地2万平方米,因山顺势,就地起阁。前有须弥灵境(现改为平台),两侧有3米高的经幢,后有寺庙群主体建筑香岩宗印之阁。在它四周有象征佛教世界的四大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芦洲。还有用不同形式的塔台修建成的八小部洲。在阁的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还有代表佛经“四智”的红、白、黑、绿四座喇嘛塔。有人说这四座塔构成世界上的地、火、水、风四种成素。也有人说象征四大天王。塔上有十三层环状“相轮”,表示佛经“十三天”。塔型别致,造型端庄美观。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中间有两个凹凸不平的台殿,一个代表月台,一个代表日台,象征着日月环绕佛身。</h1><h1> 四大部洲这组建筑,1860年被美法联军烧毁,光绪年间,只在原地上修了一层香岩宗印之阁。其他仍是瓦砾一片。1980年,国家拨巨资对这组建筑进行了彻底修整,基本上恢复了原貌。</h1> <h1>经幢</h1> <h1>香岩宗印之阁</h1> <h1>四大部州</h1> <h1>嗽嘛塔</h1> <h1>智慧海</h1><h1> 继续登山,来到颐和园的最高处智慧海 ,智慧海”一词为佛教用语,本意是赞扬佛的智慧如海,佛法无边。智慧海是一座无梁佛殿,该建筑没有一根木料,全部用石砖发券砌成的,没有枋檩承重,所以称为“无梁殿”,又因殿内供奉了无量寿佛,所以也称它为“无量殿”。它也是当年八国联军火烧颐和园时,因其是砖石建造而唯一留存下来比较完整的古建筑。</h1> <h1>云辉玉宇牌楼,</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牌楼紧邻昆明湖,是万寿山前山中央建筑群主轴线的起点。建筑为四柱七楼,顶覆黄色琉璃瓦,绘金龙和玺彩画,等级极其高贵。“云辉玉宇”牌楼表示这里的宫殿是彩云与华丽建筑相辉映的世界。牌楼的南面匾额上写着“星拱瑶枢”,它告诉人们,这里就是“众星拱卫的神仙之地”。在排云门前,除立有两只造型生动、铸造精美的铜狮之外,还有两侧各摆放了六块不同形态的太湖石,喻意为十二生肖。牌楼上的南北匾额表达了对统治者的赞美与颂誉,也暗含了君臣尊卑的封建礼制秩序。</span></p> <h1>一殿一阁全景图,</h1><h1>依山而建面名湖,</h1><h1>金碧辉煌皇家范,</h1><h1>园林建筑堪为殊。 </h1><h1> 百闻不如一见,这是我从网络传来的一张排云殿和佛香阁全景布局图,先给读者一个整体印象。</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随走随拍的殿阁景观</span></p> <h1>一对铜狮和十二生肖石</h1><h1> 在排云门的外面陈列着一对铜狮和十二生肖石,它们都是光绪时期重修颐和园时从被毁的畅春园中移过来的。</h1><h1> 值得一提的是这十二生肖石是珍贵的太湖石:在排云殿佛香阁前,两旁摆放着十块太湖石和两块虎皮石,有的像龙,有的像虎,有的像牛,这就是有名的十二生肖石。这些石头原本不在这里,而是来自畅春园,其命运和鸡鸣石一样,1860年以后在荒草堆中栖身几十年,直到光绪朝重修清漪园时,慈禧太后的贴身太监李莲英为了讨好太后老佛爷的喜欢,特意把它们搬到这里,成了颐和园一个著名景观,</h1> <h1>排云殿</h1><h1> 排云殿位于颐和园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为其母后60寿辰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慈禧重建的时候更名为排云殿。“排云”二字取自晋代郭璞《游仙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这组建筑是颐和园最为壮观的建筑群。</h1> <h1>佛香阁</h1><h1> 佛香阁是一座宏伟的塔式宗教建筑,为全颐和园建筑布局的中心。"佛香"二字来源于佛教对佛的歌颂。该阁仿杭州的六和塔建造,兴建在20米的石造台基上,八面三层四重檐。高约40米,内有八根铁梨木大柱,直贯顶部,下有20米高的石台基。阁上层榜曰 “式延风教”,中层榜曰“气象昭回”,下层榜曰“云外天香”,阁名 “佛香阁”。内供接引佛,每月望朔,慈禧在此烧香礼佛。</h1><h1> 在清朝乾隆时期(1736-1795)在此筑九层延寿塔,至第八层“奉旨停修”,改建佛香阁。1860年(咸丰十年)毁于英法联军,光绪时(1875一1908)在原址依样重建,供奉佛像。</h1><h1> 阁内供奉有铜铸金裹千手观世音菩萨站像。