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又名重庆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人民路。</p><p class="ql-block"> 200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成立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17万平方米,展厅面积3.1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7日日,我走进重庆三峡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陈列展览由4个基本陈列、6个专题陈列、1个360度全周电影、1个半景画陈列、1个观众实践中心和3个临时展览构成。</p><p class="ql-block"> 全馆现有馆藏文物11.5万余件/套,珍贵古籍善本1.8万余册,涵盖23个文物门类,形成了以“古人类标本、三峡文物、巴渝青铜器、汉代文物、西南民族文物、大后方抗战文物、瓷器、书画、古琴”等特色藏品系列。</p> <p class="ql-block"> 走进大厅,主楼梯两侧有两座壮观的乌杨汉阙所吸引,这是全世界最完整的<b>汉代石阙</b>,是国家一级文物,<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镇馆之宝</span>之一。</p> <p class="ql-block"> <b>乌杨阙</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汉魏(公元65--265年) 忠县将军村出土</span></p><p class="ql-block"> 阙为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具表征意义的楼观,常左右成对。乌杨阙石质,砂岩,主阙通高5.4米,进深1.7米,于2001年在三峡文物保护抢救工作中发掘出土。复原后的乌杨阙为重檐庑殿顶双子母石阙,自上而下依次由脊饰、阙顶盖、上枋子层、扁石层、下枋子层、主阙体、阙基七部分构成,具有顶盖出檐宽、阙体收分大、构造简洁的特点,因而显得造型格外挺拔、巍峨,对汉代建筑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阙身雕刻青龙、白虎等图案,展现了汉代雕刻艺术神韵。</p> <p class="ql-block"> 我首先进入到一楼“妙手匠心重现华光﹣﹣<b>三峡出土文物保护利用展</b>”</p><p class="ql-block"> <b>前言</b></p><p class="ql-block"> 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三峡文化是长江文明的华彩乐章,三峡文物是长江历史的厚重载体。</p><p class="ql-block"> 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工程,三峡文物保护工程是迄今世界最大的文物保护工程。重庆三峡库区开展了849项考古发掘,出土文物18.3万件,是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生动见证。</p><p class="ql-block"> 重庆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峡文物保护利用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扎实推进三峡出土文物修复三年行动计划。文物工作者妙手匠心,三峡文物重现华光。</p> <p class="ql-block"> 三峡工程库区,重点文物分布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 <b>忠县中坝遗址</b>--199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p><p class="ql-block"> 中坝遗址位于重庆市忠县誉( gan )井河两岸台地上,发掘面积8000平方米,发现房址、墓葬、卤水池等遗迹1414个。该遗址地层堆积厚达12.5米,历史跨度近5000年,是重庆三峡库区五千年历史的缩影和见证。该遗址是目前中国内地年代最早的制盐遗址,也是首次在全国开展现代考古学意义上的盐业考古发掘和研究,并在世界范围内首创将自然科学检测运用到盐业考古研究中。</p> <p class="ql-block"> <b>云阳李家坝遗址</b>--199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p><p class="ql-block"> 李家坝遗址位于重庆市云阳县高阳镇青树村,长江北侧支流彭溪河畔一处东西狭长的台地上,是三峡地区一处多年连续发掘的重要遗址。该遗址出土了大批精美的战国时期巴蜀文化青铜器,种类包括礼器、生活用具、兵器等,尤其以铸有虎、人头、人形、云雷等纹饰的青铜兵器为主要特征。</p> <p class="ql-block"> <b>涪陵小田溪遗址</b>--考古中国“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项目”</p><p class="ql-block"> 小田溪遗址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白涛镇乌江西岸的小山坡上。该遗址发现于1972年,出土了战国晚期秦灭巴蜀前后的大量珍贵文物。墓葬规模巨大、规划有序、随葬品等级较高,被认为是战国晚期巴国的王陵区。</p> <p class="ql-block"> <b>贴金铜鞘短剑、削刀</b>(附剑鞘、鞘耳)</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战国 涪陵小田溪遗址出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span></p><p class="ql-block"> 这件贴金铜鞘短剑出土于涪陵小田溪遗址20号墓,出土时鞘内还插有一件铜削刀。铜剑鞘上宽下窄,贴金的鞘身饰以缠绕的条带状纹饰,鞘下部饰有三叶状纹饰。除剑鞘外,另附有两个贴金鞘耳。短剑为柳叶形,有两穿,一穿偏向一侧,一穿位于柄端中间。剑身两面均饰有巴蜀图语,包括虎纹、手心纹等,具有浓厚的巴文化特征。