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出行第八十九天),晴 早上,从保山出发去腾冲,走<b>S10保腾高速</b>,140多公里,翻越高黎贡山。 <b>高黎贡山</b>,是横断山地中最西部的一列山脉,平均海拔约3500米,主峰嘎娃嘎普峰海拔5128米,附近发育有现代冰川。山脉北段较高,经腾冲、盈江、陇川,保山、龙陵入缅甸,是怒江与伊洛瓦底江的分水岭,中缅两国的界山。 高黎贡山因其生物多样性、地质遗迹多样性、地貌过程复杂性、景观多样性等,已被列入“世界生物圈保护计划”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级自然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div><br></div><div>这段高速公路的特点是坡度大且长,几十公里的上坡和几十公里的下坡,高速公路上有几处“大货车强制加水站”(货车下坡时,为防止刹车片过热,要给刹车片洒水降温),而且靠右边的车道都是湿漉漉的。不巧的是,偶遇一很长很长的军车队(中缅边境将要军演),所以车速很慢。</div> 在高速上开了一会儿,我发现我的车的机器盖在颤抖,不好,机器盖没盖好!此时,离前方服务区还有3公里,减速慢行,进服务区,重新盖好!挺吓人的!应该是昨天在4S店检查车后,没盖好机器盖。 途中经过龙江大桥。 <b>龙江大桥</b>是S10保腾高速在云南省西部的横断山脉南段垂直跨越龙江的双塔单跨钢箱梁悬索桥,保山龙陵岸的索塔高度为169.688米,保山腾冲岸的索塔高度为129.703米,大桥全长2470多米,桥面离江面280米,抗震等级按Ⅸ度设防,是云南省首座特大跨径钢箱梁悬索桥,也是亚洲山区最大跨径的钢箱梁悬索桥。<br>S10保腾高速公路经过高黎贡山断裂带,地震烈度高,沿途多为火山地貌,山高谷深,建设难度较大。经过近5年的施工建设,龙江特大桥于2016年5月1日正式通车。<br> 由于处于高烈度强震山区,两岸地质条件复杂,边坡稳定处治难、大桥抗震设计标准高、抗震体系设计复杂。大桥采用重力式锚碇构造,为国内首次在全风化玄武岩地区采用该种锚碇类型。 <a href="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530531639/"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云南的超级工程龙江特大桥,有100层楼高,创造多个世界之最</a> 中午到达腾冲市。 <b>腾冲市</b>隶属云南省保山市,市区距缅甸密支那200公里,距印度雷多602公里,是中国通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门户和节点。<br>腾冲市是著名的侨乡、文献之邦和翡翠集散地,也是历史文化名城。腾冲在西汉时称滇越,大理国中期设腾冲府。由于地理位置重要,历代都派重兵驻守,明代还建造了石头城,称之为“<b>极边第一城</b>”。<br> 午餐后,逛了文星楼及北门广场。 <b>文星楼</b>位于腾冲城内十字街中心,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为我国传统的“重檐八角攒尖式”建筑,耸立于当时古城内的十字街心,是当时腾冲文明的象征。可惜毁于1944年的腾冲抗日反攻战中。现在的文星楼及北门街的牌坊、门楼于2003年5月动工重建,2004年10月竣工。 文星楼也叫魁星楼,“魁星”在儒家文化里是主文运兴衰的星宿,魁星楼也被赋予了城市文脉的象征。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在魁星楼里留下了自己的美好愿望。文星楼里也因此处处可见汉文化和儒文化的象征。文星楼的二层有一块牌匾上面写着“迤西所无”,这是徐霞客留下的字句,用以赞美腾冲边境的壮美景色。楼里还有一座古钟,在每天的整点时分,浑厚的钟声总会响彻在这片古城的上空,如果此时风声吹过,八角檐上的风铃响起,风铃声和钟声一唱一和,甚是悦耳动听。 民间传说里,魁星主文运兴衰,是儒学昌荣的时代里至高无上的神明之一。人们尊奉魁星的行为大兴于宋朝,而后一直延绵未绝。有意思的是,七月七日不仅是著名的“乞巧节”,也是魁星诞辰,而在科考制度为主要人才选拔方式的古代,“夺魁”即为勇夺第一。 文星长街两边的牌坊上篆刻着的是千年而来腾冲人民最美好的愿望,“金瓯聚瑞”代表了对硝烟散去之后美好生活的珍视,“群生成遂”是对腾冲人才辈出的美好憧憬。 为了增添其历史的凝重感,北门外设“<b>马帮出发</b>”雕塑,栩栩如生地重现当年马帮出城远行时的场景:那是一群商人,他们有的正同家人道别、有的正在牵马拉货,但相同的是他们的眼中个个带着坚毅的神情望向远方。雕塑记录的正是腾冲马帮,作为腾冲最早的一批走出去的商户,他们在千年以前穿梭于密林陡石之间,用自己的双脚踏出腾冲和外界贸易链接的道路。马帮人穿过一条条贫瘠的道路,翻越一道道荒芜的山沟,用自己的一腔孤勇为腾冲对外贸易划定了路线,也为腾冲成为西南对外贸易的枢纽奠定了基础。<br> 下午休息。 <div><br></div><div>晚餐后,遛弯。走到一处叫“<b>靖边广场</b>”的街区景观。