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天 9月26日清晨,贝加尔山庄云雾缥缈,天上小雨淅淅沥沥。 戴廓女士坐在窗前观赏山庄秋色。 <p class="ql-block">赏秋团昨天晚上从阿尔山来到贝加尔山庄天已经黑了,没能看清山庄景象;今天早上才发现山庄内的房屋造型十分别致,具有浓郁的俄罗斯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马敏莉女士在山庄留影。</p> 塔利茨博物馆 <p class="ql-block">按计划赏秋团今天就在利斯特维扬卡小镇周边游览,第一个景点是塔利茨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塔利茨博物馆又名民俗博物馆、木屋博物馆,距离我们入住的贝加尔山庄约五公里路程,位于安加拉河东岸一片白桦林中。</p><p class="ql-block">刘卫女士在塔利茨博物馆原木栅栏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塔利茨博物馆内共有40多座建筑,这些建筑和其中收藏的大约8000个展品,记录了沙皇时期俄罗斯人和布里亚特人居住和生活的真实场景。</p> <p class="ql-block">沿着一条碎石铺就的道路,我们进入博物馆,道路两侧木屋鳞次栉比,造型各异。</p> <p class="ql-block">1969年,伊尔库茨克地区兴建水库,部分地区将被淹没,苏联政府把计划淹没区域内具有俄罗斯传统特色的建筑搬迁至安加拉河畔,之后又不断扩建,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塔利茨民族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贝加尔湖区的森林覆盖面积为70%,低海拔地区以白桦和落叶松居多。</p><p class="ql-block">塔利茨博物馆四周被白桦林包围,馆内空地上也生长着很多白桦树,白桦树白色的树干,黄色的树叶,加上棕黄色的木屋,构成一幅深秋写意画卷。</p><p class="ql-block">徐建蓉女士在博物馆留影。</p> 虽然天空阴沉着,但丝毫没有影响团友们的情绪。<div>何华、何云两姐妹在博物馆内合影。</div>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所有的建筑——无论是搬迁过来还是新建的,均以粗大的原木建成。</p><p class="ql-block">刘卫女士坐在一幢小楼木梯上留影。</p> 博物馆西边是安加拉河,马淑芬女士在河畔木围栏旁留影。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散放着几匹西伯利亚马,它们安静地享用着今年最后的这片绿草。</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建筑顶部具有别致的造型,赵声辉先生身后这幢木屋顶上耸立着一个东正教的“洋葱头”。</p> <p class="ql-block">这座城堡是用顶部削尖的的圆木并排组成结实的闭合“围墙”,围墙内修建了方便守护者观察瞭望的“敌楼”和巡逻的步道。</p> <p class="ql-block">从安全角度考虑,敌楼大门不会轻易打开,为方便人员平时进出,大门上安装了一道小门。</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城堡的办公区域,朱琼女士坐在办公室前留影。她上方门楣挂着一块标识牌,牌上的俄文翻译为中文是:镇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办公区域内有栩栩如生的蜡像,这些蜡像让游人跨过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感受旧时生活氛围。