</p> <p class="ql-block"> <b>青铜虎钮錞于</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战国 涪陵小田溪遗址出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span></p> <p class="ql-block"> <b>玉具剑</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战国 涪陵小田溪遗址出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span></p> <p class="ql-block"> <b>叠铸铜钱</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东汉 涪陵焦岩遗址出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涪陵区博物馆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这件以叠铸法铸造的铜钱出土于涪陵区焦岩遗址三号墓,器身高约80厘米,以一立柱为中心保留有层叠的铜钱。叠铸工艺在西汉早期已用于铸造榆荚半两,东汉时期工艺发展成熟,这件叠铸铜钱是目前考古出土的较早使用叠铸法铸钱的实物证据之一。此外,由于该墓葬中还发现有摇钱树座,有研究者认为这件叠铸铜钱不排除是作为摇钱树随葬的。</p> <p class="ql-block"> <b>云阳明月坝遗址</b></p><p class="ql-block"> 明月坝遗址位于重庆市云阳县高阳镇走马村,分布面积约9万平方米。2000年至2003年进行了四次大规模发掘,发现有唐宋时期的寺庙、衙署、道路、码头、民居、墓葬等遗迹,表明明月坝遗址是一处初唐至北宋中期的市镇遗址,它的形成、发展和繁荣或与唐代云安盐厂的集散有关。</p> <p class="ql-block"> <b>能工巧匠修文物</b></p><p class="ql-block"> 2021年以来,重庆市扎实推进三峡库区出土文物修复三年行动计划,目前已完成2500余件各类文物的修复工作。在此过程中,文物修复师借助现代科技,全面提取文物信息,精准诊断文物病害,聚焦诊治文物病患,妙手修复文物本体,监测调控文物环境,使文物得到全生命周期的保护。通过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大批三峡出土文物的险情得以排除,保存环境得以改善,满足了三峡库区博物馆文物展览和研究的利用需求。</p> <p class="ql-block"> <b>辟邪座羽人青铜连枝灯</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汉代 云阳丝栗包遗址出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云阳县博物馆藏</span></p><p class="ql-block"> 辟邪座羽人青铜连枝灯出土于云阳丝栗包遗址36号墓后室共有随葬品区,该墓葬是一座三人合葬墓,墓主身份不明。</p><p class="ql-block"> 连枝灯由灯座、灯杆、灯枝和灯盏四大部分组成。灯座为一昂首奔走的辟邪,其背上跪坐一羽人,羽人头顶立柱,柱顶以博山形装饰,分插出四根灯枝,一根直立,其余三根呈 S 形挑出。枝头均放置带有龙首凤鸟装饰手柄的平底浅圆盘,盘下铸有三只蹄形足,盘内各置有一龟形小铜镇,可用来压灯芯或熄灭灯火。</p><p class="ql-block"> 连枝灯出现于战国,盛行于汉代,又称多枝灯、树形灯,是立灯的一种。此件辟邪座羽人连枝灯制作精美考究,为目前全国出土同时期连枝灯所仅见。</p> <p class="ql-block"> 健康评估:显微观察法、X射线透射成像法、激光拉曼光谱法。</p> <p class="ql-block"> 青铜器保护修复--<b>6号文物修复流程</b></p> <p class="ql-block"> <b>矫形</b></p><p class="ql-block"> 矫形是青铜文物修复工作中关键的环节。埋藏于地下的青铜器因受到水土运动和棺椁坍塌等外力作用,出土时大部分存在破损变形等病害,需要进行矫形处理。</p><p class="ql-block"> 目前普遍采用的矫形方法有模压法、顶撑法等。</p> <p class="ql-block"> 鎏金铜案科技分析……</p> <p class="ql-block"> <b>始建国元年铜承水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b><span style="font-size:15px;">新莽时期 云阳丝栗包遗址出土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云阳县博物馆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件盘出土于云阳丝栗包遗址36号墓后室共有随葬品区,出土时和耳杯一起置于铜案之上。盘为假圈足、折沿、弧腹内收,出土时因铜锈覆盖未发现铭文,在室内保护修复除去铜锈后,发现器底有铭文隶书5行22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b style="font-size:18px;">律斤衡兰,承水盘容一升。始建国元年正月癸酉朔日制。</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根据铭文可知,该器为“承水盘”,是新莽始建国元年,王莽改制时制作的度量衡器,容量为汉制一升,约合今天的两百毫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公元9年,王莽代汉称帝建立新朝后,展开了一场改革运动,史称“王莽改制”,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通过制造标准器颁行天下以统一度量衡。这件承水盘即为这一历史事件的实证。</span></p> <p class="ql-block"> <b>青铜马</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汉代 云阳杨沙村墓群出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云阳县博物馆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件青铜马是三峡库区迄今为止考古发掘出土最大的青铜马。马首微扬,双目圆睁,张口嘶鸣,鬃毛耸立,马尾飞扬,右蹄微抬作奔跑状。