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按:转发焦作日报记者李晓军的专访,落实习总书记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指导思想“…在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为《焦作市太极拳保护和发展条例》的实施做贡献。</b></p> <p class="ql-block">本报记者 李晓军 </p><p class="ql-block"> 太极传天下,根在陈家沟。 </p><p class="ql-block"> 如何让这一人类非遗根更深、叶更茂、果更丰? 近年来,我市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嫡宗传人陈沛林,从公安战线领导岗位退休后,参与创立焦作市陈家沟太极拳传承发展研究会,充分发挥其痕迹检验高级工程师、刑侦专家的职业特长,开展一系列培根铸魂的工作—— </p><p class="ql-block"> 牵头发掘、抢救保护见证陈家沟太极拳传承的古石碑;收集太极拳老拳谱、手抄本、古书典籍、代表性传承人的影音资料;修订、完善陈家沟陈氏族谱,首次手绘成挂图……经过8年努力,在发掘并收集大量文化遗存、历史档案的基础上,建成我市首个民间“太极拳档案馆”。同时,他将档案资料转化为电子版,打造《陈家沟太极拳电子资料库》。 </p><p class="ql-block"> “我们正谋划合作,通过共享信息,让陈沛林的档案资料在太极拳学科建设、非遗传承、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12月18日,河南理工大学太极拳学院一位负责人说。</p> <p class="ql-block"><b>实地探访:</b></p><p class="ql-block"><b>我市首个民间“太极拳档案馆”</b></p> <p class="ql-block"> 12月18日,位于神州路888号的中德科技园内,陈沛林的“太极拳档案馆”,迎来新一波参观者。 </p><p class="ql-block"> 这个面积约200平方米的档案馆,分为研究室、影视厅(拳场)、谱系室、电子库。 </p><p class="ql-block"> 徜徉其中,墙上挂着的各类图表、思维导图,将太极拳相关知识形象化展示、数字化呈现,让参观者一目了然。 </p><p class="ql-block"> 参观者无不感叹这位有着刑侦专家身份的太极拳传承人身上,抽丝剥茧的细致态度,条分缕析的科学精神,深入浅出的传承理念。 </p><p class="ql-block"> “这个陈家沟陈氏族谱目前只有两地悬挂。一个挂在陈家沟景区祠堂,一个挂在这里。”陈沛林指着谱系室内一个几乎占据整面墙壁的《中国温县陈家沟陈氏族谱(十五世前挂谱)》说。按照总体与局部的关系,这里还挂有多个分谱,以清晰的脉络,展现太极传承之源远流长。 </p><p class="ql-block"> 陈沛林翻阅古籍、展示拓片、放映影像,各种太极拳档案让人目不暇接——</p> <p class="ql-block"> 收集60多种太极拳谱、10多种手抄本。新拳谱、老拳谱、各个支系拳谱……这些拳谱中,有代表性四大拳谱,以太极名家陈鑫在光绪34年(1908年)出版的最为著名。目前,对残缺不全的动作、理论、器械手抄本进行比对、梳理、拼接,已基本完成《陈家沟古传拳械谱》的编写。“手抄本是濒临失传的资料,亟待进行抢救性保护。”陈沛林说。 </p><p class="ql-block"> 收集50多位有代表性拳师的著作。从1908年至2000年,近百年内太极名家的书籍。 </p><p class="ql-block"> 收集100多本县志类档案。目前已查到至少20多条与陈家沟太极拳有关的县志记载。此外,县志上还有不少涉及陈家沟风土人情的记录,佐证太极传承历史。 </p><p class="ql-block"> 收集30多位有代表性拳师影像资料。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从港台地区到内地,许多影像资料可以称之为“化石版”,十分稀少。 </p><p class="ql-block"> 此外,收集13通古石碑拓片;制作拳谱轨迹图、太极拳和易学的关系、河图洛书等30余种与太极拳相关的文创产品挂图……据统计,目前该档案馆已建立12个太极拳资料库、涵盖28个大类。 </p> <p class="ql-block"><b>档案背后:</b></p><p class="ql-block"><b>保护太极拳文化遗存 </b></p> <p class="ql-block"> “数百年来,陈氏历代先贤留下众多太极文化遗存,然世事沧桑,战乱频频,更朝迭代,至今散佚殆尽,令人痛心疾首!”