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胜寺,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国家4A级景区,始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原名俱庐舍寺,亦称育王塔院,唐代改称广胜寺并在唐大历四年(769年)重建。宋、金时期,广胜寺曾被兵火焚毁,随后在元、明、清等朝代多次重建和修缮。20世纪30年代,佛教经典《赵城金藏》在这里被发现,轰动学术界。<br><br> 广胜寺是中华大地上最早建成的寺院之一,历经多次重建和修缮,形成了上寺、下寺和水神庙“两寺一庙”的格局。飞虹塔、《赵城金藏》、水神庙元代壁画,并称为“广胜三绝”。 一、上寺<div><br></div><div> 上寺位于霍山南脉山头,主要建筑包括飞虹塔、弥陀殿、大雄宝殿等。飞虹塔是广胜寺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东汉建和元年(147年),原名阿育王塔,后因年久失修而坍塌。明正德十年(1515年)重建,现塔为明嘉靖六年(1527年)建成,明天启二年(1622年)塔身加装琉璃。飞虹塔为楼阁式琉璃塔,呈八角形共十三层,塔通高47.31米,全部由砖砌成,十字歇山顶。外形轮廓由下至上逐层收缩,形如锥体。飞虹塔全身镶嵌黄、绿、蓝三色琉璃,设计精巧,被誉为“中华第一琉璃宝塔”。<br></div> 飞虹塔的琉璃贴面反映了山西民间高超的琉璃烧造技艺和智慧结晶,是中国琉璃塔中的经典代表作。该塔是央视86版《西游记》中《扫塔辩奇冤》唐僧扫塔的拍摄场地。1961年3月,包含飞虹塔在内的广胜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8月,经世界纪录认证官方工作人员现场测量审核,该建筑被确定为“世界最高的多彩琉璃塔”。 上寺山门“广胜禅院”题字位于广胜寺上寺山门前檐,由民国政治人物张瑞玑(1872—1928)题写。该题字为木质匾额,字体阳刻,风格独特,遒劲端庄,长2.50米,高0.95米。 广胜寺上寺山门的护法金刚是两位威武雄壮的神祇,分别手持金刚杵和手扬金刚杵,头戴花冠,面目狰狞,青筋突兀,腿成弓步,脚压小鬼。这两位护法金刚位于山门内,左右对立,守护着山门,展现出威严和力量。 “万代慈航”为“赐进士第资政大夫工部尚书洪洞杨义熏沐谨题”。杨义是明崇祯戊辰(1628年)进士,曾任山东聊城知县、河南汝阳知县、江西道御史等职,康熙元年致仕,卒于家。 上寺的垂花门位于山门内,是明代建筑,悬山顶,门匾“广胜寺”由书法家溥杰题写。垂花门的结构独特,具有悬挑的屋檐和垂莲柱,装饰性垂莲柱占据了檐下空间,使得门下的空间显得宽敞。垂花门在中国建筑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装饰性垂莲柱的设计可以追溯到至少900年前。垂莲柱不仅扩大了门的檐下空间,还起到了装饰作用。其形式多样,包括莲花瓣、素方头、风摆柳等不同造型。<br><br> 弥陀殿内供奉西方三圣像,正中为铜铸阿弥陀佛,两侧分别为泥塑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殿内还陈列着红色藏经柜,曾存放过稀世孤本《赵城金藏》。 观世音菩萨 大势至菩萨 上寺的唐柏位于大雄宝殿前,是广胜寺“三绝一奇”中的“一奇”。这两棵唐柏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分别位于大雄宝殿前两侧,被称为“千年唐柏”。右侧的柏树高6.4米,冠幅15×13米,胸围400厘米,树干通身向右旋转;左侧的柏树高5米,冠幅12×13米,胸围378厘米,树干通身向左旋转。<br><br> 这两棵唐柏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它们的纹理对称外扭,如同耄耋老人幽黑的皱纹,岁月刻蚀得深入肌骨。这些柏树如同威严凛然的护法天王,护佑着信徒和一方土地。 上寺大雄宝殿是广胜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雄宝殿是一座五间悬山式建筑,殿内供奉着华严三圣,包括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这些塑像不仅工艺精湛,还富有宋代的风格,其中释迦牟尼佛高达4.15米,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则分别高3.30米。 