铜马由范铸拼接而成,两耳、四肢、马尾都可以拆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以车马随葬的习俗源于战国,发展到汉代,尤其是武帝以后,随着养马业和车舆制造业的兴盛,墓葬中随葬车马明器成为普遍现象,但主要以陶、木质地的车马为主。大型铜马因对铜原料、铸造技艺有更高要求,仍然是一种相对少见的随葬品。</span></p> <p class="ql-block"> <b>铁雷</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南宋 奉节白帝城遗址出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span></p><p class="ql-block"> 这组铁雷出土于奉节白帝城遗址的子阳城樊家台、皇殿台地点,每件均由两块半圆形陶范合范以铁水一次浇铸而成。在柜内这件破裂的铁雷中,通过拉曼光谱测试,确认了硫、碳、铁元素的存在;明火点燃实验验证了填充物具有可燃性,二者共同证明铁雷中含有火药。这不仅是世界上首次发现装填火药的铁雷,也是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的火药实物,为研究中国早期火药的成分、能量以及火药传入西方的时代和途径提供了重要线索。</p><p class="ql-block"> 据文献记载,奉节白帝城曾多次成为宋蒙战争的战场,并在公元1234年至1279年长达44年的保卫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南宋对抗蒙古军队的最后一道防线。铁雷的发现为研究当时的军事史、科技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b>辟邪陶摇钱树座</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东汉 丰都汇南墓群林口出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span></p><p class="ql-block"> 这件摇钱树座出土于丰都汇南林口2号墓,泥质灰陶,整体形象为辟邪绕柱。在底座中部立有一中空圆柱,可嵌插摇钱树。辟邪昂首挺胸,呈奔走状,前胸紧贴一山形薄片桩,桩头伏卧一鸭鸮(猫头鹰);背部跪座一人,身着右衽长袍,拱手,广袖绕膝;辟邪臀部有一攀爬的蟾蜍;前肢下伸出一龙,后肢下伸出虎,均张口怒目。</p><p class="ql-block"> 摇钱树通常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的青铜质树体插于下部的陶、石等质地的树座中,因树体轻薄易腐蚀,故考古出土往往仅存底座。东汉时期,摇钱树在西南地区较为盛行,这与当时的厚葬观念、社会经济繁荣、民间宗教发展密切相关。</p> <p class="ql-block"> 展厅内有间文物修复室,可了解文物修复的相关事项,近距离观看工作人员修复文物。</p> <p class="ql-block"> 陶器保护修复--<b>11号文物修复流程</b></p> <p class="ql-block"> 修复文物展示:有部分陶瓷修复前的照片和修复后的实物。</p> <p class="ql-block"> 53号文物修复流程</p> <p class="ql-block"> <b>灰陶击鼓说唱俑</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东汉 忠县花灯坟墓地出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span></p><p class="ql-block"> 东汉灰陶击鼓说唱俩出土于忠县花灯坟墓地。俩以泥质灰陶制成,头戴帧,上身赤裸前倾,两肩高耸,下身着长裤,右脚跪坐,左脚下蹲,赤足;左手环抱一圆鼓,右手食指伸出。陶俑张嘴嘻笑,眯缝双眼,卷舌,呈现活泼憨厚之态,似正表演到精彩片段。</p><p class="ql-block"> 击鼓说唱闯俩是汉代巴蜀地区常见的一种人俩形式,造型源于汉代民间盛行的说唱表演,即“俳优文化”。“俳优”通常为相貌滑稽的侏儒艺人,他们以说唱曲辞为主,用戏谑、讽刺、滑稽的表演博观赏者一笑。</p><p class="ql-block"> 我国最为大众熟知的击鼓说唱俩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东汉崖墓,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本次展出的这件说唱俑与之动态稍有差异,但均造型生动,富有浓厚的民间气息和巴蜀地方特色。</p> <p class="ql-block"> <b>巫师陶俑</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南北朝 巫山县巫峡镇柳树村出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巫山博物馆藏</span></p><p class="ql-block"> 这件陶俑出土于巫山县巫峡镇柳树村,为当地村民修建房基时发现。陶俑头梳三角髻(一说头戴高冠),圆眼高鼻,嘴唇聚拢,似正念念有词,身着长袍,双手持环首刀握于胸前。陶俑出土时为一对,另一件梳独髻,亦持环首刀于胸前,两件陶俑均表现了南北朝时期的巫师造型,是三峡地区巫文化发展的独特证明。</p> <p class="ql-block"> <b>青釉鸡首瓷壶</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东晋 大渡口区钓鱼嘴遗址出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span></p><p class="ql-block"> 这件青瓷鸡首壶出土于重庆大渡口区钓鱼嘴遗址1号墓,是重庆主城区考古发掘出土的第一件鸡首壶。壶盘口,细颈,丰肩,鼓腹下敛,平底。肩部一侧置鸡头形流,相对一侧的口、肩之间置龙形柄。肩部另两侧对称置桥形系。通体施青釉,有流釉现象,釉面开细碎纹片,肩腹部刻划莲瓣纹。</p><p class="ql-block"> 鸡首壶是六朝青瓷的典型器,但在重庆主城范围内较为罕见。这件青釉鸡首瓷壶的发现,为主城区域六朝墓葬的分期断代提供了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 <b>玉米洞遗址</b>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小营村,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时代距今约40万年至8000年。