</div> 广场地面上镶嵌着腾冲古地图。 我们所在的位置就是腾冲古城的南门——<b>靖边门</b>。 我问广场上正在遛娃的一位中年男子,腾冲古城在什么位置?这位中午男子得知我们是远道而来的,就滔滔不绝地跟我们聊了起来,介绍腾冲基本情况、旅游景点、习总书记喜欢腾冲(2020年1月19日到腾冲视察)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述、东盟外长会议在腾冲召开等等,从他的谈吐可看出是位公职人员,我们也收获了很多信息。<div>他还给告诉我们马路对面一处正在装修的建筑,是当年日军的慰安妇“工作场所”。</div> 这里的气侯真好,不冷不热,得益于高黎贡山了! 2023年11月24日(出行第九十天),晴天 今天,凑热闹,去看当前最火热的腾冲银杏树。我们来腾冲那天,高速公路上旅游大巴车排着长队向腾冲扑来。 今天我们到固东银杏村口时,排队买票的车队(小车不用下车)排了两公里多长(今天是星期天,游人很多)。旅游大巴不用买票,直接开进专用停车场了。 <b>腾冲银杏村</b>内有两千多亩连片栽种的银杏树。九月底至十二月,小山村被高大的银杏树包裹得一片金黄,满地的银杏叶就如金色的地毯铺满村里的大小院落,风景绝美。 银杏村以前有一颗很大的银杏树,好几个成年人才能环抱一周,相传三国时期刘备还在此树上栓过马,因此村中人甚是以之自豪。因此游人络绎不绝而远近闻名,故而得名银杏村。 我们刚进景区,一位骑摩托车的村民到我车前说,他家有农家乐,在他家吃饭住宿,他可以把我们的车带进村里(否则只能在停车场停车,步行进村),好吧,跟上他的摩托车,到了他家,点了银杏果炖土鸡(半只)+银杏花(雄性的)炒鸡蛋,预定下午1点开饭。然后,我俩就到村里游览了。 <b>银杏</b>(拉丁学名:GinkgobilobaL.),俗名为鸭掌树、鸭脚子、公孙树、白果,是银杏科银杏属植物,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濒危(EN)物种,中国特有珍贵树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也是第四纪冰川运动后遗留下来的最古老的裸子植物,素有植物界“活化石”之称。 银杏最早出现于3.45亿年前的石炭纪。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欧、亚、美洲,中生代侏罗纪银杏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白垩纪晚期开始衰退。至50万年前,在欧洲、北美和亚洲绝大部分地区灭绝,只有中国的保存下来。如今,银杏分布大都属于人工栽培区域,主要大量栽培于中国、法国和美国南卡罗莱纳州。毫无疑问,国外的银杏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入的。 这里,是天下第一银杏王国,是天堂的后花园,每到深秋,房前屋后,黄叶纷飞,异常美丽,珍贵的百年银杏树让这个小村庄显得古朴和深邃。游人身临其境,仿若走进金色的童话世界。 在房前屋后,到处都有大大小小的银杏树,到了古银杏村的感觉就是“满地的黄金!”近年来,村民仍在不断培植中幼银杏树约33000棵,面积达 1000多亩,全村年产干银杏果55万余斤。 据考证,明朝洪武年间,自中原而来的戍边将士,在这里护国栖居,形成了融合中原传统特色和极边特色的汉风文化,成为滇西乃至云南的一道独特文化风景线。 村里聪明的老太太把银杏树叶串成花环,卖给游客戴在头上,也是“树叶经济”吧,抓住商机,勤劳致富。 火山石矮墙和银杏树用特有的色彩为村庄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村民绕树而居,砌石为房,树林隐屋,溪流穿村中,田园瓜果香,居者乐而寿,形成了“村在林中,林在家中,人在画中”的醉人美景。 搭个蓬,就可以卖咖啡、开酒吧。 520,永恒的主题! <a href="https://www.ixigua.com/7445463391453315638"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云南腾冲银杏村,一个滇西边陲小镇,美景让人陶醉。</a> 1点,我们准时回到农家乐,开饭。 白果炖鸡。银杏村的白果,村里散养的土鸡,配以五香调料,细火慢炖,肉质鲜嫩,汤汁浓郁,绝对的原生态绿色健康滋补美食,是当地的一道特色美食。 <a href="https://tv.360kan.com/player?id=7c1e7403388ad141eea141a492c0ddfb&q=%E8%85%BE%E5%86%B2%E9%93%B6%E6%9D%8F%E6%9D%91&src=player-like&srcg=tab_www&sid=91e83dc6d6f5c44685ba8a9da3ddfe80"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固东银杏村最精华景观被村民拆除,听听民宿房东大哥怎么说</a> 看着天空黑云飘飘,撤离银杏村。路上沐浴了一点毛毛雨。 <div><br></div><div>回到酒店休息,傍晚,遛达到文庙。