大雄宝殿内的“光辉万古”匾额是清雍正帝在登基前亲笔所题。这块匾额悬挂在大雄宝殿内正上方,题字刚劲雄强,气象宏大,雍正帝勤于政事,留下的字画极为稀少,因此这块匾额显得尤为珍贵,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br><br> 太宗皇帝御制碑是唐代太宗皇帝李世民为广胜寺题写的碑文。 天中天殿,也被称为毗卢殿,是广胜寺上寺的主殿。毗卢殿建于元代大至二年(具体年份不详),并在明弘治十年(1497-1501年)进行了重修。毗卢殿是广胜寺中等级最高的建筑,采用单檐庑殿顶,琉璃瓦剪边,斗拱形式为双下昂五铺作。其结构特点包括移柱和减柱的方法,大量使用大额枋构架,以扩大礼佛所需空间。这种设计不仅打破了传统规制的束缚,还体现了元代建筑艺术的成就。 毗卢殿内部供奉着毗卢、阿闪、弥陀三佛及胁侍菩萨、护法金刚等像,四周有木雕龛阁和壁画。北壁的十二圆觉壁画尤为出色,而殿内的明代小木作如隔扇门镂木雕也是精品。此外,毗卢殿的梁架结构独特,梁架与柱网不对位,这种不按常规的设计反映了元末明初地方工匠的独特营造做法。 韦陀殿是一座“偏安一隅”的小殿堂,极易被游客忽略。尽管殿堂规模不大,但它却别有洞天,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韦陀殿在建筑学上被称为垛殿,正中供奉着韦驮像。韦驮像的坐姿威武,形象生动,一只腿抬起搭在座位上,形象不似神佛,更像身经百战的将军,正在稍作休息。韦驮两侧的侍女装束也十分特别,表情夸张,与韦驮的慈眉善目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殿内保存有明正德年间的壁画“神仙赴会图”,这是广胜寺现存原处壁画中的精品之作,内容严谨,线条流畅,保存非常完整。 二、下寺<div><br></div><div> 广胜寺下寺始建于东汉建和元年(147年),原名俱卢舍寺,又称阿育王塔院。在历史上,广胜寺几经毁坏和重建,现存建筑多为元代风格。明代和清代也有一些重建工作,但整体保持了元代的建筑特色。</div><div><br></div><div> 下寺的“中华龙”是一块岫玉山子,位于下寺庭院中,上面雕刻有56条龙,象征着中华五十六个民族。这块岫玉山子由当地企业家捐赠,据称捐赠时的价值达到了3000多万元。</div> 下寺戏台 元代石狮子 明应王殿建于元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是一座重檐歇山顶的建筑,四周设有回廊。殿内四壁有近二百平方米的元代壁画,其中南壁东侧的戏剧壁画和西壁北上侧的打球图被誉为广胜寺三绝之一,并于1998年同时编入《中国历史》教科书。 明应王殿又称水神庙,明应王,实为霍山山神长子,民间称大郎,因祈雨灵验获徽宗赐明应王庙额。 元代官员塑像 明应王坐像及侍者像,龛前塑有官员像4尊,门外廊下塑官员像2尊,面相、衣饰和手法均为元代风格。 打球图 小贩卖鱼图 下棋图 下寺山门殿,也称天王殿<div><br></div><div> “万世周圆”匾额位于下寺山门殿,这是元代建筑风格的遗构。 山门殿高耸,面宽三间,单檐歇山顶,檐下悬有“万德周圆”的匾额。殿内供奉的是弥勒佛,两边分别是四大天王,象征着“风调雨顺”,护法保国、五谷丰登、国泰民安。</div> 天王殿残留的珍贵壁画 1928年,美国文物贩子华尔纳、普艾伦、史克门等人发现了广胜寺下寺大雄宝殿内的元代壁画,对其惊叹不已,随后与当地豪绅李宗钊等人联系,希望购买这些壁画。由于寺庙破败不堪,修缮资金不足,住持贞达决定“舍画保寺”,最终以1600个银元的价格将四幅壁画卖给了美国人。这些壁画被分割成数百块碎片,运往美国后重新拼装,现存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中国厅,展品名为《药师经变》。尽管壁画已远离故土,但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仍然震撼着世界。 <br><br> 山西广胜寺被誉为“广大于天,胜名于世”,是一座充满艺术魅力的古刹。<div><br></div><div> 以上照片是笔者拍摄于2024年9月11日,现整理成美篇与大家分享。<br><div><br></div><div>谢谢观赏浏览!</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