遗址发现有用火遗迹、石制品、哺乳动物化石及骨、角、牙制品等,所反映的石器工业面貌独特、国内罕见。2019年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文物保护的一些措施</p> <p class="ql-block"> 展厅最后一张照片,为175位奉节移民在被拆除的老城废墟上最后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2024年5月18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改陈焕新后的《壮丽三峡》展厅正式对外开放,六大镇馆之宝汇集,让观众身临其境般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文古迹。</p> <p class="ql-block"> 序厅中,蓄水前在瞿塘峡切割瀑石、黑石组成长长的廊道,复原了“天开一线、峡张一门”的壮丽景观。</p> <p class="ql-block"> <b>滟濒堆</b></p><p class="ql-block"> 原位于奉节瞿塘峡口,曾宽达15米。历史上,秋冬水桔,它显露江心·下水船可顺势面过:上水船则因水位太低,极易触礁,夏季洪水器发,一江怒水直奔滟颜堆,形成“滟颜回澜”的奇观。1958年冬,为疏通航道,<span style="font-size:18px;">滟濒</span>堆大部分被炸除;三峡工程蓄水前,为保护这块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span style="font-size:18px;">滟濒</span>堆剩余部分被切割安置在博物馆内。</p> <p class="ql-block"> 石头上方,有一代诗圣杜甫的《滟滪堆》诗:<b>巨积水中央,江寒出水长。沈牛答云雨,如马戒舟航。天意存倾覆,神功接混茫。干戈连解缆,行止忆垂堂。</b></p><p class="ql-block"> 另外宋朝二位诗人,也写过关于滟滪堆的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滟滪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宋·苏泂</span></p><p class="ql-block"> 滟滪堆头一叶舟,半年人共水东流。平生快意才如此,不数东南数十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滟滪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宋·邓深</span></p><p class="ql-block"> 水合百源争一关,正须滟滪控奔湍。露机象马浑闲事,合作颓波砥柱看。</p> <p class="ql-block"> 在“自然奇观”部分,通过大型三维数字展项“三峡形成”让观众感受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延伸到顶层的天幕配合主屏画面显示三峡代表性的气候特征“巫山云雨”“巴山夜雨”“雾都重庆”等。50件珍贵动植物标本展示三峡生态环境状况,凸显人地和谐的大河文明特征。</p> <p class="ql-block"> “历史长卷”部分</p><p class="ql-block"> 长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三峡是长江文明的华彩乐章。大山大水的环境造就了三峡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这里是古人类文化的富集地,龙骨坡文化拉开了东亚地区200万年人类史的序幕;这里经历了“满天星斗”的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在此互相碰撞,交相辉映,而在峡江内部又形成东、西两大截然不同的考古学文化系统。夏商周时期,巴、蜀、楚文化在此交流融合,共同造就了巴山蜀水的青铜文明;秦汉以降,三峡地区迅速融入华夏文化圈,三峡儿女崇尚统一、开放包容,铸就了气象万千的三峡文化。</p> <p class="ql-block"> 三峡是远古人类生活的乐园,多样性的生物资源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食材,众多的喀斯特岩溶洞穴成为他们的天然居所,江河纵横的水流为他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命源泉。以<b>龙骨坡文化</b>为代表的众多远古文化遗址,证明三峡地区是中国旧石器文化的富集带。</p> <p class="ql-block"> 的“历史长卷”部分,有一件<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镇馆之宝</span>,就是1985年发现于巫山龙骨坡遗址的旧石器时代<b>“巫山人”左下颌骨化石</b>。它是目前中国境内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巫山猿人也翻开东亚两百万年人类史的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 龙骨坡遗址出土的各类动物化石</p> <p class="ql-block"> 大溪遗址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大溪镇瞿塘峡东口,是长江流域著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年代为距今6300-5300年,为“20世纪中国100大考古发现”。大溪文化以彩陶和屈肢葬最具特色,与同时期黄河流域仰韶文化交相辉映,被学术界誉为两个史前大河文化的并蒂花开。</p> <p class="ql-block"> <b>龟壳</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距今约6300-5300年) 巫山大溪遗址出土</span></p> <p class="ql-block"> 巴人与盐</p><p class="ql-block"> 四川盆地在2.5亿年前曾是一片海洋,随着地壳隆起,山体抬升,海洋变成陆地,咸味的海水在山体中固化成岩层,潺潺的泉水冲刷岩层后流出山体形成自然盐泉,并最终汇入江河之中。盐既是大自然的造化,也是上天对三峡的厚赐。考古证明,至迟在周代,三峡的先民已经能够将上天的厚赐转化为无尽的财富。