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原创 詹朝霞 鼓浪语KuLangSu 2024-01-15 18:55 发表于福建</p> <h3><strong>卢戆章(1854—1928)(图片来源:本文作者提供)</strong></h3></br><h3> 鼓浪屿鸡山路之末,鼓浪石之边,凤凰树之下,一尊半身铜像面朝大海,孑然独立。铜像高2.4 米,面容清癯,表情悲抑,目光执着,似有千言万语滔滔而来,又似乎从此缄口不言默默无语。</h3></br><h3> 铜像身后,一条石砌小道,蜿蜒而上。漫步其间,每隔几步,便有拼音字母和标点符号,镌刻石上,跃然脚下。</h3></br><h3> 一尊铜像,一条小道,是为了纪念一个叫卢戆章的人。这位中国近代杰出的语言学家,汉语拼音先驱穷其一生,不遗余力,在创制拼音方案、推广京音官话(即普通话),推行白话口语,(即白话文),采用横排横写,倡导新式标点,使用简体俗字等方面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历史贡献。被尊为“现代汉语拼音文字之父”。</h3></br><h3> <h3><strong>凤凰树下, 鼓浪石边, 卢戆章先生铜雕像 (图片来源 本文作者拍摄)</strong></h3></br><h3><strong> 1 . </strong><strong>生于闽南</strong><strong></strong></h3></br><h3> 谁都知道,闽南方言与北方“官话”(普通话)相去甚远。即使在信息极为发达的今天,闽南话也会让许多人如听天语,不知所云。所以闽南地区与普通话推广,与文字改革似乎毫不相关。可是因为一个闽南人的出现,却使厦门一度成为近代汉语改革、汉字拼音推广的发源地之一。尽管多年以后,卢戆章对因为自己生于闽南而“不配谈国语运动”仍痛心疾首,但或许正是因为生长闽南,才使卢戆章有了以后研究汉语拼音文字的土壤和功底。</h3></br><h3> 1854 年12 月18 日,卢戆章生于福建同安古庄一栋典型的闽南建筑。平素农家,父亲早逝。兄弟6 人,卢戆章最小,也最聪慧。兄长们都务农,唯独卢戆章9 岁入私塾,做了读书郎。卢戆章18 岁参加童子试,却名落孙山。</h3></br><h3> 考场失意,卢戆章亦无心于此。他先在堂兄卢贞赵的家塾执教一年,后又在邻村英埭头执教二年。当时西风东渐,基督教传播甚广。卢戆章与学友洪克昌一起受业于邻村双圳头王奇赏,专心研究《圣经》。西洋的科学知识也让卢戆章流连痴迷。</h3></br><h3> 1875 年,21 岁的卢戆章受当时时代潮流的影响,南渡新加坡,半工半读,专攻英文。1879 年,卢戆章回到厦门,寄居鼓浪屿内厝澳,时年25 岁。</h3></br><h3> 英语已学得很好,闽南话又是母语,卢戆章一时成为鼓浪屿的“热门人物”。洋人想学闽南话,闽南人想学英语,卢戆章都是抢手的老师。卢戆章又应英国传教士约翰·麦高温的聘请,帮助翻译《华英字典》。该辞书于1892 年由英国 Kelly and Welsh公司出版。</h3></br><h3> 据卢戆章曾外孙杨世廉先生考证,这个约翰·麦高温(JohnMacGowan)是当时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他精通汉学,著作颇丰,其中就有《厦门方言英汉字典》。麦高温于1863 年由上海来到厦门,从此定居下来,一直在厦门生活工作了半个多世纪。他与英国第13 任驻厦门领事翟理思(1878.4—1881.3)是好朋友。翟理思被尊为英国汉学三大星座之一,毕生为广泛传播中国语言、文学和文化而孜孜不倦。他在任厦门领事期间着手编纂《华英字典》。正是麦高温的推荐,卢戆章加入《华英字典》的编纂工作。</h3></br><h3> 由翟理思主编,卢戆章参与编纂的《华英字典》是当时外国传教士为了学习当地语言而编纂的字典中的一种。当时的外国传教士为了便于在中国境内各地传教,采用罗马字拼写各地方言,创制了“方言教会罗马字”。因为鼓浪屿是当时外国传教士最早的“根据地”之一,所以“闽南白话字”也出现得最早。