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里的大型坐佛和五尊雕塑浮雕来自山西省太原市附近的天龙山,现在在哈佛艺术博物馆展出。</p> <p class="ql-block">天龙山石窟,位于山西太原西侧的天龙山山麓。现存的25座洞窟分布在东西两峰南侧的砂岩悬崖上,1窟至8窟坐落于东峰、9窟至21窟坐落于西峰,从东到西整体长度约500米。西峰下方是兴建于6世纪中期的木结构寺庙天龙寺。该遗址的历史记载在一块大石碑上,这块石碑是当时正在访问该遗址的荀将军夫妇于 706 年立下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家可能都知道晋祠,但不知道天龙山,晋祠离天龙山的距离并不远。天龙山位于山西省太原西南约 25 英里处,始建于 6 世纪中叶,8 世纪初重新修建。<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北齐时候起,天龙山石窟就开始造像,一直到了隋唐时期,都不断的有人开窟造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天龙山和响堂山石窟的兴建都和高齐皇室有关</b>,好似前后出生的兄弟,而且都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但是,<b>响堂山石窟的大规模营建只集中在北齐王朝短短的二十几年间</b>。随着邺都被平毁,很快就衰落下去。尽管光彩夺目,响堂造像对后世的影响比较有限。天龙山石窟始凿于东魏,经历了北齐和隋代的经营,到唐高宗时代又掀起了一次造像的高潮。这和晋阳地区久盛不衰的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有着近两百年的时间跨度,<b>天龙山造像的风格和题材比响堂山丰富,而且对太原周边乃至整个华北地区佛教造像的风格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b>举例来说,晚唐以后,在华北特别流行的半跏坐菩萨形象,最早就是在天龙山的唐窟中大量出现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中国石窟里,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规模皆大于天龙山石窟。但天龙山石窟却以其独有的“天龙山样式”,吸引了无数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还有商人钻入深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魏之际,天龙山的无名匠人们,首先把从<b>印度佛造像艺术中国化</b>,既有印度的高雅,也有中国的线条。等到唐代,匠人们又让造像多了<b>人性美,</b>当你凝视佛陀菩萨,不会觉得遥远,而是觉得造像身上,佛性少,凡思多。自此,中国历朝历代石窟,皆循此美学样式开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龙山主要石窟有25座。天龙山石窟反映了中古时期佛教传播与石窟艺术发展的独特历程,以娴熟的雕刻技法、精美的艺术造型和浓厚的生活气息著称于世,<b>其中的唐代菩萨造像是该时代的巅峰之作</b>,是唐代石雕佛像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今天已经经过修葺的天龙山石窟,成为旅游景区了。</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以前的,应该是民国初年时候的天龙山石窟。可以看到,基本上处于一种放任的状态,没有维护,也没有太多人的管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朝后,天龙山石窟被冷落,等到清朝,更无信徒来访。这些绝美神佛,近乎隐匿深山,无人得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龙山的劫难发生在20世纪二十年代。1918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考古学教授<b>关野贞</b>远赴华北勘探,根据地方志的记载,找到了当时香火冷落、游人罕至、已被遗忘的天龙山石窟,并对石窟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在他之前,德国建筑师<b>恩斯特·波尔斯曼</b>(Ernst Boerschman,1873—1949)和美国收藏家<b>查尔斯·弗利尔</b>(Charles Freer,1854—1919)已在1908年和1910年分别来过这里。