三峡盐业在世界早期制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2000年前巴国经济的支柱性产业。</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镇馆之宝</span><b>--三羊铜尊</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商代(约前1600~前1046年) 巫山大宁河河道出土</span></p><p class="ql-block"> 铜尊是酒器,也是巴蜀地区青铜时代流行的核心礼器。该拿器身以云雷纹为地,主纹为夔纹和兽面纹,肩上附三羊头。它是重庆地区迄今所见时代最早的大型青铜容器,反映了夏商时期中原文化在三峡地区传播的史实。</p> <p class="ql-block"> 释义:东周时期,巴、楚两国交往频繁。大量巴人居住在楚国都城郢,带来了自己的民族乐曲。他们的作品通俗易懂,广受楚人欢迎。宋玉在文中讲到:“客有歌于郢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干人。”现代成语“下里巴人”就是从这个典故来的。</p><p class="ql-block"> “下里巴人”往往代表通俗浅显的文艺作品,与之相对应的“阳春白雪”,则被用来指称高雅深奥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b>铜俎豆夹组合</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战国(前475~前221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涪陵小田溪墓地出土</span></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套完整的餐具组合。组的用途很广,既是直接载牲的盛食器,也是承放各种器皿的承托器;豆是盛食器,主要盛放肉酱、腌菜一类食物;夹是取用食物的餐具。这套组合体现了巴人上层社会的餐饮习俗和祭祀礼仪。</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镇馆之宝</span>--<b>铜虎钮錞于</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战国(前475~前221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万州甘宁水库出土</span></p> <p class="ql-block"> 錞于,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铜质打击乐器,用于战争时传递信号;虎是勇猛和力量的象征,上古时期的巴蜀有崇拜虎的习俗。虎纽錞于正是这一风俗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镇馆之宝</span>--<b>鸟形铜尊</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战国(前475~前221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涪陵小田溪墓地出土</span></p> <p class="ql-block"> 整体呈乌形,鱼嘴、鹰喙鼻兽耳、凤冠、鸽身、鸭脚。通体饰细密羽纹,在羽纹上有规律地镶嵌绿松石。神态生动,造型、纹饰精美。器型具有中原文化特征,并有发扬光大之妙。</p> <p class="ql-block"> <b>凤鸟纹错银铜壶</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战国(前475~前221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涪陵小田溪墓地出土</span></p><p class="ql-block"> 错金银工艺:中国古代青铜器表面装饰工艺,即先在青铜器表面预先铸出或錾刻出图案、铭文所需的凹槽,然后嵌入金银丝、片,锤打牢固,再用蜡石将其打磨光滑,达到突出图案和铭文的装饰效果。巴人上层社会生活、祭祀用器中常使用错金银工艺。</p> <p class="ql-block"> 巴蜀符号,是在中国四川省出土的战国至西汉初期的文物上,发现的150个不同图符,统称“巴蜀符号”。它们多数是实物图像,既没有动词、形容词、和连接词,也没有数目字,这还不能构成文句,只是看图解寓意的符号,既和甲骨文、古彝文不同,也与后来的巴蜀文字不一样。我国学者钱玉趾认为这些图符可能是2400多年前的一种拼音文字。也有人推测“巴蜀符号”可能和金文一样,属于四川远古时代遗留下来的象形文字,但无人可解读。</p> <p class="ql-block"> <b>玉组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b><span style="font-size:15px;">战国(前475~前221年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涪陵小田溪墓地出土</span></p><p class="ql-block"> 该组玉佩主饰有玉环、玉珩、玉佩、玉鹃四类。其中,玉环2件,玉珩5件,凤首龙身形玉佩1件,玉觿1件。连接配件有玉管、玉珠、蜻蜓眼料珠等。此套组玉佩是巴蜀地区现存最完整的一套,且带有明显的楚文化风格,体现出战国、秦汉时期巴、楚上层贵族之间的交流。</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16年,秦国在统一六国过程中率先灭掉巴蜀,巴国成为秦国的一个郡--巴郡,为秦代最早设置的三十六郡之一。在三峡地区,以瞿塘峡为界,今奉节及以西,属巴郡辖地,郡治江州(今重庆主城);今巫山及以东属南郡,郡治江陵(今湖北荆州)。三峡地区成为秦王朝较早建立郡县制的区域之一。</p> <p class="ql-block"> <b>雁形铜尊</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西汉(前206~25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巫山水泥厂墓地出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尊</span>是一种酒器和礼器。大雁是吉祥物,也秩序与守礼的象征。在古代,大雁的用途十分广泛,除了供人们食用以外,周代《仪礼.士昏礼》还记载:“纳采、纳吉、请期皆用雁。”</p><p class="ql-block"> 该雁形拿造型生动,整体呈卧姿,长颈,身上羽毛细密,十分精美。