</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位公务员的蜡像。</p> <p class="ql-block">镇长怡然自得地坐在写字台后,他办公室的装饰与众不同,显得更上档次。</p> 馆外稍远处是一片茂密的白桦林,树干笔直,高度整齐。 这座小木屋是城堡内的医务室。 <p class="ql-block">西边角落有间小屋,它是城堡内设置的监狱。</p><p class="ql-block">导游亚历山大为我们演示了多年前如何用锁链铐住犯人。</p> 小巧玲珑的喀山小教堂是1679年修建的,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它是整体搬迁到城堡内的。 博物馆中的白桦树自始至终都是团友们镜头聚焦的热点。 刘卫女士在城堡民居院内留影。 <p class="ql-block">肖婉萍女士在城堡内牧场留影。</p> 马敏莉女士在一座木屋台阶前留影。 俄罗斯套娃不仅是一种玩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代表了俄罗斯民间艺术的精髓,体现了俄罗斯人民的创造力和对生活的热爱。<div>套娃形象是一个穿着俄罗斯民族服装的姑娘,这个形象逐渐统一为玛特罗什卡,成为了俄罗斯文化的象征之一。</div><div>朱琼女士在巨型套娃塑像旁留影。</div> <div>白桦树在旷野中可以长到二十米高,白桦林在瑟瑟秋风中轻轻摇曳,树叶凋零后就是漫长的严冬。<br></div> 这是塔利茨博物馆微缩模型照片,观看模型可了解博物馆全部建筑的布局和形状。<div>倘如有航拍的视频或照片,你会发现这座博物馆就像巨人用积木搭建的一片微型游乐场。<br></div> 这段视频记录了赏秋团游览塔利茨博物馆的片段。 英雄母亲家访 游览塔利茨博物馆后,我们来到利镇附近的“英雄母亲”奥丽佳家中访问。<div>英雄母亲奥丽佳今年六十一岁,她按俄罗斯欢迎客人的最高礼节,为团友们送上面包和盐。</div> <div>“英雄母亲”这一称号可追溯到上世纪中叶,它是前苏联对生育过十个以上孩子的妇女颁发的荣誉勋章。<br>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付出惨烈代价,军人与平民死亡人数接近三千万,致使人口急剧下降。<br>为尽快恢复人口基数,在斯大林倡议下,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相当于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颁布法令,在扩大国家对孕妇、多子女母亲和单身母亲的帮助、加强对母亲、儿童保护的同时;设立"英雄母亲"荣誉称号,对生育过十个孩子(含十个以上)、最小的孩子年满一周岁以上的妇女颁发“英雄母亲”奖章;同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在房屋分配、就业、子女教育等方面享有优先权。<br>苏联解体后,英雄母亲这一奖励措施被废止,然而人口基数下降的危机一直困扰着俄罗斯。<br></div> 2022年8月1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命令,授予养育10个或以上子女的女性“英雄母亲”称号和勋章;根据此命令,获得“英雄母亲”称号的妇女同时还将获得100万元卢布奖金。<br> 时年五十九岁的奥丽佳与丈夫婚后,自1981年至2009年二十八年间生育了五男五女共十个孩子,最大的女儿三十九岁,最小的女儿十三岁,每个孩子都健康长大,符合英雄母亲评选条件,经有关部门层层审核逐级上报,最终在两年前由普京总统签署命令,授予她“英雄母亲”称号,颁发奖章并奖励卢布一百万元。 <p class="ql-block">安排去奥丽佳家中访问,除了她拥有“英雄母亲”这一常人难以企及的“头衔”外,另一个原因是她本人和孩子们多才多艺,尤其在音乐方面个个都具有天赋。</p><p class="ql-block">团友们在奥丽佳家里中餐。</p> <p class="ql-block">团友们就餐时,奥丽佳和儿子开始了才艺表演。