由于他们没有撰写报告也没有发布照片,这两次访问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关野贞的情况则全然不同——在对这个石窟进行详细调查之后,<b>1921年将他的发现发表在日本《国华》杂志上,</b>附有地形图、洞窟平面图和雕像照片,天龙山石窟的佛教造像随即在世界上引起广泛注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以后<b>瑞典的喜龙仁,法国的西林,日本的常盘大定、田中俊逸和山中定郎</b>等纷纷前去考察天龙山石窟。这份报告迅速引出了更多出版物——另一日本学者<b>田中俊逸</b>撰写的考古报告和<b>外村太治郎</b>制作的附有英文翻译的图录均在次年出版。外村太治郎的图录名为<b>《天龙山石窟》</b>,一经问世便在世界各地的学者、收藏家和古董商中引起了轰动。面对这本图籍中精心摄影和印制的佛像和菩萨像,所有这些人都震惊于天龙山雕刻的高度艺术价值。规模不大、开凿年代较晚的天龙山石窟,异军突起,后来居上,美学艺术成就堪称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佛教造像,颉颃并比,甚至有过之而不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这个石窟的劫掠随即展开。从1923年至1924年,仅仅一年间,就将从东魏至晚唐历500年经营的宝藏———近200处造像盗凿,包括了几乎所有洞窟的所有佛头、菩萨头,所有浮雕和藻井。破坏之惨重让人难以置信,致使现在的天龙山石窟差不多除了余存的风化严重的残躯断臂和败毁的基座,就是窟壁之上的累累凿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瑞典史学家喜龙仁第一次看见天龙山时,虽已被盗凿,但大多数的佛头和佛身都还在。等到1929年第二次前往时,早已肢残颈断,其状不忍卒睹。1925年<b>喜龙仁出版《5至14世纪的中国雕刻》</b>巨著之后,耗时四百年开凿的天龙山石窟,20年代起竟成为无头的石窟,是<b>中国境内摧残破坏最为严重的石窟。</b></p> <p class="ql-block">天龙山的重被发现也引起了日本古董商<b>山中定次郎 </b>(1866—1936) 的觊觎。1924年,山中定次郎前往天龙山石窟。此时他已成为日本<b>山中商会</b>股份有限公司的总裁。山中定次郎经营主持的山中商会,据称是<b>继卢芹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海外规模最大的中国古董文物店</b>。作为20世纪初最具影响力的亚洲艺术品经营机构,山中商会在日本的大阪、京都和东京,中国的北京和上海,美国的纽约和波士顿,以及欧洲的伦敦和巴黎均设有分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山中定次郎与净亮和尚的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中定次郎勾结我国古董奸商和寿圣寺和尚<b>净亮</b>,对天龙山进行了灭顶式的洗劫。1924年,山中定次郎来到天龙山,先付给净亮和尚10根金条,但净亮无动于衷。他们随即又拿出10根金条。面对这20根金条,净亮这辈子都没见过的金钱,他缓缓地说:“天龙山路太险了,我一个人搬不动。” 言下之意,是要加钱。但对于神佛的价值来说,多点钱不算什么,作为商人的山中定次郎太明白买卖的奥秘了。于是他又拿出1000块大洋。从此刻起,净亮便不再是佛门弟子,而是盗贼帮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4年6月和1926年,山中定次郎本人两次亲临登临考察天龙山石窟。<b>1927年前后所有散失海外的天龙山石窟造像名品,毫无例外地、全部都是山中定次郎指导山中商会盗凿贩售的。</b>当地人会在夜里拿着油灯和盗凿刀具,帮他把神佛一个个枭下头首。而山中定次郎成收购商,只需等待即可。传言,当时的中国人夜里盗走文物,早上就拿到山中商会排队,将古董文物卖出去,换取报酬。更让人愤慨的是,山中商社为了攫取暴利,还<b>将造像身首分离,分别出售</b>,损坏极大。</p> <p class="ql-block">山中定次郎从天龙山石窟盗运走了40多尊造像。在获得这些雕塑之后,他精心设计了下一步的销售计划。1928年,山中商会将45尊造像编辑成书,名为<b>《天龙山石佛集》</b>。该书涵盖佛像16尊、佛手与佛足3尊、菩萨像22尊、罗汉像1尊及天王力士像3尊。这份展览图录同时兼具销售目录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为这本图录撰写的序言中,天龙山石窟的“发现者”关野贞教授回顾了他首次调查这座石窟的始末,随即表示对这个遗址目前“满目疮痍的景象”感到“极度遗憾”。但这种遗憾并没有阻止他与山中定次郎进行合作,为后者的展览和销售图录作序。更有甚者,他在序言中写到这本图录的出版“是一项值得称颂的事业——<b>石窟的真实情况将通过它代代相传</b>”。