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江上的明珠”——下司古镇

行者无疆

<p class="ql-block">  11月3日下午,行者与家人随团抵达古色古香的下司古镇游览。近一、二十年来,国内的“古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但大多雷同,看多了不免令人兴味索然,产生视觉疲劳。但来到下司古镇游览,其悠久的历史积淀和丰厚的文化遗存,却令人刮目相看。</p> <p class="ql-block"><b>芦笙广场‌</b>。这是一个体验苗族芦笙文化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下司古镇‌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西偏南部下司镇,毗邻清水江,离凯里市中心17公里,距贵阳市160公里,是一个充满历史韵味与民族风情的古镇,地处清水江上游马尾河段。房屋为青瓦木楼,沿河而建,隔江相望,融合了少数民族、西洋、徽派和闽南派等风格,主要景点有下司牌坊、阳明书院、古戏台和禹王宫等。‌</p> <p class="ql-block"><b>古戏台</b>。下司古戏台,是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是为戏剧演出而建的舞台。该戏台为木结构,建在山门之上,高约2米。从开口为三面观。戏台四根角柱上设雀替大斗,大斗上施四根横陈的大额枋,以形成一个巨大的方框,方框下面是空间较大的表演区。</p> <p class="ql-block">戏台上的龙雕</p> <p class="ql-block">戏台前额雕刻有《郭子仪拜寿》图,郭子仪夫妇端坐正中,七子八婿身着官袍,跪拜堂前为双老庆寿。此图寓意为国立功,受民爱戴和德行德能、子孝父荣的祥和大家景象。</p> <p class="ql-block">精雕木刻</p> <p class="ql-block">  下司古镇历史悠久。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曾是明代屯田戍边政策的重要屯堡之一,也是明清两代水运航道的重要码头,商业特别兴旺。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被正式辟为水运商埠,民国初年发展为闹市,为黔东南重要物资集散地,曾被誉为“小上海”和“清水江上的明珠”。古镇内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如侗族鼓楼、苗族吊脚楼等,这些建筑不仅是文化的象征,也反映了多元文化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b>恩荣牌坊</b>。恩荣牌坊是清代八柱三开间立体式建筑,正反两面的抬梁穿枋上,都有精美的雕刻,有人文故事,有寓意长寿幸福美满的动植物,是进入下司古镇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恩荣牌坊上的雕刻画</p> <p class="ql-block">牌坊一角</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石刻</p> <p class="ql-block">  “下司古镇”名称由来。明朝洪武年间,在麻江宣威设立平定长官司,下司位于长官司的下游,因而得名“下司”。</p> <p class="ql-block"><b>阳明书院</b>。阳明书院建于明代后期。明万历年间,王阳明再传弟子孙应鳌来到下司传播阳明心学。后人在孙应鳌讲学的旧址上修建了阳明书院,以此延续阳明文化。有教学厅、藏书阁、王明阳塑像、前厅供奉有孔子像、王阳明像等。</p> <p class="ql-block">王阳明一生赋诗六百余首,其“诗”与“悟”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阳明书院以“诗”破题。通过由浅及深的“本悟、思悟、契悟、渐悟、大悟、传悟和时悟”七个展陈空间,深入浅出地讲述了王阳明生而不凡、立志成圣、龙场悟道等事迹,展示了阳明文化由初级到高级、由表面到深刻、由量变到质变的复合过程,以及阳明心学在下司和后代的传承理路。</p> <p class="ql-block">阳明书院利用原有建筑优势,通过中式情景空间、合理留白、简约设计和禅意表达,构建了一个人与建筑、人与空间、人与景观、人与思想的对话空间。让每一位走进阳明书院的人,走进王阳明的心学世界,体悟他的精神境界。</p> <p class="ql-block">‌ 《蔽月山房‌》诗</p><p class="ql-block"> 【明】王阳明</p><p class="ql-block"> 山近月远觉月小,</p><p class="ql-block"> 便道此山大于月。</p><p class="ql-block"> 若有人眼大如天,</p><p class="ql-block"> 当见山高月更阔。</p><p class="ql-block"> 《蔽月山房》诗,系王阳明12岁时所作。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 </p><p class="ql-block"> 在诗中,王阳明以山和月为喻,暗示了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往往受到自身视角和经验的局限。