</p><p class="ql-block">奥丽佳以一曲我们熟悉的《喀秋莎》在客厅内引燃了欢乐气氛,随后奥丽佳的儿子演唱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赢得团友们热烈的掌声,这些耳熟能详的苏联老歌触发了我们心中深藏的回忆。</p><p class="ql-block">当奥丽佳用中文演唱《月亮代表我的心》时,团友们都情不自禁地跟着合唱这首在全世界都深受欢迎的中国歌曲,几位女团友起身与奥丽佳互动,一起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造访“英雄母亲”其实就是一次“俄罗斯家访”,它与国内少数民族地区推出的“藏民家访”、“维族家访”等旅游项目方式大致相同,不同之处是我们赏秋团的旅游行程中已策划并包含了这项内容。</p><p class="ql-block">惠丹、惠芳和朱琼三位女士与奥丽佳合影。</p> <p class="ql-block">生孩子对女人而言是生命中一道最难越过的坎,一个女人一生要生十个孩子,就必须十次跨越生死之门!</p><p class="ql-block">如果说生孩子是一时之痛,咬咬牙就抗过去,要将这十个孩子哺育成人,母亲需要不计时间、不计代价,成年累月付出艰辛劳作和无微不至的关爱。</p><p class="ql-block">团友们对奥丽佳生育十个孩子的壮举感到由衷的敬佩!</p><p class="ql-block">顾忠生先生与奥丽佳的四儿子合影。</p> <p class="ql-block">张海鹰女士在奥丽佳的院子中拍摄颜色鲜艳的花卉。</p> 这段视频记录了赏秋团在英雄母亲家度过的欢乐时光。 游切尔斯基山 下午,赏秋团来到切尔基山麓,乘索道缆车登上切尔基山顶。<div>徐建蓉、刘卫两位女士乘坐的缆车即将到达山顶。</div> <p class="ql-block">切尔斯基山位于贝加尔湖与安加拉河交汇处东侧,是贝加尔湖畔最高的一座山岭。</p><p class="ql-block">切尔斯基山与附近几座山岗一样,森林覆盖率超过百分之七十,漫山遍野都是金黄色的白桦树和落叶松。</p> <div>切尔斯基山最高处海拔728.4米,李宜男、王葆新伉俪在切尔斯基山顶合影。<br></div> 在山顶上能看到切尔斯基山背向湖水这面山坡视野宽阔,斜面上有不同的起伏,一条大约六百米长的索道从山麓直通山顶,这里是一座优良的冬季滑雪场。 <p class="ql-block">不想乘坐缆车的人可以沿着这条被白桦树掩盖着的幽静小路登上切尔斯基山。</p> <p class="ql-block">山坡上有着角度不同的多个斜面,大雪覆盖后这里就成为既能让初学者低速滑雪的初级滑道,也可为具有一定滑雪经验的滑雪好手提供速度较快的中级滑道,还有让专业滑雪运动员高速下滑的大回转滑道。</p><p class="ql-block">古德娅女士在切尔斯基山顶留影</p> <p class="ql-block">冬天的切尔斯基山是一个热闹的滑雪基地,修建这条索道主要目的其实是方便滑雪者携带滑雪装备登山。</p> <p class="ql-block">站在切尔斯基山顶,用当今的流行语表述就是以“上帝视角”眺望烟波浩淼的贝加尔湖和俯瞰安加拉河,在天气晴朗时能看得更远更清楚。</p> <p class="ql-block">安加拉河是贝加尔湖300多条河流中唯一的一条河水流向湖外的河流。</p><p class="ql-block">刘卫女士在切尔斯基山顶留影。</p> 何云女士在切尔斯基山顶留影。 <p class="ql-block">山顶有两条铺满黄叶的道路,这条通往山下——它连接着前面提到的那条被白桦树掩盖着的静美小路。</p><p class="ql-block">肖婉萍、肖洁两姐妹在小路上合影。</p> 张海鹰女士漫步在这条洒满落叶的小路上。 相反方向的这条小路通向切尔斯基山上的观景石。 马敏莉女士在切尔斯基山上留影。 何华女士在切尔斯基山顶留影。 <div>切尔斯基山顶临湖一面矗立着一块巨石,坐在巨石上居高望远,贝湖风光尽收眼底,被称为观景石,游人喜欢坐在观景石上拍照留念。