今天看来,关野贞的这个说法明显在歪曲事实,因为这本图录<b>佛像与石窟原境分离</b>,显示的并非石窟实况,而是山中定次郎劫走的45尊造像的留影和他对劫掠过程的自我表彰。</p> <p class="ql-block">然后是对这些“艺术杰作”进行公开展示——就像希腊和罗马的大理石雕刻一样。1932年11月,山中商会在日本东京美术协会举办了<b>“世界古美术展”</b>,并将这 批天龙山石佛公开拍卖。此时的天龙山 石窟,已然成为一个“无头的石窟”。天龙山造像被陈设在特制的基座上,以独立艺术品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9年,二战期间,山中商会被同盟国美国政府在第一时间查封。<b>1943年,美国政府将没收的部分山中商会的古董计1638件进行公开拍</b>卖,部分天龙山石佛也在其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两次大规模拍卖后,这些佛造像散落于世界各地,绝大多数收藏于欧洲、美国和日本以丰富东亚馆藏著称的博物馆。天龙山的雕刻珍品最初大都被运到了日本,后来又有许多被辗转卖到欧美等国的博物馆或私人手中。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就收藏有25件天龙山石窟造像,是<b>海外收藏天龙山石刻数量最多的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释迦牟尼坐像,哈佛艺术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8世纪初,唐代,山西省天龙山第21窟北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Winthrop旧藏、现收藏于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的这尊释迦牟尼佛坐像,来自中国山西天龙山石窟第21窟。<b>第21窟是除第9窟外最大的唐代石窟</b>。21窟北壁原有一组一佛二菩萨雕塑群。这尊释迦牟尼佛坐像就是这一组雕塑中的主尊坐像。<b>是天龙山保存最完好,最精彩的一尊雕塑。</b>这尊释迦牟尼佛坐像是当年日本山中商会从天龙山掠夺盗走的众多佛雕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唐砂岩彩绘石雕菩萨头像,大都会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710年,山西天龙山第21窟北壁,高40厘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的这件菩萨头像应为主尊左(西)侧的胁侍,身子现藏于日本出光美术馆。东侧的菩萨头像,现藏日本根津美术馆,<b>一佛二菩萨竟被两个国家四个博物馆所瓜分</b>。这尊菩萨头像原为洛克菲勒二世夫妇旧藏,于 1942 年赠送给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佛教造像厅中展出的一尊使用国家特别经费从日本回购的天龙山第21窟菩萨石像。其实菩萨的头部是日本人复制的,原作保存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赛克勒大厅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尊菩萨头是<b>典型的天龙山唐代造像的样式</b>;高宝髻,头上饰摩尼珠,面颊丰满,眉毛细长。整个头部都是饱满的圆鼓鼓的,惟有鼻子瘦而挺直,与大、圆、满的脸部形成对照。大有“肥而不腻”的功效。菩萨双目含笑,嘴唇微启,神情安详,显得非常敦厚和蔼。<b>其脸部眉眼嘴唇的组合所形成的骄矜冷艳唯美的生命形象,最能打动人们的心。</b>又菩萨的嘴唇,开相独特,匀称奇绝。一般唐代菩萨,面相丰腴,樱桃小嘴,紧抿下唇,上下唇形相互对称,线条丰满,呈现“M”及“W”形的波浪状上下嘴唇。本件天龙山菩萨咧嘴动唇,充满着有情菩萨的生命个性。按菩萨呈现的<b>启动双唇形象</b>,大胆突破森严的造像仪轨,十分难得罕见,类似的开嘴露齿菩萨,见诸时代较晚山西大同华严下寺,薄伽教藏殿的辽代彩塑菩萨立像。天龙山本件菩萨半开半闭的眼神,启动双唇,私有力量压抑内心,千言万语的矛盾,欲语还休的无限唯美生命力,也许是“恍惚之美”,但绝不是前述论著的酣睡状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代的石雕菩萨像和云冈石窟北魏的菩萨像完全不一样,这个非常像中国人的感觉,印度味道已经没有了。雕刻技巧、造像方法都高度成熟,我们看到非常挺拔的线条,还有很饱满的脸庞,一看就是唐代的感觉,菩萨的丹凤眼、樱桃唇,<b>佛像中的神圣的东西越来越少。人间的温情的东西越来越多</b>。唐代的造像给人一种非常厚重、大方,浑厚和华丽的大气的气象。