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过西方节日就是丧失民族文化自信”的谬论

莎翁重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驳“过西方节日即是丧失民族自信”的谬论</b></p><p class="ql-block"> 莎翁重</p><p class="ql-block"><b>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然而,在这一进程中,一种错误观念悄然滋生,即认为过西方节日如平安夜等,是对民族文化自信的丧失,甚至将其与“卖国”等极端言论相联系。此种观点不仅无助于文化的健康发展,反而可能阻碍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本文旨在对此谬论进行正式反驳,以期澄清认识,促进文化的多元共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民族文化自信的内涵</b></p><p class="ql-block"><b>民族文化自信,是指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深刻认同与坚定信念。它源于对民族历史、传统、艺术、哲学等方面的深刻理解与自豪,体现为一种文化自信力与文化自觉。真正的民族文化自信,不是盲目排外,而是能够包容并蓄,既珍视本土文化,又尊重并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中国文化的核心正是包容融创多元性文化,这一伟大之处在历史上有着诸多体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历史上中国文化包容融创的例证</b></p><p class="ql-block"><b>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文化始终秉持着包容融创的精神。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不仅增强了赵国的军事实力,也促进了中原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东汉时期,佛教文化传入中国,与儒道文化相互借鉴、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体系。北魏时期,鲜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在碰撞中融合,共同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中原文化新风貌。这些历史事实充分说明,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融创能力,能够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西方节日的文化价值</b></p><p class="ql-block"><b>西方节日如平安夜,虽源自西方,但其背后所蕴含的和平、友爱、祝福等美好寓意,具有普遍的人类价值。这些节日的庆祝,不仅是对西方文化的体验与了解,更是对人类共同情感与价值的共鸣与传递。因此,过西方节日并不意味着对民族文化的背叛,而是对多元文化的一种尊重与欣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四、文化交流的必要性</b></p><p class="ql-block"><b>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已成为促进国家间相互理解与合作的重要途径。通过庆祝西方节日,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西方社会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同时,这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窗口,有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五、民族文化自信的实践</b></p><p class="ql-block"><b>真正的民族文化自信,应体现在对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上。这要求我们既要深入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要勇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元素,进行文化创新,推动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繁荣发展。过西方节日,不应成为民族文化自信的绊脚石,而应成为促进文化交流的契机。</b></p><p class="ql-block"><b>六、结论</b></p><p class="ql-block"><b>综上所述,过西方节日并非丧失民族文化自信的表现,而是对多元文化的一种包容与尊重。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在于其包容融创多元性文化的传统。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我们应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推动文化交流与融合,共同构建一个多彩、和谐的世界文化图景。同时,我们也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精髓,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b></p><p class="ql-block"><b> 2024.12.24于太原</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