</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镇馆之宝</span>--<b>巴郡朐( qu )忍令景云碑</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东汉(公元25~220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云阳旧县坪遗址出土</span></p><p class="ql-block"> 该碑是东汉巴郡朐忍(今重庆云阳)令景云叔于的功德碑,立于公元173年。碑首圆弧形,有三个浮雕图像:中为妇人启门,两侧为凤鸟和持药仙兔。碑身两侧分别雕青龙与白虎。正面为阴刻云气纹边栏,栏内有隶书铭文十三行,共三百六十七字。内容前牛部叙景云家族源流和生平事迹,后半部则是对景云品行的赞颂和英年早逝的感叹。</p><p class="ql-block"> 景云碑是三峡文物保护工程的重要发现之一,极具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有学者誉其为“西南汉代第一碑”。</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镇馆之宝</span>--东汉“偏将军印章”金印(文物出借,未见实物)</p><p class="ql-block"> 这枚金印印面篆刻有印文“偏将军印章”五字,呈三行排列。据文献记载,偏将军系将军的辅佐,此官制始设于春秋,通常由帝王拜授,也有由大将军所拜授。金制官印流行于汉晋时期,全国发现的数量不多,偏将军金印形制完整、成色足,甚为珍贵。</p> <p class="ql-block"> <b>铜牵马俑及铜马</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东汉(25~220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开州红花村墓地出土</span></p><p class="ql-block"> 马是汉代社会的重要战争资源和经济资源,也是个人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后汉书.马援传》载:“马者,兵甲之本,大国之用。”</p><p class="ql-block"> 该马头、颈、身、腿、尾等各部位分铸后合接成一个整体。其体型矫健,气宇轩昂,充分展现了大汉雄风。牵马人则神态祥和,面带微笑,透露出宁静的心态。</p> <p class="ql-block"> 三峡是烽烟的三峡。凭借地利,进可长风破浪,顺流东下,退可巧借地势,锁江坚守。在历史的长河中,这里多次成为重要战争的舞台。它见证了三国归晋时,“王渚楼船下益州”的壮阔场景,也铭刻下隋朝统一时,杨素造舰永安宫的重大事件。穿越汹涌激流,冲破拦江铁索,古代三峡江面航行的不仅仅是渔舟唱晚的小型舟楫,还有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大型战船。</p> <p class="ql-block"> 跋山涉水纤夫险</p><p class="ql-block"> 三峡水流波涛汹涌,河道蜿蜒险峻,传统木船逆流而上需要纤夫拉纤。纤夫们光脚行进在崎岖的江岸上,坚硬的岩石上,通过绳索以人力拖拉船只穿越险峻的三峡。三峡纤夫的勇气和力量成为勤劳、朴实、坚韧精神的代表。他们劳作时呼喊的号子﹣﹣川江号子,响彻大江深谷。</p> <p class="ql-block"> 长江水运古已有之。从考古资料看,瓷器曾是三峡地区需求旺盛的产品。汉代以来,长江下游的青瓷器便已在这一区域大量出现。唐代以后,随着中国经济重心东移南迁,三峡地区更成为水路交通要道,湖南长沙窑和四川邛窑的瓷器深受喜爱。在宋代,先进制瓷工艺被带到三峡地区,重庆涂山窑已经能够生产出和福建建窑媲美的黑釉瓷器。</p> <p class="ql-block"> 唐天宝年间,因唐玄宗宠妃杨玉环喜食新鲜荔枝,朝廷特在洛州(今重庆市涪陵区)建荔枝园,并修整涪州到长安的专供荔枝运输的驿道,被称作“荔枝道”,全程1000多公里。朝廷在沿途广设驿站,官商邮旅皆称便。北宋时,一度荒废。明清时,此道再度兴盛,成为川陕往来客商的重要道路,被称为“川陕要道”。</p> <p class="ql-block"> 江畔烟火冶锌忙</p><p class="ql-block"> 锌,是明清时期铸币的重要原材料。三峡地区是我国古代冶锌业的起源地之一,在此区域 已发现了数十座明代中晚期至清代中期的冶锌遗址。依托三峡航运,明清时期三峡地区的锌矿产品大量运输至北京,以供加工及出口之用。大量冶锌遗址的发现也是三峡考古的重大成果之一。</p> <p class="ql-block"> 出土的锌矿石和锌锭</p> <p class="ql-block"> 人文古迹部分</p><p class="ql-block"> 三峡不仅有雄奇的自然景观,还有丰富的人文古迹。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这里的人们崇尚英雄、寄情山水、和谐包容。他们将心中的敬仰与情感树立在大地上,书写在书本里、镌刻在山石间,流传在口头中。涂山寺、黄陵庙、张飞庙、白帝城,承载了人们对历史英雄的敬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古老而神秘的巫文化,时至今日仍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在漫长的时光里,遍布峡江的历史人文古迹早已充盈了山水的精灵,成为三峡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令人神往之地。</p> <p class="ql-block"> <b>《前出师表》拓片</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民国(1912-1949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旧藏</span></p><p class="ql-block"> 《前出师表》是蜀汉名臣诸葛亮所作。公元227年·诸葛亮出兵伐魏前上表给蜀汉后主刘禅、劝诫他广开言路、费罚分明:“亲贾臣远小人”。该表《后出师表》一道、成为彰显中国传统文化中“忠君爱国”思想的名作。</p> <p class="ql-block">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三峡儿女自古便有敬仰英雄、尊重英雄的传统。