</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1922年的时候,日本人外村太志郎拍摄的,这是原来头像还在石窟里面的时候的摄影,这尊头像来自于照片里面右面的那一尊菩萨。</p> <p class="ql-block">由于天龙山的石窟大量的佛头和佛身的分离,后来美国的芝加哥大学专门开设了一个项目,他们和天龙山石窟合作,叫做<b>天龙山石窟项目</b> (Tianlongshan Cave Project),这个项目他们是通过收集数据,就是把各个博物馆散落在美国、欧洲,还有日本,中国的各个博物馆,获得石窟的造像和头像的数据,然后把他们通过数码的方式保存起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数据还可以用于鉴别残像和洞窟的原貌,这些研究者们希望通过分析这些数字信息,创建一个天龙山的线上的石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都会博物馆那尊雕像是属于天龙山第21窟的,有两个方面的依据,一个是有刚才那个1922年的照片,另外就是有芝加哥大学和天龙山石窟的这个合作,大家最后就判断这个是第21窟的。</p> <p class="ql-block">飞天是庆祝吉祥事件的天使般的生物,装饰着天花板。为了增加它们在昏暗的洞穴光线下栩栩如生和可见度,它们被涂上了鲜艳的色彩,从坐佛和其他这些雕像上发现的颜料痕迹可以看出。飞天和西方的天使或者Angel最大的差别就是没有翅膀。飞天只有飘带或者是裙边,这种飘带和裙边在天上飞舞,然后人是呈一种像游泳一样的姿态,这样就有一种飞翔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共计十六件天龙山飞天浮雕流落到美国四家博物馆,</b>其中的11 件收藏在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和檀香山艺术学院各收藏二件,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收藏有一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飞天像,哈佛艺术博物馆,天龙山第3号窟顶,东魏砂岩浮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飞天浮雕,哈佛艺术博物馆,天龙山第2号窟,东魏砂岩浮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击鼓飞天像,哈佛艺术博物馆,天龙山第2号窟,东魏,砂岩高浮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飞天浮雕,波士顿美术馆,天龙山石窟,唐代</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的2幅飞天浮雕来自天龙山石窟的<b>唐代雕凿</b>的石窟,另外北齐石窟(第三窟或第二窟)的飞天收藏在纳尔逊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浮雕镶嵌在木版底座之上,依然是“瘦骨清象”式的,面部简方,躯干直线曲线并用。整个浮雕以减浮雕加阴刻线条的方法雕凿。利用裙裾和衣带的飞舞飘扬,造成飞天的腾跃、飘飞、俯冲、翱翔的感觉,风神气韵,秀丽飘逸,形象逼真,极具动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双手合十的站立菩萨雕塑,哈佛艺术博物馆,天龙山第3号窟,534-550,东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双手合十的站立菩萨雕塑,哈佛艺术博物馆,天龙山第3号窟,534-550,东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站立的僧侣(比丘),哈佛艺术博物馆,550-577,北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僧人 (比丘),哈佛艺术博物馆,550-577,北齐</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名僧侣及其同伴并非来自天龙山,但他们与天龙山的雕塑风格和图像相同。这些雕塑最初可能被放置在寺庙大殿或洞窟神殿中,作为中央佛像的弟子,描绘的是身着拼布僧袍或袈裟的年轻僧侣,袈裟传统上是用废弃的布料碎片拼凑而成的。僧侣通常剃光头顶,头顶呈圆形和圆顶状。相比之下,同样穿着僧袍的佛像则被描绘成短发,波浪形或蜗牛壳状卷发;佛像总是有头顶,即象征其觉醒时获得的扩展智慧的颅骨突起。 佛陀、佛法、僧伽共同构成了佛教三宝,信徒们在每一次佛事仪式中都会寻求佛法的庇护和指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