1852 年美国传教士约翰·凡·涅斯特·打马字编写《唐话番字初学》,1894 年又编纂《厦门音字典》;罗啻1855 年编纂《英中厦门本地话指南》(即《厦门话课本》),杜嘉德编纂《厦门本地话或口语字典》,对推动闽南白话字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或许正是卢戆章在编纂《华英字典》的过程中,卢戆章若有所思,思有所得,创制了汉语拼音文字,于1892 年出版《一目了然初阶》(《中国切音新字厦腔》),这是第一个由中国人自己发明创造的字母式汉语拼音方案。卢戆章因此成为中国提出汉字拼音化的第一人。</h3></br><h3><strong> 2 . </strong><strong>戆直之士</strong><strong></strong></h3></br><h3> 卢戆章之“戆”(音zhuang), 迂愚而刚直之意,凡事认真较劲一根筋。人如其名,纵观卢戆章一生致力于切音字研究,孜孜不倦,殚精竭虑,虽百挫而无悔,就知道此名不虚,可谓“戆直之士”。</h3></br><h3> <h3> <strong> 卢戆章</strong><strong>(图片来源:本文作者提供)</strong></h3></br><h3> 卢戆章认为西方国家之所以较强大,是因为其国民都读书识字。而中国之所以贫弱,是因为国民愚昧无知。而国民愚昧则是因为中国字繁难,普通百姓难以学习。精通英语的卢戆章“感欧美各国皆拼音成文,便恍然发改造汉字的宏愿”。他从英语中得到启发,深信一定能找到一种易识易记易写的拼音字母,可以使男女老幼上下人等人人无师自通自学汉字,知书识理,省下时间“专攻于算学、格致及种种之实学,何患国不富强也哉!”</h3></br><h3> “求学期以济世,寻章摘句胡为者”,科举失意与西风东渐,卢戆章的人生从此与科举彻底告别,走上了一条艰难孤寂的路。卢戆章从此埋首窗下,心无旁骛,痴迷于切音字研究,潜心钻研汉字拼音方案。有人揶揄他说:“子真撼树之蚍蜉,汉字之圣,一点一画无非地义天经,岂后儒所能增减?”卢戆章闻言不过一笑置之,毫不动摇,仍然“置一切不闻不问,朝斯夕斯,几废寝食”。 真可谓“戆气”十足。</h3></br><h3> 卢戆章比较漳泉十五音和话音字(即当时已在闽南地区通行的方言罗马字,俗称白话字), 觉得漳泉十五音字母不全;又嫌话音字以数字母切为一字,长短参差,甚占篇幅。卢戆章苦心考究漳泉十五音本源,一日心机偶触,灵感一现,用字母韵脚(即十五音)两字合切,拼法为一母一字合切成音。</h3></br><h3> 十几年的苦心孤诣孜孜以求终于略有所成。1892 年卢戆章手抄全文,自费刻板,通过厦门五崎顶倍文斋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切音字专著《一目了然初阶》。书中拟订了卢戆章称之为“中国第一快切音新字”的拼音方案。而书面两旁的对联“一目了然,男可晓,女可晓,智否贤愚均可晓;十年辛苦,朝于斯,夕于斯,阴晴寒暑悉于斯”,卢戆章创制切音字的良苦用心尽在此中。此书的出版正式拉开了现代汉字改革的序幕。1892 年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汉字改革运动的启始。值得一说的是,《一目了然初阶》还收录了不少闽南歌谣、故事传说,其行文布局都为横排横写,不同于以往的任何古籍。卢戆章还在书中自画一幅插图:一位书生端坐案前握笔沉思,神情凝重,若有所思。旁边有卢戆章亲笔题字:“思入风云变态中。”卢戆章之心忧国民,尽显其中。</h3></br><h3> <h3><strong> 卢戆章自画插图“思入风云变态中”<strong>(图片来源:本文作者提供)</strong></strong></h3></br><h3> 1893 年,卢戆章又在厦门出版《一目了然初阶》的节本《新字初阶》。他唯恐推行不广,所以一刊再刊,用尽毕生积蓄也在所不惜。为了使切音字在全国范围内使用,他增添字母拼成全国通用国音,先后出版了《中国切音字母》、《中国新学》、《中华新字》等著作。</h3></br><h3> 卢戆章的“中国第一快切音新字”,是利用拉丁字母加以改造,横行拼写,两字以上的词都用连号。这套拼音方案共有55个字母(韵母)、韵脚(声母),其中厦门腔36 个字母,漳州腔加2 个字母,泉州腔加7 个字母,还有10 个字母,是各地方言的总腔。</h3></br><h3> <h3><strong> 《一目了然初阶》封面 <strong>(图片来源:本文作者提供)</strong></strong></h3></br><h3> 《一目了然初阶》刊印后,卢戆章在鼓浪屿乌埭角和厦门二十四崎脚两处召集船工、小贩,开班实验教学。