《后汉书》中记载的廪君便是率领巴人开疆拓土的英雄式祖先,东晋《华阳国志》中又有“蜀出相,巴出将”之说他们对英雄的敬仰不分地域,不分民族,从大禹到巴蔓子,从屈原到关羽、张飞、秦良玉……在青山绿水之间,将英雄的形象树立在大地之上,庙堂之中,时时凭吊,深深敬仰,形成了造留千年的深厚的英雄情结。</p> <p class="ql-block"> 巴蔓子墓</p><p class="ql-block"> 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七星岗。墓碑文"“东周巴将军蔓子之墓”为辛亥革命元老但懋辛题。巴蔓子是战国时期巴国著名将军,《华阳国志》记载,他曾为保全巴国的领土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和信誉,受到巴、楚两国尊重。</p> <p class="ql-block"> 秦良玉</p><p class="ql-block"> 重庆忠州人,明末清初著名女将军。她自小习武,有胆有谋。成年以后,她与石柱宣抚使、土司马千乘结为夫妻,协助丈夫治理军务,训练出一支骁勇善战的地方武装--“白杆兵 ” 。其夫去世以后,秦良玉代理夫职。时值明末社会动荡,奉命率领“白杆兵”北上勤王,从浑河血战到镇守山海关,立下了赫赫战功,后被朝廷授予诰命夫人,加太子太保,封忠贞侯。</p> <p class="ql-block"> <b>秦良玉“太子太保总镇关防”铜印</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明末清初(1600~1700)</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石柱文化馆调拨</span></p> <p class="ql-block"> <b>铜关公像</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清代(1644~1911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旧藏</span></p><p class="ql-block"> 关羽是中国历史上“忠”“信<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义<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在过去,有“文奉孔子、武奉关羽”之说。作为蜀汉著名英雄人物,关羽在三峡亦深受敬仰,现存有许多带有“老关庙<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关帝庙”的地名或祠庙。</p><p class="ql-block"> 这件大型铜关公座像高270厘米,原在渝中区较场口关帝庙内供奉,1959年移至重庆市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张飞庙与白帝城……</p> <p class="ql-block"> <b>张飞庙滴塑</b></p><p class="ql-block"> <b>现代</b></p><p class="ql-block"><b>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征集</b></p> <p class="ql-block"> <b>木雕张飞像</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现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征集</span></p> <p class="ql-block"> <b>文蔚千秋</b></p><p class="ql-block"> 三峡地区不仅是经济往来的廊道,也是文化交流要道。许多本土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许多外来文化在这里发扬光大。二者交汇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沿江遍布的历代石刻,记载了大量历史人文信息。两宋时期,程颐在涪陵点易洞注解《周易》,在巴蜀大地上形成以研究易学为主的涪陵学派。三峡是诗歌的长廊,雄奇的自然风光激发出众多文人墨客的灵感遐思,他们寄情山水、直抒胸臆,或赞江山之多娇,或哀家国之多艰,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p> <p class="ql-block"> <b>宋代“皇宋中兴圣德颂”摩崖石刻</b></p><p class="ql-block"> 该碑是长江南岸凤凰泉崖壁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碑高4.1、宽7.2米,正书49行,行26字,总计943字。赵不?( you )撰文,赵公硕正书,王伯庠上石。这是一篇赞美南宋高宗皇帝赵构让位于孝宗皇帝赵昚( shen ,古同“慎”)的颂文,该碑书法遒劲潇洒,气势豪迈,颇有苏东坡的骨风,堪称中国书法史上的杰作。</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注:该摩崖石刻是宋代原刻,位于重庆奉节的夔门粉壁崖,2002年迁移至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保存完整且具有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 随着三峡大坝的建设,许多水淹区的石刻需要异地保护。白鹤梁水文题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修建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另外部分石刻移至重庆三峡博物馆内。</p> <p class="ql-block"> <b>白鹤梁水文题刻</b></p><p class="ql-block"> 白鹤梁题刻位于重庆市涪陵区城北长江江心,刻有自唐广德元年(763年)至当代的石刻题记165段,记录了1200余年间72个年份的历史枯水位情况,为研究长江中上游水文规律、航运以及生产提供了重要资料,与世界著名的埃及尼罗河水尺具有同样的功能和价值。</p><p class="ql-block"> 白鹤梁上还有朱昂、黄庭坚、庞恭孙、王士祯等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文题刻,有“水下石铭”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 <b>白鹤时鸣图</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刘冕阶字明锐,别号天台山人,重庆涪陵人。