像高五米,重万斤,为明代万历年间所造,在八根贯通全阁上下的承重铁梨木擎天柱的衬托下,美妙庄严,熠熠生辉,有极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h1> <h1>诸泉汇集昆明湖,</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称之万国名水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四时易景增美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多少大家誉景殊。</span></p><h1> 昆明湖位于北京的颐和园内,它的面积约为颐和园总体面积的四分之三。原为北京西北郊众多泉水汇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里泺、大泊湖等名称。昆明湖的前身叫瓮山泊,因万寿山前身有瓮山之名而得名瓮山泊。瓮山泊因地处北京西郊,又被人们称为西湖<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昆明湖的面积达到了75万平方米,是北京城内最大的人工湖泊之一。湖水清澈,环境优美,是游览颐和园的必经之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昆明湖中央的琼岛是昆明湖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岛上有众多的奇树异草和亭台楼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昆明湖边上的乐寿堂,是颐和园的一座古典建筑,是乾隆皇帝为了祝福自己的母亲长寿而建造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昆明湖的南岸是颐和园的主入口,这里有红叶亭、莲花石和翠花楼等景点。其中,红叶亭是颐和园的重要景点之一,每年秋季,红叶亭周围的树木都会变成火红色,吸引无数游客前来观赏。</span></p><h5><br></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r></h1> <h1>长廊</h1><h1> 长廊在万寿山南麓和昆明湖北岸之间。始建于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后,于1888年又重新建造。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中间穿过排云门,象征春夏秋冬四季。全长728米,共273间,有548根柱子。长廊以其精美的建筑、曲折多变和极丰富的彩画而颇负盛名,是我国古建筑和园林中最长的廊。长廊还是一条五光十色的画廊,廊间的每根枋梁上都绘有彩画,共14000余幅,色彩鲜明,富丽堂丽。彩画的内容多为山水、花鸟图以及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情节。画师们将中华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浓缩在这长长的廊子上。</h1> <h1>邀月门</h1> <h1>乐寿堂</h1><h1> 乐寿堂,清漪园建筑,也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北京颐和园内慈禧的寝宫乐寿堂,原为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时本是乾隆的母亲孝圣宪皇后要过六十岁生日,乾隆为了给母亲庆祝六十大寿,在乾隆十四年的时候就把原来的瓮山和西湖加以改造。</h1> <h1>水木自亲</h1><h1> 水木自亲位于昆明湖北岸,为慈禧太后的寝宫乐寿堂的正门,门前有御码头和约20米高的灯架,慈禧太后由水路入园时,在这里下船直进乐寿堂大院。</h1><h1> 在颐和园,很少有这样突兀的建筑,站在知春亭的岸边,可以看到眼前这个架子,在万寿山的脚下,一时很多人不知为何物。</h1><h1> 原来清朝的慈禧太后从北京故宫到颐和园度假,有时要走水路乘船,在万寿寺稍事歇息,从万寿寺前的水上乘龙船走水路一直开到颐和园的乐寿堂门前。</h1> <h1>夕佳楼</h1><h1> 夕佳楼位于昆明湖东北岸的一座两层小楼,小楼临湖而建,其东侧楼前小院,实际处在玉澜堂与宜芸馆之间,其院落的北面即为宜芸馆的正门,院内有太湖石堆砌的假山,亦称“狮子林”。</h1> <h1>宜芸馆</h1><h1> 宜芸馆位于光绪皇帝居住的玉澜堂北侧,东临德和园,西边靠近慈禧居住的乐寿堂。在清朝末期,这里是光绪的妻子隆裕皇后的寝宫。这座大院落的正殿由前五间和后三间组成,共有八间房,前后有门,室内宽敞,有精美的落地雕花隔扇,布局典雅富丽。东西配殿各有五间,也都有前后门,院内的南墙上,镶有十几块乾隆摹写的“三希堂”书法石刻。</h1><h1> 宜芸馆始建于乾隆年间,1860年被烧毁,光绪年间重建。《续博物志》:“芸香辟纸鱼蠹,故藏书台称芸台。”