比较简单,没有开放。</div> <b>腾冲文庙</b>,亦称学宫、黉学,位于明清时代城区内南端,为一规模宏大的组群建筑。腾冲文庙是保山地区唯一保存较完好的学宫,且是明清腾冲城在抗日战火中所遗留下来的唯一古建筑群,对研究中原文化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传播,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文庙按礼制分为国庙、府州庙、县庙。腾冲文庙的级别是府州级文庙,明朝建庙时,腾冲管辖范围极广,比一般的府州还要大。 2023年11月25日(出行第九十一天),晴天 上午游览著名的和顺古镇。 <b>和顺古镇</b>,古名“阳温墩”,位于云南省腾冲市城区西南3公里,始建于明朝,是云南著名的侨乡。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和顺,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秀美,古建星罗棋布。 和顺是南方丝绸古道上的商贸名镇、文化名镇和旅游名镇。由于小河绕村而过,故改名“河顺”,后取 “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b>和顺</b>。 和顺自古有崇文尚教的优良传统,明清两朝,这里出了400多名举人、秀才,是缅甸四朝国师尹蓉、翡翠大王张宝廷、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的故乡。这里有中国乡村最大的图书馆——和顺图书馆,是我国西南地区著名侨乡(2018年末有2246户,7013人,有海外华侨30000多人,主要分布在缅甸、泰国、美国、加拿大等13个国家和地区,是云南省著名的侨乡),是七千多居民依然和谐生活的一个活着的古镇。 400多年前,这里的村民就开始“<b>走夷方</b>”。由于和顺离缅甸才70公里,所以去那里做玉石生意的人最多,还有远走印度(此地离印度400公里)、美国、加拿大的,其中不乏成为巨富大贾的,他们衣锦还乡之后就在和顺修建宅院,也出资修建宗祠,全乡有八大宗祠,都风格各异。 由于受外来文化浸染,和顺的建筑多为中西合璧,风格有南亚的,东南亚的,宅院里还有不少西洋的工艺品和现代化用品。 由于明代朱元璋的屯边制度,和顺又有许多从中原迁来的移民,安徽、南京的都有,所以这里的民居还有徽派的建筑风格。各种建筑风格,在这个清秀的西南边陲水乳交融,和谐并存。 <div>历经多少沧桑巨变,和顺人以自己超常的智慧使古建筑和文物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改革开放后,和顺以文化为灵魂,以保护为基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田园风光开展文化旅游,一跃成为云南著名的旅游胜地,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是云南省最为重要的文化生态村示范点。 </div> <b>和顺顺和牌坊</b>建于2001年,是和顺标志性建筑。中国人都喜欢和、顺两个字,和与顺不论如何组合,都让人向往,让人琢磨不止。这里巧妙地用了回文的修辞手法将和顺两字构成和顺顺和的组合,寄托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对人们的美好祝愿。牌坊背面“仁里”二字是我国近代历史上著名才子,曾担任腾越道尹的赵藩所书,意为和顺是讲究传统文化的仁义道德之乡。 <b>牌坊</b>是旧时代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和顺历史上有12座牌坊,建于清末民初,后毁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2002年之后,陆续得到恢复。和顺牌坊分为百岁坊、文化坊、节孝坊三类。双虹桥老桥头的“文治光昌”坊为文化坊,双虹桥新桥头的“冰清玉洁”牌坊为节孝坊。 <b>雨洲亭</b>,是和顺人为纪念益群中学首任校长、曾任云南大学副校长的寸树声先生而建。寸树声,字雨洲,曾任民盟主委,是云南著名的教育家。亭上的石碑是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楚图南题写的。荷池边的石板路,叫<b>秋农路</b>,以益群中学第二任校长李祖华(字秋农)而命名,表现了和顺人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b>双虹桥</b>老桥始建于明代嘉靖初年,为桥头老爷寸玉率乡民修建,清光绪十年(1884)重修。双虹桥新桥建于1921年。两桥形如双虹卧波,故名双虹桥。 2020年1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到和顺古镇考察调研。他来到和顺图书馆,察看古丝路上崇文尚教的优良传统。他沿着古镇小巷步行,走进“大马帮博物馆”,详细了解西南丝路古道历史和近代以来腾冲对外交流史。 <b>和顺图书馆</b>成立于1928年,是本乡旅缅华侨为振兴家乡文化教育而捐资创办的乡村图书馆。1980年纳入公共图书馆建制。现有藏书11万余册,分藏古籍、民国、中华再造善本、现代等书库,典藏文献图书较为丰富。内有胡适、熊庆来、李石曾等诸多文化大家的题字。和顺图书馆被誉为中国乡村最大的图书馆,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b>马帮文化</b><br>和顺人世世代代从大山里出国闯荡,以大马帮为连接中、印、缅的主要交通工具,产生了翡翠大王、棉纱大王、谷米大王等一批雄商巨贾,被誉为“马帮驮来的翡翠之乡”。<br>在古镇人口处有个<b>马帮博物馆</b>,里面复原的马帮生活场景,还陈列有各种马帮时代的文物,以及各种马具。<br> <b>南方丝绸之路</b>有据可查的历史,比北方丝绸之路还长两百多年,早在战国时候这条路就已经开通了。张褰出使西域时,就发现有从南方丝绸之路出去的夏布与筇杖等大量中国的商品。南方丝绸之路以四川成都为起点,一段经宜宾、昭通、曲靖、昆明、楚雄、南华、云南驿到达大理,称为<b>五尺道</b>。一段是从成都经邛崃、雅安、灵关、西昌、姚安至大理,这段称<b>灵关道</b>。两段路在大理汇合后向西行,经过保山、腾冲后通往缅甸,从保山至缅甸这一段称为<b>永昌道</b>。腾冲是这条路上的重镇,和顺是这条路上的一颗明珠。这条路是财富之路,也是文化之路、外交之路、宗教之路。<br><br>北方丝绸之路的运输工具主要是骆驼,而南方丝绸之路的运输工具主要就是马。大马帮的首领叫<b>马锅头</b>。两千多年来,马锅头带领马帮,驮来了世界的物质与文化,驮去了中国的物质与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 马帮的兴盛带来了滇商的兴盛,博物馆内3000多件文物和近百幅老照片,展示出西南丝绸古道的历史、大马帮的生活点滴、滇商辉煌的历史、和顺人"<b>走夷方</b>"的生活方式,还反映了和顺华侨的创业史。<div><br></div><div>和顺人称南亚、东南亚为"<b>夷方</b>",成年男人一定要"走夷方"闯荡一番成就事业。历史上的和顺人从大山里赶着大马帮,沿着西南丝绸古道走南闯北,到国外去谋生创业。出走的路开始并不遥远,越过高山大河,就到了除了蛮烟瘴雨还有翠玉珠宝的暹罗、缅甸,然而和顺男人并没有停下脚步,路又继续伸向泰国、印度、澳洲、加拿大及英美,和顺人越走越远,越走越远。</div><div><br></div><div>很长时间以来,和顺是不留男人的地方,代代男人无论贫富,总是跟着茶马古道上的马帮铃声出走夷方。谋一处生路,谋几文娶妻生子的银两,谋一个光宗耀祖的未来。在某个夜里带着爹娘的叮咛,背着娇妻连夜编织的草鞋,怀揣一个梦想和一个家的寄托,拜完财神庙,翻过隔娘坡,沿着村头的荒门古道出走。</div> <b>抗战文化</b><br>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春夏之交,日本侵略军攻陷缅甸后,立刻把战争魔爪伸进滇西,妄图沿滇缅公路长驱直人,进而陷我全滇,威逼重庆。自此,“黑云压城城欲摧”,地处西南极边的保山转眼之间由抗战后方变为最前沿。<br><b>滇缅抗战博物馆</b>紧挨着和顺图书馆和文昌宫,是当年远征军20集团军司令部的旧址。旧址原来是土主庙,抗战时候是远征军指挥部,以后为和顺镇政府。博物馆馆藏文物近7000件,包括中国远征军、中国驻印军、美英盟军、民众抗战和日寇的遗物。<br> <b>艾思奇故居</b>位于和顺镇水碓村56号,占地面积2290平方米,建筑面积2201平方米,陈列面积300平方米,布局坐东向西,二层木楼,四合院,一层设陈列厅共300平方米。<br>1984年10月,艾思奇故居正式对外开馆,截至2019年末,艾思奇故居藏品数量达681件(套)。 <b>艾思奇</b>,原名<b>李生萱</b>,1910年2月诞生在水碓村。其父李曰垓是辛亥革命的元老,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艾思奇两岁就随父在外,先后在香港、昆明、南京、日本读书,10岁曾回故乡居住了半年左右。青少年时代就参加了党领导的外围组织,曾两次东渡日本留学。1935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0月到达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和陕北公学任教,后任延安马列学院哲学教研室主任、《解放日报》副总编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副校长。<div>艾思奇是著名哲学理论思想家,为马克思理论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尤其是将理性哲学通俗化向大众普及,使得国外的新兴哲学思想得到国人的接受与普及并中国化,因而在中国近代哲学界被誉为“人民哲学家”,其哲学讲话汇集成《大众哲学》出版,称为编写哲学教科书的第一人。</div> 艾思奇于1966年3月22日因急性心力衰竭病逝于北京,终年56岁。 品尝了现场制作的鲜花饼。 <a href="https://tv.360kan.com/player?id=a10db0ad1a435a4922fcf8cb937c65c7&q=%E5%92%8C%E9%A1%BA%E5%8F%A4%E9%95%87&src=player-like&srcg=mohe-short_video-new&sid=ecb4b99d4954d0d9323de4540b6068c7"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走进腾冲的和顺古镇,去看看翡翠大王的风采去尝尝玫瑰花饼的美味</a> <a href="https://tv.360kan.com/player?id=f14cf35ddd3a1aa29a0d48ba1775891f&q=%E5%92%8C%E9%A1%BA%E5%8F%A4%E9%95%87&src=player-like&srcg=mohe-short_video-new&sid=05dbbe3561b1ae4726a7c49070daf3d2"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云南和顺古镇,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看看与其它古镇有什么区别</a> 中午,品尝了特色美食:腊鹅。<div><br></div><div> 下午去了<b>腾冲——瑗珲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主题公园</b>。</div> 2020年7月,我们游览过了黑龙江黑河的“<b>瑷珲——腾冲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主题公园</b>”,从此得知并了解了云南的腾冲。腾冲是我们本次自驾游的重要目的地,来腾冲,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游览“<b>腾冲——瑗珲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主题公园</b>”。 1935年,在中国的自然地图上,出现了一条人口地理的分界线:<b>瑗珲——腾冲线</b>。这条线是当时著名的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在创制中国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密度图的同时考定的,是一条在地图上看得见,实际上是中国历史与地理发展等诸多方面的分水岭。<br><br>首先,它是一条人口地理的分界线。由东北至西南,从黑龙江瑗珲(今黑河)到云南腾冲作一直线,就是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以此线为界,约有94%的人口居住在约占全国土地面积42.9%的东南部地区,约6%的人口居住在约占全国土地面积57.1%的西北部地区。<br><br>其次,它是一条自然地理的分界线。它基本上和我国<b>400毫米等降水量线</b>重合,两边地理、气候迥异,所以它不仅是我国人口民族地理分界线,也是我国的自然地理分界线。<br><br>再次,它是历史地理分界线。从历史上看,这条线是中原王朝直接影响力和中央控制疆域的边界线,是汉民族和其他民族之间战争与和平的生命线,还是中国历史地理分界线。从这条线的周边,可以清晰寻找中国的疆域、今天我们称之为中华文明的影响是如何从中原地带,一点点拓展到西部与北部的踪迹。 1984年,我国将这条线修订延长至<b>瑞丽</b>。这条线在人口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中如此重要,人们就以它的考订者的名字命名为“<b>胡焕庸线</b>”。<br> "胡焕庸线"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目前<b>城镇化水平的分割线</b>。这条线的东南各省区市,绝大多数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这条线的西北各省区,绝大多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b>胡焕庸</b>,1901年11月20日出生于江苏宜兴,1998年4月30日在上海病逝。胡焕庸先生一生孜孜耕耘于地理学、人口学等多个领域,是我国人口地理学的开创者,也是我国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早在30年代,胡焕庸就在《地理学报》上发表了我国人口地理和农业地理方面第一批论文。其中,最重要的论文—— 《中国人口之分布》,这是第一次用等值线的方法,绘制《中国人口密度图》。《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着重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特别是我国东南部和西北部在人口密度方面的鲜明对比。