几年间,卢戆章的切音字在闽南风靡一时,传布甚广。据说只需半年,学习切音字就能写信写文章,连外国人都学得很起劲。</h3></br><h3><strong> 3 . </strong><strong>推广之艰</strong><strong></strong></h3></br><h3> 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切音字,是卢戆章最大的梦想。实现这个梦想的机会似乎不期而至。1898 年,正当卢戆章以鼓浪屿为基地,在厦门大力推行切音字,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戊戌变法维新运动开始了。维新派主张“广开言路,不论官民一律上书言事,严禁官吏抑阻”;“奖励新著作,新发明”。清工部虞衡司安溪人林辂存对卢戆章的切音字极为赞赏,即以“字学繁难,请用切音,以便学问”为由,呈请都察院代奏光绪帝,请求将卢戆章字学新书颁行天下。不久,传出光绪帝谕旨:“都察院奏林辂存呈称字学繁难,请和切音,据情代奏等因,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调取卢戆章等所著之书,详加考验具奏,钦此!”</h3></br><h3> 这对于卢戆章来说真是喜从天降。他急忙捧着他的切音字方案跑到北京一呈御览。可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还没来得及考验,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国是日非,事端叠出,林辂存呈请推行切音字的事就被搁下来了。卢戆章的梦想也成了泡影。</h3></br><h3> 卢戆章失意而返,却声名在外。1899 年卢戆章接受日本的台湾总督儿玉的聘请,赴台湾主持总督府学务课。有人对卢戆章此行,颇不以为然,认为他丧失立场,居然为日本人服务。但卢戆章只是一心想他的切音字推行,而顾不上多思其余。在台湾3年,卢戆章潜心研究台湾历史及日本文字,重新修订拼音方案,采用汉字偏旁,另创一套有声母25 个,韵母102 个的切音新字方案,写成《中国切音新字》。3 年后,他感到在台湾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便辞职回到厦门,寓居鼓浪屿内厝澳。</h3></br><h3> 可是将切音字推行全国的梦想依然激励着卢戆章。1905 年,戊戌变法7 年后,卢戆章仍不忘当年光绪帝谕旨,携新作《中国切音新学》再度赴北京,以期获得认可并得以推广。但当时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已为外务部所取代,外务部以此推给学部。学部又以当年谕诣是发给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又推给外务部。外务部虽然接受下来,但无从“考验”,因为外务部是办外交的,于是又交学部。如此在学部和外务部之间踢皮球,卢戆章在北京引颈翘望足足等了一年。</h3></br><h3> 1906 年,“等无可等”的卢戆章具书一封,呈言苦情:“计自去年讫今,已寒往暑来,尚未蒙调考代奏。戆章虽草茅下士,然平生大愿,则以四五百兆同胞皆能读书爱国,大进文明为怀。所以竭尽二十八载心血,始成《中国切音字母》一书。幸逢圣上采及刍荛,况又科举废,学堂兴,文明大启,是以戆章于万难中拮据资斧,不惮君门万里,自福建跋涉到此。乃延搁时日,守候无期,旅资告竭,寒士无颜。计惟恳请催大部,俯鉴万难守候之苦情,速赐移咨学部考验批示,是非一言,无不只遵,以便行止。”</h3></br><h3> 在卢戆章的催请下,学部总算把“皮球”踢给“译学馆”。“译学馆”文典处的3000 字批语,称“该书疏谬略有数端,自难用为定本通行各省” ,几乎给卢戆章毁灭性打击。</h3></br><h3> <h3><strong>《中国切音字母》封面<strong>(图片来源:本文作者提供)</strong></strong></h3></br><h3> 指望清廷推广切音字的梦想看来是破灭了。但卢戆章仍然不甘心。他黯然回厦,路经上海,顺道把《中国切音字母》略加修改,改为《中国字母北京切音教科书》,与另一本《中国字母北京切音合订》一起在上海出版。