谈起收集太极档案的初衷时,陈沛林说。 </p><p class="ql-block"> 1956年出生的陈沛林,作为陈家沟陈氏第二十世、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嫡宗传人,深得太极真传,文武兼修。在38年的刑警生涯中,深得太极功夫之助力。平时,他十分注重收集太极档案,奈何工作繁忙。 </p><p class="ql-block"> 2016年,退休后的陈沛林,拿出干公安的职业精神,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太极拳档案收集、传承与研究工作。8年过去了,他档案馆里每一件档案的背后,都有一个保护故事。 </p> <p class="ql-block"> 且看古碑拓片—— </p><p class="ql-block"> 2018年,陈沛林联合家族其他亲属,成立发掘老石碑小组,集资20多万元,奋战2个多月,在荒草丛、泥水沟里挖出9通古石碑。对其中7通见证陈家沟悠久历史文化的古石碑举行立碑仪式,这为太极拳申遗提供佐证、立了大功;今年以来,三次赶赴河朔书院旧址所在地——武陟县木城街道(原名木栾店)一带,考察“河朔书院移建魁星阁记”古石碑,追寻陈鑫先辈生活和教学轨迹。目前,古石碑考察工作仍在进行。 </p><p class="ql-block"> 且看拳谱典籍—— </p><p class="ql-block"> 走进马村区待王镇义门村看望陈德宝老人,就太极拳大师陈立宪民国时期亲手所抄的陈氏太极拳陈鑫图说、枪谱、刀谱等事宜进行考证,录像保存;多方打听、收集民间几近失传的老拳谱,拷贝港台地区的珍贵档案。 </p><p class="ql-block"> 且看陈氏族谱—— </p><p class="ql-block"> 历时8个月,制成的陈氏族谱(十五世前挂谱),密密麻麻记录3000余人,可谓工程浩大。专业老师一个一个拼字,以保留记载的原貌;一户一户走访族人,征求意见、检查核对、补充完善、签字确认;首次手绘成图、制作电子挂谱。“这些挂谱在上海喷绘、在四川装裱,用考究的白绢布制作。”陈沛林说。 </p><p class="ql-block"> 如今,许多封藏高阁、弃于荒野上百年的陈家沟历史文化档案,在陈沛林的档案馆内重焕光彩。多年停留在口头上的概念,陈沛林为其找到了档案支撑。 </p> <p class="ql-block"><b>“激活”档案:</b></p><p class="ql-block"><b>打造陈家沟太极拳电子资料库</b></p> <p class="ql-block"> 时光流逝,纸质档案面临保存难题。大数据时代,纸质档案不利于检索。 </p><p class="ql-block"> 为此,陈沛林启动了一个新工程——打造陈家沟太极拳电子资料库。 </p><p class="ql-block"> 他买来电脑、扫描仪、移动硬盘等设备以及各种耗材,组织多名研究人员,对档案一件一件盘点、一页一页扫描、一条一条核对。经过努力,如今,该电子资料库已基本建成,并进行安全备份。 </p><p class="ql-block"> 我市政府部门、高校以及相关研究团体对陈沛林收集的太极拳档案十分重视,经常来此查阅资料,为太极拳研究提供帮助。其中,河南理工大学太极拳学院计划与之合作,通过数字化升级,设立检索引擎,更好地利用这些档案资料,为传承太极文化发挥更大作用。 </p> <p class="ql-block"> 同时,陈沛林充分利用太极拳档案,编写图书和教材用于推广太极拳。 </p><p class="ql-block"> 陈沛林、陈沛菊兄妹,根据家传手抄本资料撰著《陈氏太极拳图文解》已完成。该书40多万字,附以轨迹图、定位图、对比表等表达方式解读陈鑫光绪34年手抄本。为便于现代读者理解,他还编写了从古文到白话文转化的版本,为传承太极文化可谓殚心竭虑。 </p><p class="ql-block"> 业内人士读后,高度评价: </p><p class="ql-block"> “可以作为研习陈鑫先辈有关著作的重要理论性工具书。在自学过程中,原著中间夹杂有本地方言,虽能生动表达太极拳的理论和技术,但对不懂方言的人来说却难以理解,陈沛林对这些都给了细致的注释和讲解。借助这本书,有了豁然开朗之感!” </p><p class="ql-block"> “此书是对陈家沟太极拳多部历史拳谱古籍资料的保护、梳理与释读。是首次在发掘、整理、研究基础上的成果汇集……” </p><p class="ql-block"> 知重负重,唯实唯勤。陈沛林说,他和研究会成员将严格落实《焦作市太极拳保护和发展条例》,继续搜集整理相关重要史料、实物,充实电子库建设,为传承发展太极文化持续发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