我国东南部地狭人稠,而西北部地广人稀。文章通过分析对比,找出一条可以显示两侧人口稀密悬殊的明确界线,那就是自黑龙江之瑷珲(即爱辉,今黑河)向西南直到云南之腾冲的直线。根据作者当时的分析,在此线之东南,全国36%的土地,养活全国96%的人口。反之,在此线之西北,在全国64%的土地上,只有全国4%的人口。这就是说,同全国平均密度相比,东南部高出2.67倍,而西北部仅及其1/16。在二者之间,平均人口密度成42.6与1之比。很明显,爱辉—腾冲一线,在中国人口地理上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一直为国内外人口学者所承认和引用,并且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田心源教授称为“胡焕庸线”。<br> 2015年以来,腾冲市和瑷珲政协共同发起,特邀华东师大、中国人口学会和中国地理学会参与,做了大量调查研究,最后达成共识,两地各建一个“中国人口地理学会主题公园”,推进两地及沿线区域全方位、多层次的广泛交流与合作,推进中西部协调发展。 <a href="https://www.meipian.cn/editor?mask_id=3hg30fpo&getArticleListsParams=%7B%22page%22%3A%207,%20%22hasSureKeyword%22%3A%20%22%22,%20%22curListType%22%3A%20%22list%22%7D&from=mine&back=jp"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2020自驾龙江 】 11、黑河(瑷珲)</a><br> 2023年11月26日(出行第九十二天),晴 早餐后,到东湖公园走走。 <b>腾冲市东湖公园</b>为综合性公园,是集游赏、休闲和健身为一体的公共空间环境。主要采用“公园+生态+游憩+出行”的模式实施建设,也是腾冲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程。于2017年开工,现已基本建成。目前,有人工沙滩、“云南辛亥革命第一枪”主题雕塑、凤仪楼、民俗文化展馆、亭台水榭、景观桥、亲水平台、公厕、绿化、亮化等建筑和设施。<br> 东湖公园是一座城市湿地公园,植被良好,湖水清澈,鱼虾众多,每年冬天,都会有大批候鸟来此栖息。东湖是水鸟的天堂,湖心岛生长有树木,是鸟类的栖息地。据统计,有水鸟近百种,候鸟近30种,以鹬鸻类及游禽为主,腾冲罕见的有凤头䴙䴘、黑颈䴙䴘、鸳鸯、赤嘴潜鸭、凤头潜鸭、斑胸滨鹬、金斑鸻、流苏鹬、普通燕鸥等。 随后,参观腾冲博物馆。 <b>腾冲博物馆</b>位于腾冲三桥文化广场后面,紧邻腾冲腾冲图书馆和腾冲群艺馆。总陈展面积2207平方米,由序厅、历史厅、非物质文化遗址厅、书画厅和临时展厅等5个展厅组成。<br><br>其中历史厅分为几个单元,第一单元是腾冲城记,第二单元是古道幽幽。第三单元是古道铃声,第五单元是近代风云,第六单元是腾冲新生。分别记录了不同时期腾冲的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著名商号,教育情况,人文风貌等等,完整的介绍了腾冲城的发展、展示了近代马帮古道和翡翠贸易及腾冲的人们走夷方的场景。<div><br></div><div>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讲述的是腾冲碗窑的制陶技术、腾冲的界头的手工造纸技艺、及腾冲传统的翡翠加工、还有腾冲纸马等。</div> 博物馆共展出文物700余件(套),图片310多张。分为印玺、青铜器、陶瓷器、书画、藤编、纺织品、皮质、古钱币、石器等几大类。其中:一级文物3件、二级文物5件、三级文物159件,是云南省内馆藏文物较多的县级博物馆之一。其中春秋时期的青铜案、青铜鼓、大理国时期的火葬罐、明代候琎钟、清乾隆年间的大神威炮、民国元老于右任的草书作品、黄庭坚的《修竹篇》石刻等尤为珍贵。 从博物馆出来,本来要去滇西抗战纪念馆的,结果途中路过李根源旧居,顺道参观了。 <b>李根源故居</b>位于腾冲县城西部大盈江畔叠水河村中的“<b>叠园</b>”,系国民党元老、著名爱国人士李根源先生在腾冲的故居,1946年兴建,1947年落成,为土木结构庭院式建筑。 修缮扩建后的“叠园”,新建大门、陈列室、碑廊等建筑,内涵丰富,环境清幽,于1998年6月6日对公众开放。陈列室陈展李根源先生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照片、著作及部分手稿、信札、遗物;碑廊嵌有李根源先生及师友并一些古今海内外名人的墨迹刻石数十方,楷行篆隶无所不备,宛若游龙惊鸿,壁间旋舞,蔚为壮观。 <b>李根源</b>(1879—1965年),字印泉、养溪、雪生,别署高黎贡山人,云南腾冲人,1904年留学日本,1905年参加同盟会,1909年回国,出任云南陆军讲武堂监督,旋升总办。1965年7月6日病逝于北京。 <a href="https://tv.360kan.com/player?id=d232491600d589dfbdd8abb69ee4830c&q=%E6%9D%8E%E6%A0%B9%E6%BA%90%E6%95%85%E5%B1%85&src=mohe-svideo_top&srcg=mohe-svideo_top"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腾冲叠园,著名爱国人士李根源先生故居,环境优美,文物颇多</a> 从李根源故居纪念馆出来,来到滇西抗战纪念馆,被告知今天已达到访客限额,须在手机上预约。 先用午餐,再说。 找到一家清真饭店,品尝当地特色美食——<b>铜瓢牛肉</b>。铜瓢牛肉凝聚了云南藏、白、回、汉各民族的聪明与智慧,源于茶马古道滇藏古老的马帮驮夫,沿着茶马古道穿梭与滇藏两地,手工艺人用高超的手工艺打制的烹制良器铜制火瓢,带到藏区,朴实好客的藏区同胞把刚杀好的牦牛肉送给马帮,马帮伙夫用特有的天然香料烹制。但现在不是牦牛肉而是黄牛肉了。 锅里是一斤带皮熟牛肉和南瓜块及土豆片,又点了一份青菜盘。吃肉喝汤,两个“老饭粒子”把这些一扫而光! 饭后,游览了叠水河瀑布。 <div><br></div><div><b>大盈江</b>从北向南贯穿腾冲坝子,在流经云南腾冲城西1公里的地面时,遇到1个巨大的断层崖。 崖旁三峰突起,比肩兀立,水从左峡夺路而出,从46米高的崖头跌下深潭,然后继续奔涌向前,响声雷动,水花四溅,形成了“不用弓弹花自散”的景观。这里,河水仿佛被叠为二折,故俗称<b>叠水河瀑布</b>。</div> 我们又来到<b>滇西抗战纪念馆</b>,人越来越多,工作人员告诉我,现在在网上预约,只能约到下周二之后的了。看着满地的旅游大巴车,真的是很无奈了。<div><br></div><div>隔墙拍两张照片吧,就算打卡了。</div> <b>滇西抗战纪念馆</b>位于云南省腾冲市,始建于1944年,位于腾冲县城西南来凤山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腾冲人民为纪念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抗日阵亡将士及死难民众而修建的烈士陵园。主要由大门、甬道、忠烈祠、烈士墓、陈列馆、纪念塔等组成。<div><br></div><div>该纪念馆以抗战实物为主,兼顾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展示了滇西抗战的历史。</div> <a href="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530531639?spm_id_from=333.788.player.switch"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自驾云南最有骨气的城市腾冲,3个日本兵永远的跪在中国烈士墓前</a> 2023年11月27日(出行第九十三天),晴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今天是一个重要的日子。 今天,我们这次出行整整三个月了。 上午游览热海风景区。<div><br></div><div>一个标称5A的景区,实际上距5A还有很大的差距。 </div><div><br></div><div>腾冲是中国三大地热区之一,境内有沸泉,气泉,喷泉,温泉群八十八处,每一泉群又有若干热水热气出露。其中,热海的景观,水温,涌出量居全区之冠,有“<b>一泓热海</b>”之美誉。</div> 热海中最典型的是“<b>大滚锅</b>”。它的直径3米多,水深1.5米,水温达96.6℃,昼夜翻滚沸腾,四季热气蒸腾。 一条小河由东向西从热海峡谷中淌过。河水与河床上的热相互融合,因此整条河流水温偏高,一年四季皆可洗浴,因常有人在河中洗澡,故名<b>澡塘河</b>。<div><br></div><div>在澡塘河,有一个地质断裂带和一条大河交叉形成一个飞泻轰鸣的瀑布,下面有十几处热泉、汽泉昼夜喷薄而出,水汽交融,蒸腾弥漫,如烟如雾。</div> 热海循澡塘河穿烟拨雾选逦而行,千姿百态的热泉景观纷至咨来,美不胜收:“鼓鸣泉”,回响着远古的热情;“珍珠泉”,绵绵不绝地把晶莹的珍珠吐满池盘;“眼镜泉”,沉静地注视着人世的沧桑;“狮子头”,高昂着不屈的斗志;“哈膜嘴”,竭力倾吐着胸中的热忱;“战火纷飞”,演绎着人类的杀伐;“花开遍地”,附丽着美好的习憧憬……还有“美女池”,热海孕育的一块翠光温润的碧玉。 <a href="https://tv.360kan.com/player?id=f82639e866a39ff9c67087a493f906a0&q=%E7%83%AD%E6%B5%B7&src=player-like&srcg=tab_www&sid=49c9cbe7bd776d1bc3af22490795b536"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腾冲热海大滚锅,96度的天然硫磺温泉,可以泡脚还能煮鸡蛋</a> 离开热海,去<b>司莫拉佤族村</b>。 