卢戆章的朋友林季商(即林祖密,早期同盟会会员,居鼓浪屿)为两书封面题词:“卅年用尽心机,特为同胞开慧眼;一旦创成字母,愿教我国进文明”,算是道尽卢戆章的一片苦心。</h3></br><h3> 虽屡遭挫败,卢戆章还是壮心不已。1913 年,为核定标准国音,教育部在京召开“读音统一会”。来自全国各地的语言大师云集京城。作为福建省委员的卢戆章,一腔热诚,满怀希望,花甲之年,千里赴京。会上,委员们各自出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可是除了卢戆章的“注音字母”外,其他成果都不成完整体系。经大会反复研讨比较,大会一致推举以卢戆章的研究成果为主体,采纳其音符(声母)和37 个字母(韵母)的设置框架,保留他所发明的全部21 个音符,并从他的37 个字母中选用25 个,余下12 个则抽取其他代表之作补齐,从而确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全国通用“国音字母”(汉语拼音)体系,沿用至今。</h3></br><h3> 这套“国音字母”虽然以卢戆章的21 个音符为主,但毕竟,卢戆章近四十年研究的汉字拼音方案没有最后得到大会支持。卢戆章心情之抑郁可想而知。当时读音统一会会长吴稚晖了解他的心情,写信向他致意说:“先生为首创音字之元祖,虽‘注音字母’笔画未依尊制,而先生不朽之心思,仍寓于注音字母之中。今之溯源流者,必举大名,是千秋之业,不必在形迹也。”有此一言,或可慰藉卢戆章孤愤之感。</h3></br><h3> 已过耳顺之年,卢戆章依然孜孜不倦修改他的拼音方案。1915 年,卢戆章又对前一方案进行全面修改,在厦门闽南书局刻印《中国新字》,形成他的第三套汉字拼音方案,将字母改为汉字偏旁的简化笔画。鼓浪屿名士,台湾归来的林尔嘉欣然为《中华新字》作序:“吾友卢君戆章创为新字,肆毕生之精力,以求其所著之必传。尔嘉读君所作,知其苦心独造,通俗易晓,故序而刊之,以饷我国民,以告当世有教育之责者……又恐推行不广,一刊再刊,毕生汗血之资,倾而不顾……”由此可见,卢戆章所出版的种种书籍、教本以及宣讲经费,大都由自己掏腰包,卢戆章也因此罄尽家财。</h3></br><h3> 至此,卢戆章先后共设计订定了三套汉字拼音方案。第一套采用的是拉丁字母符号;第二套采用的是仿日本假名系符号;第三套采用的是汉字笔画式符号,他的拼音方案采取声韵双拼法,既继承中国的反切传统,又借鉴西方的拼音文字。而他于1892年在厦门发表的“中国切音新字”成为我国自主拟订的第一个拉丁字母拼音方案。它的发表,标志着中国语文现代化运动帷幕的正式揭开。</h3></br><h3> 1916 年,卢戆章曾与林尔嘉进一步筹划组建“中华新字促进会”,并拟创刊《新字月刊》和招办新字师训班,以便尽快培训骨干,赴闽南各县内地推行民众教育,可惜因意见不一而搁浅。同年,卢戆章出版了宣讲汉字拼音方案的《中华新字国语教科书》和《中华新字漳泉语通俗教科书》。之后,卢戆章又制成一套闽南国音,取名《闽南语注音字母、卢戆章中华新字字母、罗马字字母对照表》。</h3></br><h3> 1921 年,吴稚晖致书驻守漳州的粤军首领陈炯明推荐卢戆章:“闽南欲作文化运动,不可无此君耳!”陈炯明立即请卢戆章在漳州的南山寺等处讲授拼音切字之法。不久,粤军退出漳州,卢戆章回鼓浪屿定居。</h3></br><h3><strong> 4 . </strong><strong>回归故里</strong><strong></strong></h3></br><h3> 君门万里,还是回归故里。鼓浪屿内厝澳48 号,低矮逼窄的一座小屋,是卢戆章晚年的栖居地。鼓浪屿的碧海金沙、红砖丹瓦还是难以慰藉晚年卢戆章壮志难酬的悲怆。终日所念念不忘的仍是传播他的切音字法。“有从而问学者,不惜焦唇敝舌”以诱之。而近在身边的儿孙,更是近水楼台,随时受教于他。他的外孙女周颖全(长女卢天德之女,杨世廉之母)还记得,小时候她总跟在卢戆章身边,参加他老人家言传身教的“语音学习班”,兴致勃勃地凑在一大帮人中间,一遍遍地大声诵读“ㄅ ( 玻)、ㄆ(坡)、ㄇ(摸)、ㄈ(佛)、ㄌ(得)、ㄊ(特)、ㄋ(讷)、ㄌ(勒)……”</h3></br><h3> <h3> 每日朝夕,卢戆章与比邻而居的庄克昌先生相逢街坊,必攀谈半响,相揖而别。“我们闽南人吃亏,投胎投错了地点,偏偏生长在南方滨海之区。你看,我发明的字母,用来切音,推进教育,以达到文明的地步,四十年如一日。