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汶口遗址公园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南部汶河两岸的岱岳区大汶口镇和宁阳县磁窑镇,现存遗址全部包含在公园范围内。大汶口遗址是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代表了新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区系。这里曾是海岱文化区的中心,为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将文明起源向前推进了3000多年。 </p> <p class="ql-block">大汶口文化,这一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瑰宝,因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的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它广泛分布于黄河下游一带,东至黄海之滨,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北达渤海北岸,南到江苏淮北。作为山东龙山文化的源头,大汶口文化承载着深厚的汉族先民历史。</p> <p class="ql-block">位于大汶口遗址公园内的博物馆,通过图文、场景复原、多媒体等手段对大汶口的发掘历史、大汶口文化进行了系统性展示,介绍了遗址的发掘成果和历史价值,再现大汶口人日出而作、载歌载舞等生产生活和社会习俗。展出的文物共200余件。</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主题是“海岱曙光”,分为序厅、发现大汶口、探索大汶口、守护大汶口、仰望大汶口等。</p> <p class="ql-block">复原的房屋场景展示了“大汶口人”的一天。“</p> <p class="ql-block">展览面积2100余平方米的大汶口遗址博物馆内,展出着石器、骨角牙器、陶器等文物以及根据考古勘察进行复原的房屋场景。</p> <p class="ql-block">出土的器物包括陶器、石器、骨器、玉器、象牙器等,既有彩陶又有黑陶、白陶,展示了当时人类生产生活的丰富面貌。</p> <p class="ql-block">象牙梳,为仿制品,原件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1959年大汶口遗址出土。梳子呈长方形,是目前发现原始社会保存最为完好的梳子。是我国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p> <p class="ql-block">八角形纹彩淘豆,为复制品,原件藏于山东博物馆,堪称大汶口文化的标志性器物,红褐色的陶衣上描绘了白彩八角星纹。</p> <p class="ql-block">馆内复原了一座陶窑,再现了取土、捣碎、和土、成型等一整套制陶流程。</p> <p class="ql-block">猪骨遗骸出土示意。</p> <p class="ql-block">考古工作者在现场挖掘复原场景。</p> <p class="ql-block">考古发掘中使用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外面是一个大型的广场。</p> <p class="ql-block">日出东方雕塑,造型灵动而富有力量,仿佛在与初升的太阳一同起舞,迎接新一天的蓬勃生机。</p> <p class="ql-block">日火山雕塑。它宛如大地的守护者, 承载着古老文明的记忆与传承。站在日火山雕塑下,仿佛能听到远古的呼唤, 感受到大汶口文化的雄浑力量。它不仅是公园的标志性建筑,更是大汶口历史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广场的南边是孕育了大汶口先民的大汶口河,河水由东向西最后汇入黄河。</p> <p class="ql-block">六干多年的时光,大汶河始终奔腾不息。它穿越了山川大地,流经了无数的村庄和城镇,见证了大汶河的变迁,也见证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p> <p class="ql-block">考古发掘遗址区。</p> <p class="ql-block">2012年10月至2014年6月,对大汶口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面积800平方米,发现大汶口文化早期阶段的居住区,并清理了房址7座,这些房址均为方形地面建筑,对研究大汶口遗址的聚落形态有着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房址F1位于发掘区西南部,其上覆盖一层红烧土堆积。房址平面形状呈方形,边长约4.2米,四周发现柱洞多数为圆形,填土为红褐色,夹杂较多烧土块。</p> <p class="ql-block">房址F3位于发掘区西部, 其上覆盖一层红烧土堆积。房址平面形状大致呈方形,边长约4.3米,发现柱洞21个。</p> <p class="ql-block">按照考古发掘复原的大汶口人居住场所及房屋建筑结构。</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房屋主要采用木构架结构,房屋的墙体多由泥土、木材等材料建造,在墙壁上涂抹一层厚厚的草泥,以增强保温和防潮效果。屋顶形式为斜坡顶可以有效地排水,用木材做支撑,上面铺设茅草。</p> <p class="ql-block">时光流转,曾经热闹非凡的考古现场,如今已成为一片平地。那挖掘出的古老遗迹,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却又被岁月的风沙所掩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