芸是一种香草,可以防书中蛀虫,宜芸馆原是藏书之处,所以有这名称。</h1> <h1>玉澜堂</h1><h1> 玉澜堂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建筑,正殿玉澜堂坐北朝南,东配殿霞芬室,西配殿藕香榭。三个殿堂原先均有后门,东殿可到仁寿殿,西殿可到湖畔码头,正殿后门直对宜芸馆。该组建筑初建于乾隆十五年,1860年被烧,1892年重建。"戊戌变法"失败后,曾于此处囚禁光绪。当时为防止光绪与外界接触,曾砌了多道墙壁,今虽大部分拆除,但仍能见到痕迹。</h1> <h1> 在这里拍组昆明湖远景图佛香阁、智慧海、水木白亲殿、石舫、多宝塔、游船码头等等。</h1> <h1>文昌院</h1><h1> 文昌院位于文昌阁之东,文昌院博物馆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规模最大、品级最高的文物陈列馆。 馆内设有六个专题展厅,品类涉及铜器、玉器、瓷器、金银器、竹木牙角器、漆器、家具、书画、古籍、珐琅、钟表、杂项等,类。</h1><h1>文昌阁,颐和园内六座城关建筑中最大的一座,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一八六零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重建,主阁两层,内供铜铸文昌帝君和仙童,铜特。文昌阁与万寿山西贡武圣的宿云檐象征“文物辅弼”。</h1><h1> 由于颐和园特定的皇家环境,这些艺术品代表了当时最好的工艺水平,许多珍品在当时即为国之重器;馆中还陈展了部分清代宫廷生活用品。</h1> <h1>文昌阁</h1> <h1>铜牛</h1><h1> 铜牛坐落在廓如亭北面的堤岸上,当年乾隆皇帝将其点缀于此是希望它能“永镇悠水”,长久地降服洪水,给园林及附近百姓带来无尽的祥福。为了阐述建造铜牛的意义,乾隆皇帝特意撰写了一首四言的铭文,用篆字书体镌刻在铜牛的腹背上。铜牛是颐和园昆明湖东岸边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艺术珍品。</h1> <h1>廓如亭</h1><h1> 廓如亭位于颐和园新建宫门以南的东堤上,俗名八方亭,始建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光绪时重修。与十七孔桥、南湖岛在空间上互相映衬。</h1><h1> 廓如亭坐北朝南。建筑面积384.95平方米,平面呈八方形,每面显3间,周围有廊,重檐八脊攒尖圆宝顶,亭中共有42根柱子。亭内每面各有一块木匾(共8块),上镌乾隆御制诗文。</h1><h1> 从2019年3月起,颐和园首次对廓如亭内部采取暂时关闭措施,持续至10月份。所以外们只能观赏外貌。</h1> <h1>十七孔桥</h1><h1> 十七孔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它位于北京市西郊颐和园内,是连接昆明湖东岸与南湖岛的一座长桥。清乾隆时(1736一1795)建,是园内最大的石桥。 桥由17个桥洞组成,长150米,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状若长虹卧波。其造型兼有北京卢沟桥、苏州宝带桥的特点。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544个。两桥头还有石雕异兽,十分生动。桥额北面书“灵兽偃月”,南面书“修炼凌波”,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h1> <h1>南湖岛</h1><h1> 南湖岛位于北京市颐和园的昆明湖东南侧,昆明湖西堤以东、万寿山以南的湖水之中,占地一公顷多。南湖岛与万寿山遥相呼应,起着丰富水面景物的重要作用。</h1> <h1>涵虚堂</h1><h1> 涵虚堂的前身为乾隆年间建成的三层高阁——望蟾阁,嘉庆时改建为一层的涵虚堂,是夏秋时节帝后赏月的绝佳之所。乾隆曾在此检阅香山健锐营的水军操演,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年间重建。慈禧太后曾在此检阅水师学堂的操演。</h1> <h1>如意门(颐和园西门)</h1> <h1> 本想由此乘船转一圈看一看昆明湖堤上几座一桥和石舫乃至湖光山色,不巧下午刮起大风,码头通知停止乘船,于是我们从如意门出园前往圆明园。</h1><h1>无愧京都第一园,</h1><h1>山水相拥展靓天。</h1><h1>阁影映水入画卷,</h1><h1>湖光水影映游船。</h1><h1>漫步长廊觅古韵,</h1><h1>置身琼楼求佛缘。</h1><h1>曾为皇家独享地,</h1><h1>今供百姓尽情玩。</h1><h1> 多谢观赏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