谁知教育部衮衮诸公,因为我是厦门人,不配谈国语运动,而横被抹煞勒死了! 唉!四十年之功,废于一旦! 你看,闽南人就是闽南人,只有吴稚晖先生知我来者,得一知己也可以无憾了! 唉……”言下颇有遗世之感,竟老泪纵横。</h3></br><h3> 卢戆章晚年家境清寒,一子早夭,三个女儿 (天德、天恩、天喜)分别嫁人。卢戆章唯与一小外孙相依为命。好在太太自养鸡养猪,补贴家用,毫无怨言。卢戆章无钱订报,又关心国事,没奈何只好每天派小外孙持一纸条向邻居庄克昌先生借报来读。纸条上写:“请将本日报讯交付小孙带来,我看完立刻送还不误,是切!”吴稚晖来厦时,两次渡鹭江亲临小楼拜访他,看到这个情景,就要让教育部按月拨款以养卢戆章晚年。可卢戆章“戆”气又犯,固守“君子固穷”之古训,坚决不肯接受这笔资助。</h3></br><h3> 1928 年12 月28 日,卢戆章病逝于鼓浪屿内厝澳小楼。室无长物,唯有字书及韵书满架。</h3></br><h3> <h3> <strong>卢戆章墓碑 <strong>(图片来源:本文作者拍摄)</strong></strong></h3></br><h3><strong> 5 . </strong><strong>闽南遗响</strong><strong></strong></h3></br><h3> 如今转眼百年已逝。今年(2011 年)距卢戆章诞生157 周年,距卢戆章逝世83 周年。卢戆章若地下有知,多少身后事,当让他含笑九泉。</h3></br><h3> 首先,闽南人现代汉语改革薪火不竭,拼音文字推广后继有人。卢戆章的大女儿卢天德,嫁给了当时鼓浪屿英华书院英文主任周宗侨(曾任英国驻厦门领事秘书)。而周宗侨的堂弟,就是后来著名的语言学家、厦门大学教授周辨明。</h3></br><h3> 卢戆章身后萧条,但百年之后,他的后人不仅枝繁叶茂,而且各有所成。2009 年11 月,卢氏家族后裔在卢戆章曾外孙李博谟(时任美国硅谷美华科技商会副会长、美国加州和平统一会理事、美国JPL 投资公司总裁等职)的率领下,从美国、印尼、台湾、上海等地一行20 余人齐聚鼓浪屿卢戆章墓前与碑前,默默长注视,深深三鞠躬。</h3></br><h3> 而卢戆章当年殚精竭虑、焦唇敝舌创制推广的汉字拼音在电脑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据统计,我国95% 以上的电脑用户采用的是拼音输入法。如今,汉语拼音业已成为中国与世界沟通的一座重要文化桥梁,在国际交流、对外汉语教学、手机输入、手语、盲文等各个领域正发挥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h3></br><h3> 在此,我们不妨回顾一下100 年来,卢戆章在中国汉语改革进程中留下的痕迹。他的曾外孙,现居泉州的杨世廉先生做了以下的整理:</h3></br><h3> 1930 年(民国19 年),教育部委托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白涤洲致函卢戆章长女卢天德,调取卢戆章事略和遗稿。卢天德于是撰写了《中华首创音字之元祖卢戆章先生》一文,并附送卢戆章的遗稿及一张照片。</h3></br><h3> 1955 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北京举办“中国文字改革文献资料展览会”,全面介绍卢戆章的事迹并展出他的部分书稿和遗物。</h3></br><h3> 1956 年,文字改革出版社重新出版《一目了然初阶》。编者在“内容说明”中这样写道:“这是1892 年出版的中国拼音文字的第一种方案和第一本著作。我们说中国拼音文字已经有六十多年的历史,就是从这个方案和第一本著作算起……作者卢戆章一生从事拼音文字工作四十年,是中国拼音文字运动的一个先驱”。</h3></br><h3> 1958 年2 月11 日,由“汉语拼音方案审定委员会”制订的《汉语拼音方案》,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正式确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拼音方案。</h3></br><h3> 1982 年,国际上长期以来沿用国外编制的威妥码系统拼写中国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的局面终于由我国自主编制的汉语拼音系统所取代——汉语拼音被国际标准化组(ISO)规定为拼写中文的国际通行标准,从而正式奠定了汉语拼音的国际化地位。