一生勤学,工书善画,融会郑板桥、张船山、陈洪绶、唐伯虎诸家种韵。所画花鸟人物,形象逼真,潇洒豪放,为一时翘楚。</span></p><p class="ql-block"> <b>刘镜源题记题诗</b></p><p class="ql-block"> 白鹤梁中白鹤游,窗然飞去几千秋。祗今皓月还相照,终古长江自在流。铁柜峻峪樵子路,鉴湖效乃渔人舟。升沉世事何须问,把酒临风一醉休。</p><p class="ql-block"> --民国丁丑大悔刘镜源题</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刘镜源,重庆涪陵人,近代川东著名书法家。</span></p><p class="ql-block"> <b>文德铭题记</b></p><p class="ql-block"> 民国丁丑仲春,偕弟德修、德禄、德嘻游白鹤梁观石鱼。双鱼石出兆丰穰·弟后兄先叙雁行。白鹤不知何处去,长江依旧水泱泱。</p><p class="ql-block"> 文德铭题、刘冕阶书</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文德铭,重庆涪陵人,工诗善书,尤长于国学。书法會得郭沫若、老舍赞许,为世所重。</span></p> <p class="ql-block"> <b>刘镕经游白鹤梁诗</b></p><p class="ql-block"> 游白鹤粱</p><p class="ql-block"> 江水西来去自东,浪淘淘尽几英雄。两三鸣鹤摩天渐,卅六鳞鱼兆岁丰。皇枋序诗刘转运,元符纪事黄涪翁。遁舟载得潞州酒,醉听渔人唱晚风。</p><p class="ql-block"> 民国丁丑仲春,玉山老人刘镕经题,年七十六岁矣。邑人刘树培涂鸦。同游文君明盛、王君伯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刘榕经,自号玉山老人,重庆涪陵人,民国初會为四川兴文县教谕,彭水县、井研县训导等。刘树培,字维基,涪陵人,书学柳赵,笔势雄健,章法奔放无拘,为民国时期川东著名书法家。</span></p> <p class="ql-block"> <b>刘镜源题记</b></p><p class="ql-block"> 丁丑孟春,江水酒,石鱼出。余与陈翼汝表弟、德藩宗兄及石应绩、潘俊高、张肇之、郭载之诸兄,冕阶、泽金两弟,载酒来观,酒后率书以纪胜游云。</p><p class="ql-block"> <b>白鹤绕梁留胜迹,石鱼出水兆丰年。 </b> 大悔刘镜源题。</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刘镜源,字大悔,重庆涪陵人,少时聪颖好学,酷爱书画。书宗郑板桥、画宗唐伯虎,在近代川东书画界享有盛誉。</span></p> <p class="ql-block"> <b>张师范题记</b></p><p class="ql-block"> 石鲸自有形,跃入蛟龙宅。霖雨及时行,永显濠梁迹。 嘉庆乙亥春分日州牧张师范识</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张师范,字司谏,一字蒿村,嘉庆十六年任涪州知州。史称其听断明敏,每逢灾歉,悉心赈济,并在涪州修孔庙及尹子祠、三畏斋、程子点易洞。</span></p> <p class="ql-block"> <b>牧童花卉纹方形石水缸</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清代(1644-1911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span></p><p class="ql-block"> 石水缸是巴蜀民间常用的生活物件,富裕人家往往在水缸上雕有精美的吉祥图案,代表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这件方形水缸外壁正面有牧童骑牛、牡丹花卉、宝瓶等纹饰,寓重田园野趣、花开富贵、平平安安等。缸的四角分别雕刻有角兽,其夸张的艺术造型,显示了巴蜀传統石雕工艺的精湛水准。</p> <p class="ql-block"> 诗满峡江</p><p class="ql-block"> 三峡是诗歌的长廊。据统计,历朝历代有上万首跟三峡有关的诗歌流传至今。</p><p class="ql-block"> 屈原写下了“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干古诗句,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脍炙人口,杜甫留下了“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感慨,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雅俗共赏。白帝城所在的重庆市奉节县,被誉为“中华诗城”。湖北省宜昌市的三游洞,因唐宋诗人兴会而被称为“历代诗辞展示厅”。</p> <p class="ql-block"> 土风敦厚</p><p class="ql-block"> 《华阳国志》记载,三峡先民“质直好义,土风敦厚”,先民们既感恩大自然的厚赐,又对大自然充满了无限的敬畏。于是,在三峡地区便留存下了许多古老文化的遗迹和传说。从沿江的刻石岩画,到山间的凿龛造像,从云烟缥缈的巫山神女峰,到众多埋藏在地下的文物,自然景观被赋予了文化内涵,宗教艺术更贴近世俗生活。如今,这些古老的文化既蒙着神秘的面纱,又因其独特的文化个性而深深吸引着世人的目光。</p> <p class="ql-block"> <b>太阳人石刻</b><span style="font-size:15px;">(复制品)</span></p> <p class="ql-block"> <b>大梁岩画</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汉(前206~220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云阳县巴阳峡采集</span></p><p class="ql-block"> 原位于重庆云阳县巴阳峡内,因三峡工程而切割搬迁至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石块上以阴刻的方式刻画了聚落(或楼船)、仓、巫师、鱼幡、錞于等,反映了巫师做法事的场景。画面古朴自然,充满了原始、神秘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