</div><div>华学芳、华学平两姐妹坐在观景石上合影。</div> 古德娅女士坐在观景石上留影。 顾忠生先生坐在观景石上留影。 马淑芬女士坐在观景石上留影。 朱琼、吴厂林伉俪坐在观景石上留影。 徐建蓉女士坐在观景石上留影。 <p class="ql-block">切尔斯基山上观景台护栏上系着的彩带喻示着神秘的萨满元素,惠芳女士在切尔斯基山留影。</p> 徐滔先生在切尔斯基山留影。 惠丹等六位女士在切尔斯基山合影。 徐建蓉、肖洁两位女士在切尔斯基山观景台合影。 张海鹰女士在切尔斯基山树林中留影。 下午两点四十分,赏秋团完成了切尔斯基山顶游览活动,乘缆车下山。<div>刘琼芬、陈金国伉俪乘缆车时留影。</div> 李东昆、华学平伉俪乘缆车下山时留影。 这段视频记录了赏秋团游览切尔斯基山的片段。 贝加尔湖博物馆 下山后我们来到了贝加尔湖博物馆参观。<div>贝加尔湖博物馆位于利斯特维扬卡以西二公里多的安加拉河口,一座三层小楼隐藏在树林中。<br></div><div>肖洁女士在贝加尔湖博物馆前留影。</div> 博物馆入口处竖立着弗拉基米尔·阿法纳西耶维奇的雕像。<div>弗拉基米尔·阿法纳西耶维奇(1863-1956),苏联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貌学家、地理学家、散文小说家、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29年)。</div><div>弗拉基米尔·阿法纳西耶维奇设计了跨里海和跨西伯利亚铁路。是西伯利亚第一位全职地质学家。</div><div>他对西伯利亚和中亚地质学做出前所未有的研究和贡献,对贝加尔湖的形成作出科学、权威的推断,由此获得苏联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1945),两次获得一等斯大林奖(1941年和1950年)。</div> 博物馆内的沙盘展示了贝加尔湖的生态系统、历史风貌以及动植物种类。<div>在沙盘中我们能分辨出靠近贝湖西岸的奥利洪岛,与贝湖相通的蓝色河流是安加拉河;博物馆的位置(图片中的红点)就在安加拉河河口附近。</div> 博物馆中用玻璃水箱豢养了贝加尔湖中具有代表性的生物活体,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然就是两只身体滚圆的贝加尔湖海豹。<div>贝加尔湖又称淡水海豹,身体呈纺锤形,体形肥胖;四肢为鳍状,后肢与尾部相连;爪子长而强壮。体长约一米,体重一般为四十~四十五公斤,主要以鱼为食,寿命50~55年。</div><div>贝加尔湖海豹是世界上唯一的一种可在淡水里生存的海豹,它们是怎样来到这个湖中定居的,是一件很难解释的事。</div><div>科学界普遍认为,贝加尔湖海豹来自北冰洋,因为它们与那里的海豹血缘关系最近。但根据资料,贝加尔湖所在的西伯利亚高原南部,5亿多年内从未曾被海水淹没过。</div><div>贝加尔湖海豹的祖先是如何从遥远的北冰洋,来到这样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里并延续至今,仍然众说纷纭。<br></div><div>贝加尔湖海豹现存数三万至八万头,主要生活在人迹罕见的贝湖北部区域。</div> 贝加尔湖素有“西伯利亚明珠”之称,是地球上最深的湖泊,不仅风景秀丽,科考资源也十分丰富。<div>湖中有约50种鱼类,分属7科,最多的是杜文鱼科的25种杜文鱼。</div> 贝加尔湖周边森林密布,生活着棕熊、黑熊、驼鹿、马鹿、狍子、梅花鹿、獐子、狐狸、狼、紫貂、猞猁、兔子、野鸡等野生动物。 这段视频记录了我们参观贝加尔湖博物馆的片段。 泛舟贝加尔湖 参观贝加尔湖博物馆后我们来到贝加尔港,在这里乘游船游览贝加尔湖。<div>肖洁女士在贝加尔港留影。</div> 贝加尔港位于安加拉河东岸,游船驶离码头后先在安加拉河口掉头,船舷在湛蓝的河面上划了一道长长的弧线。 在前面几天行程中,赏秋团一直在贝加尔湖周边游览,今天终于乘船进入贝湖,近距离与世界第一深水湖接触。