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故居

行行摄摄

袁世凯故居位于河南省项城市王明口乡袁寨村。故居占地270亩,有明清特色和传统风格的各式建筑248间,周围是1800米长、10多米高的寨墙,6座炮楼及三道护城河。<br><br>旧居整体按中、东、西三轴线布局,分东、西三级纵深院落,且院落幽曲相连,形成一片完整且别具风格的建筑群。建筑群由传统砖瓦、木材、白灰等建筑材料构成,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特色。房屋顶脊之处,皆有狮、虎、豹、马、猴等砖雕,四角挑檐高耸,饰有龙纹兽尖、直指苍穹,气势恢宏。<br>袁家原本地少人多,全靠高祖母苦心勉强维持,但袁家特别重视教育,随着袁世凯叔祖袁甲三考中进士后,步入仕途,屡建战功。官至漕运总督,提督八省军门,穿黄马褂,成为晚清重臣,袁氏家族也立刻成为一方望族。咸丰七年,花巨资买下这块风水宝地,并建造了袁府,袁世凯也出生于此。<br>袁世凯出身一个大家族,他的生父袁保中为项城县的地主豪绅,捐了个同知官位。袁世凯系家中第四子,生母是袁保中之妾刘氏。袁世凯在1859年9月16日出生的当天,家里收到袁甲三的书信,说是与捻军作战得胜。袁保中大喜过望,即为婴儿取名为“凯”,并按照家族排行,命名“世凯”。<br>袁世凯出身河南项城的一个大家族,他的叔祖袁甲三官至漕运总督,曾参与镇压太平军和捻军,是这个家族的顶梁柱。他的生父袁保中为项城县的地主豪绅,捐了个同知官位。袁世凯系家中第四子,生母是袁保中之妾刘氏。袁世凯在1859年9月16日出生的当天,家里收到袁甲三的书信,说是与捻军作战得胜。袁保中大喜过望,即为婴儿取名为“凯”,并按照家族排行,命名“世凯”。<br>袁世凯自小喜爱兵法,立志学“万人敌”,常自谓“三军不可夺帅,我手上如果能够掌握十万精兵,便可横行天下。”不惜重金购买各种版本的兵书战策,被人讥笑为“袁书呆”。13岁时,袁世凯曾制联“大野龙方蛰,中原鹿正肥”。 袁世凯曾两次参加乡试,均名落孙山,又不愿留在乡间做土财主,因此考虑在外闯荡。曾作诗《感事》一首自勉:“眼前龙虎斗不了,杀气直上干云霄。我欲向天张巨口,一口吞尽胡天骄。”由此可以看出,他在少年时代便有远大志向。后曾一度对科举厌倦,但又不甘心,继续读书,准备功名。1882年,清朝属国朝鲜突发事变,改变了袁世凯的人生轨迹。光绪八年(1882年),袁世凯随军东渡,参与平定朝鲜内乱,崭露头角,深得李鸿章等清廷大员的器重。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廷钦命其出任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并一连三任。在俄、日等列强对朝鲜的觊觎中周旋应对,竭力维护清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面临空前民族危机,举国上下一致要求练兵变法,维新图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袁世凯奉召上“万言书”,痛陈时局,深得光绪帝嘉许,钦命其督练新建陆军,开启了中国陆军近代化的先河。<br>袁世凯出任内阁总理后,为和平解决国内局势,正式提出南北议和。1912年初,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清帝接受优待条件,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孙中山辞职,袁世凯继任为临时大总统。次年当选中华民国首任正式大总统。<br>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自称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定于1916年1月1日举行登基大典,为洪宪元年。12月25日,表面支持帝制的蔡锷和唐继尧在云南宣布起义,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袁世凯,贵、广西相继响应,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宣布撤销帝制,起用段祺瑞为国务卿兼陆军总长,企图压制南方起义力量,但并末奏效。5月下旬,袁世凯忧愤成疾。6月6日,袁世凯因尿毒症不治而亡,时年57岁。8月24日,正式归葬于河南安阳。<br>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以及袁世凯本人社会地位的转变,袁世凯的政治取向及思想取向也都发生明显的改变。他由醉心科举正途步入社会,以洋务新秀而成为新政中坚,在中国学习西方谋求近代化的道路上,引领了清末新政的一个历史时期。倡导并力行筹备立宪,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实行了近代化的改革和建设。辛亥革命时期与革命党人、立宪党人共同结束了清王朝。民国建立,主持制定了共和国的法律和条例,促进了国民经济的长足发展。而在政治上则逐渐背离共和制度,谋求建立新的权威,最后帝制自为,遭举国声讨和反对而失败。<br>袁世凯有1妻9妾(其中有3个是朝鲜人),共生了17个儿子、15个女儿。17个儿子又为袁世凯生了22个孙子、25个孙女,儿孙达79人。<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