司莫拉,在佤语中的意思为“幸福的地方”,是一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佤族聚居村落,一个民族文化保存完整的原生态古寨。村落依山而建,内有湿地、森林、竹海、梯田、涌泉,远古佤山的原始气息扑面而来。 2020年1月19日下午,习近平来到司莫拉佤族村,除了考察当地脱贫情况外,还体验了打米粑、敲木鼓等佤族民俗。 <a href="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643965415/"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探寻司莫拉佤族村</a> <a href="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573772748/"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司莫拉佤族村寨</a> 中午,在农特产品一条街品尝了佤味撒撇、风吹粑粑、松花糕等地方名小吃,味道还不错! 离开佤寨,又去了<b>绮罗古镇</b>,一个尚未开发的小镇,因村前河流如带、状似绫罗而得名。 比起和顺古镇,绮罗古镇更加简单朴素,像是一处与世隔绝的秘密基地,尚未开发,属于比较原始、淳朴、安静的古镇。这是一个风光秀丽、景色如画的地方。 狭窄的石板路上,两旁是普通的农舍和没落的宅院。小桥、流水、古树和那些青砖、绿瓦、重檐式的建筑,构成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 我们着重参观了<b>李先和故居</b>(李家大院)。 <b>李家大院</b>位于腾冲绮罗古镇的老虎巷内,是腾冲第一位翡翠大王、清光绪时期腾冲首富李先和的住宅,经历130多年的风雨洗礼依然风韵犹存。当年徐霞客到腾冲时曾住其宅上七晚。玉璧屏风,院落深深,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这里就像是一条时光斑驳的影像回廊,见证了一个家族的兴衰繁荣,依然屹立不倒。 <div>李家大院为两进院落,主体采用腾冲当地最好的紫楸,由数十位剑川师傅历经整整三年建成。建筑风格为大理白族和中原文化的有机结合,整座建筑工艺精湛,一砖,一瓦,一窗无不彰显出主人的远见卓识和工匠的技艺精湛。是腾冲唯一保留“福、禄,寿”木雕空心照壁和恢弘大气的“暖阁家堂”。</div> 明代大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游腾冲时,便写下来赞美绮罗的诗句“竹树扶流,田壑纡错,亦一幽镜云”。 <a href="https://haokan.baidu.com/v?pd=wisenatural&vid=18252826652120425403"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清代翡翠大王李先和故居,李家大院!可以看到建筑与文化密不可分</a> 绮罗小镇内文化遗迹甚多,有“一宫、二寺、五宗祠”之说,即文昌宫,水映寺、靖澜寺,青齐李氏宗祠、“玉虎”李氏宗祠(已毁)、尹氏宗祠、段氏宗祠等,多属明清建筑。 除此之外还有明崇祯十二年徐霞客在玉虎巷留宿的李虎变故居;清光绪年间的守土抗英名将李珍国的故居和坟墓,由国民党元老于佑任先生书写的“三李功烈碑”文等。 这些文物古迹,都集中在不足一平方公里的下绮罗村居民区,其密度之高,实属罕见。 <a href="https://kzx.360kan.com/xxl-kzx-bj/81489dade86a1627eb98e33dda75c6a8-720-1639405343.mp4?sign=323cb1d8f77077df7edcb6d29e8d8c33&time=1735106243"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绮罗古镇</a> 今天是个重要的日子,晚餐找了一家地道的东北菜馆。三个月没吃家乡菜了,太好吃了! 吃饭时,与店老板的老爹聊了起来。他今年70岁了,他们是从黑龙江的双鸭山过来的,到这里四年了……。老哥在这边很寂寞,听不懂当地人说话,交流沟通不畅,缺少与人说话唠嗑交流。今天遇到家乡人了,话匣子打开了……!一会儿要给我啤酒,一会儿要给我拿馒头……。只顾着跟他说话了,我们准备的生日蛋糕都没时间吃,拿回酒店再吃吧。我们离开时,老哥送我们到街上,握着手,还在唠个不停,眼圈红了! 我们走了100多米,经过城隍庙巷口时,我问路边一小超市前站着的一位大姐,城隍庙还在吗?她不知道。我又问超市里的老板,一张嘴说话,又是老乡,一位哈尔滨五常的73岁的老哥,又是一顿唠……! 远在他乡(随儿女迁来的)的老人们,缺少交流,心里很寂寞啊!想想疫情三年,我接触到的随迁老人们,都是相同的感受!虽然孩子们在想办法为老人们建微信群,想办法增加老人们的交流活动,但效果不是很理想,是个挺重要的社会问题啊! 回到酒店,吃蛋糕吧,庆祝了! <br><br>待续。<br><br><br><br>更多的内容<br><br>请关注我的美篇号:6107973<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