<div>龚学敏、戴廓伉俪在游船上摄影。</div> 今天早上天阴下雨,现在云开日出,蓝天白云是旅者最喜欢的天象。<div>刘卫女士在游船上留影。</div> 李宜男女士在甲板上留影。 刘琼芬女士在甲板上观赏沿岸风光。 西起萨彦岭,东至雅布洛诺夫山脉,共有三百多条河流入贝加尔湖,而安加拉河是独一无二一条从贝湖流入的河流,被誉为“贝加尔湖的女儿”。<div>安加拉河平均流量4150/秒公方,出水口宽度超过两公里。</div><div>李婷女士在甲板留影。</div> 阳光照射在切尔斯基山上,层林浸染。 安加拉河对岸也是一个码头,停泊着几艘游船和货船,河对面有个火车站,明天赏秋团将乘船到对岸乘坐观光列车游览贝湖。 游船驶入贝湖,徐滔先生在甲板留影。 古德娅、刘卫两位女士在甲板合影。 肖洁女士在游船上留影。 惠丹女士行走在游船甲板上。 朱琼、吴厂林伉俪在游船上合影。 肖婉萍女士在游船上留影。 古德娅女士在游船上留影。 太阳西垂,天边的彩霞映亮了湖面。 湖畔的山林和村落,就像一幅秋天写意画卷。 龚学敏、戴廓伉俪在甲板上亲昵合影。 这段视频记录了赏秋团贝湖泛舟的片段。 利斯特维扬卡小镇 上岸后团友们在利斯特维扬卡小镇游览,湖畔是一家名为“传奇”的酒店,徐建蓉女士在酒店前留影 徐滔先生在传奇酒店观景台护栏前留影。 李婷女士在传奇酒店前留影。 夕阳照亮了东边的湖岸,传奇酒店阳光灿烂。<div>刘卫女士在传奇酒店前留影。</div> 马淑芬女士在传奇酒店前留影。 传奇酒店前面有一排白色大理石护栏,高高的旗杆上挂着俄罗斯三色旗。 护栏后的观景台上安放着一个船舶舵盘模型,惠芳、惠丹两姐妹手握舵盘合影。 华学芳女士握着舵盘留影。 刘卫女士在传奇酒店观景台步道留影。 夕阳即将落下,湖面金光闪耀。 肖洁女士右手构成孔雀头,孔雀的长喙“啄住”了夕阳。 徐滔先生站在湖畔观赏日落。 团友们抓紧时机拍摄贝湖日落美妙瞬间。 纵有千般不舍,我们最终目送夕阳坠入西山,贝湖之滨沉静而唯美。 晚餐后团友们沿着湖畔的“高尔基大街”来到小镇中心。<div>“利斯特维扬卡”又名“落叶小镇”,是一个人工开发、以渔业为主的小镇。</div> 小镇鱼市一直营业到夜晚,鱼贩期待着游人能购买几条熏鱼尝尝。<div>这里出售的多数是一种奥姆利熏鱼,还有贝湖中数量最多的秋白鲑鱼。一条熏鱼重量大约三百克,售价三百卢布。</div> 亚历山大向我们介绍贝湖中特有的一种鱼——“小眼胎生贝湖鱼”。<div>这种罕见的鱼生存在贝湖二百米深处,成鱼体长不足二十厘米,身体组织百分之九十是脂肪,生活在深水里很难捕获,据说如把它放在太阳下,只需晒一会就只剩下一滩油了。</div><div>团友们有人买鱼了,算尝个稀奇吧。</div> 这段视频记录了赏秋团在利镇游览的片段。 <p class="ql-block">感谢您耐心地阅读完这集美篇!</p><p class="ql-block">今天赏秋团的行程安排得非常饱满,早上游览了塔利茨博物馆,初步了解了伊尔库茨克地区的俄罗斯人和布里亚特人在十九世纪以前的生活状况和居住环境;之后探访了“英雄母亲”奥丽佳,在这位生育了十个孩子的母亲家里体验了俄罗斯人的日常生活和才艺,团友们在获得快乐的同时齐声为这位伟大的女性喝彩!</p><p class="ql-block">下午乘缆车登上切尔斯基山,从上帝的视角俯瞰贝加尔湖;然后进入贝加尔湖博物馆,聆听关于贝加尔湖地理、环境和生态的讲解,在水族馆看到了淡水海豹、贝湖特有的鱼类和动物标本;</p><p class="ql-block">接下来乘船进入贝湖,了却在贝加尔湖泛舟的心愿。</p><p class="ql-block">晚餐后天晴了,团友们在利斯特维扬卡小镇观赏到贝湖日落,真是喜出望外!</p><p class="ql-block">我将在借助美篇平台继续介绍9月28日赏秋团乘观光火车游览贝湖的过程,这是贝加尔湖之旅最让人期待的行程,更是一段非常美妙、让人心潮澎湃的观光之旅,请关注我们贝湖赏秋之旅的美友们耐心等候,下集美篇记录的旅途风光会更美。</p><p class="ql-block">再次谢谢您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