</h3></br><h3> 1992 年,北京举行“中国语文现代化运动100 周年纪念会”。大会呼吁,要宏扬卢戆章的爱国精神和先进思想,盛赞他对普及民族文化教育的卓越贡献。当年,全国语言文字界的知名人士纷纷发表纪念文章。其中,我国当代最权威的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撰写的《切音字运动百年祭》如此开头:“卢戆章(1854—1928)的‘中国切音新字’厦腔读本《一目了然初阶》在1892 年(清光绪十八年)出版,到今年整整100 周年。这是中国人民自觉地提倡‘拼音化’的开始,弥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拼音化’的重大缺陷。在《汉语拼音方案》已经公布,汉语拼音教育一天天扩大的今天,我们深深体会到100 年前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首创功劳具有何等重大的意义。”</h3></br><h3> 正如厦门大学教授,《语文现代化先驱卢戆章》一书的作者许长安所言,卢戆章是以小小的拼音字母切入整个中国语文现代化的“大工程”,包括他后来在国内率先提倡使用简化字、推行汉字横排横写、推行白话口语、提倡全国统一使用京音官话、教学使用注音识字、发明新式标点等等,无不体现了卢戆章“卅年用尽心机特为同胞开慧眼,一旦创成字母愿教吾国进文明”的强国富民之心。</h3></br><h3>参考资料:</h3></br><h3>1. 卢天德:《中华首创音字之元祖卢戆章先生》</h3></br><h3>2. 洪卜仁:《卢戆章》(《福建省志人物传记》第一辑)</h3></br><h3>3. 黎锦熙:《国语运动》(《万有文库》商务印书馆1933 年12 月版)</h3></br><h3>4. 卢美松:《中国拼音文字的首创者——卢戆章》(《福建史志》1998 年1 月)</h3></br><h3>5. 雷一鸣:《在台完成音字之元祖卢戆章先生》(《台湾文献》6 卷2 期)</h3></br><h3>6.《卢戆章》(《民国人物小传》第7 册,刘绍唐主编)</h3></br><h3>7. 庄克昌:《卢戆章先生》(《庄克昌文集》)</h3></br><h3>8. 邱承忠:《另拼音文字运动的先驱——卢戆章》(《鼓浪屿文史资料》第3 辑)</h3></br><h3>9. 杨世廉:《关于卢戆章生平事迹若干问题的考证》(杨世廉博客)</h3></br><h3>10. 杨世廉:《卢戆章后裔寻根谒祖记事》(杨世廉博克)</h3></br><h3>11. 杨世廉:《 纪念外曾祖父,现代汉语拼音文字之父——卢戆章》(杨世廉博客)</h3></br><h3><strong>(此文摘自詹朝霞《鼓浪屿学者》2011年6月厦门大学出版社)</strong><br></br></h3></br><h3><strong> </strong></h3></br><h3>詹朝霞: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本科) 厦门大学(硕士)</h3></br><h3> 厦门市社科院鼓浪屿研究中心</h3></br><h3> 《鼓浪屿研究》编辑部主任</h3></br><h3> 厦门市政协特约文史研究员</h3></br><h3> 2017年厦门金砖会晤中央电视台特邀直播嘉宾<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h3></br><h3>著 有: 《鼓浪屿 故人与往事》 </h3></br><h3> 《鼓浪屿学者》 (与洪卜仁合著)</h3></br><h3> 《厦门的兴起》(吴振强著 詹朝霞 胡舒扬译)</h3></br><h3> 《1922 “厦门号”的故事》</h3></br><h3> (阿尔弗莱德.尼尔森著 詹朝霞编译)</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RCV0YgPtcUUsWw5_18DkI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