只有当我们跳出这种局限,以更加开阔和长远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时,才能真正领悟到世界的广阔和无限可能。这种思想与王阳明后来提出的“知行合一”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强调了对于世界和自身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儿童时代的王阳明竟有如此意识,令人景仰。</p> <p class="ql-block"><b>惜字塔</b>。惜字塔,又叫“字库”或“惜字宫”、“敬字亭”、“字库塔”、“焚字炉”等,是古人专门用来焚烧字纸的建筑。塔身高8米,三层,塔底有5平方米,采用六脚柱体,塔身有一小孔,成倒 U 型,字纸便从这里投入焚烧。据史料记载,惜字塔始建于宋代,元明清时普及,并逐渐成为文字和文化的载体,人们因而顶礼膜拜,祈求金榜题名。 </p> <p class="ql-block"><b>鼓楼</b>。‌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核心标志性建筑,通常作为聚会议事场所。这座鼓楼为13层,通体为木质结构,不使用钉子和铆钉,结构严密坚固,体现了侗家工匠的高超技艺‌。‌它不仅展示了侗族建筑的艺术魅力,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鼓楼内常常举办各种民族节日和庆典活动,是侗族文化的象征和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  下司古镇文化丰富多彩。这里也是名犬下司犬之乡,举办有下司犬巡游等活动。还定期举办烟花秀、歌舞秀表演、河灯祈福、我和祖国一起过生日、月下祈福、非遗体验等一系列活动。</p> <p class="ql-block">良心桥</p> <p class="ql-block"><b>广东会馆</b>。广东会馆是广东商人在全国各地建立的聚会场所,也是商人按地缘建立的民间组织,商人常在会馆居住、宴会、谈生意甚至堆放货物等。最早出现于明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下司古镇广东会馆占地面积1061平方米,内设有一个大戏台,主楼分为上下两层,是一座岭南特色的建筑,从正面看两边高耸的墙体呈镬耳形,从侧面看就像一个“凸”字。用青砖、石柱、石板砌成,外墙壁饰有花鸟图案。因其山墙状似镬耳,故称“镬耳屋”。镶耳屋又象征着官帽两耳,有“独占鳌头”之意。镬耳屋所用材料讲究,而且造工精细。民间还有“镬耳屋”蕴含富贵吉祥、丰衣足食一说。</p> <p class="ql-block">连心桥</p> <p class="ql-block"><b>小码头</b>。小码头为官运码头,又称为接官码头。位于侧龙潭口旁,修建于明末清初。据说清末状元夏同龢,就是通过小码头乘坐客船上京赶考,中状元后也从这里登岸荣归故里。</p> <p class="ql-block"><b>接官亭</b>。接官亭建于小码头旁边,古时,官员从小码头停船靠岸后先到接官亭接受礼拜问候,离开的时候也要到接官亭接受问安话别,所以接官亭成为专门迎接来往官员的固定地点,以表示衷心和诚心。一座小小的接官亭所承载的历史积淀却很多,比如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官场上迎来送往的礼仪以及江南建筑的物化象征等等。历经岁月,如今接官亭已演变成为一个观赏江景、缅怀故人的休憩场所。</p> <p class="ql-block"><b>大码头</b>。建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有条石铺砌成扇形的99级石阶,系民用码头。</p> <p class="ql-block">清水江‌,古镇的主要河流,沿岸有许多美丽的风景和活动。 </p> <p class="ql-block"><b>风雨桥</b>。横跨清水江的风雨桥是一个打卡拍照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  下司古镇具有龙舟竞技传统,体育文化氛围浓厚。古镇水上运动有龙舟赛、独竹漂和激流回旋等活动,曾获得“中国龙舟冠军之乡”的称号。每年民间七月半即吃新节,全镇举行龙舟比赛活动。截至2017年,下司古镇共培训出专业龙舟运动员500人次,输送合格运动员80余名。自2005年到2017年,下司镇龙舟队共获得全国龙舟大赛金牌40余枚。</p> <p class="ql-block"><b>  禹王宫</b>。禹王宫又称两湖会馆,由湖南、湖北两省的富商、乡绅出资兴建,建于清代中晚期,现为下司“忆象活态历史展示馆”,也叫“寿福寺”或“两湖会馆”,为了纪念大禹治水功绩、祈求行船安全而修。本次行程中可惜没有看到这一遗迹。</p> <p class="ql-block">游客享用苗族长桌宴。</p> <p class="ql-block">苗族有给客人敬酒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  下司古镇免费对游客开放,系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历史文化胜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