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

天才

<p class="ql-block">我摸鱼的地方地处城郊结合部,这里有一块湿地,比邻长江。说是湿地,其实不过是几口野塘,外加一片狭长的小树林和芦苇荡而已。虽是荒郊野岭,却引来很多户外爱好者来此打卡。近水楼台,闲来无事时,我也常常溜出来闲逛,沿着塘岸信步,每天换不同的路径,慢慢竟然有了感觉。随处倒伏的树木,看似杂乱,却也写意,落叶铺满的小径,任意东西。无所谓歧路,任凭树枝茅草拂面,荆棘牵绊。这里除了菜农,鲜有人迹,表面很安静,走进树林深处之后发现群鸟嘤嘤,很是热闹,尤其是到了黄昏,倦鸟归林,交流心得。这大概是美学上所谓“侘寂”之美吧。</p><p class="ql-block">有水的地方就有芦苇。芦苇是冬天的主角。众草皆枯,百花尽杀,唯有苍苍蒹葭,宛如一位美人立在水中央,随风摇曳。枯是冬天的主色调,枯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它让我想起了金山公园里的残荷,古人说留得残荷听雨声,枯作为生命过程的一部分,自有其独特的味道。苏轼对芦苇情有独钟:不爱当夏绿,爱此及秋枯。</p><p class="ql-block">有芦苇的地方就有野鸭。野鸭给芦苇塘带来了生气。安得双野鸭,飞来成画图。从来没看到这么多的野鸭,黑压压的一片。它们在水塘里自由自在地游弋,所过之处,水面荡起阵阵涟漪。遇到入侵者就惊走,飞进树林或者躲进芦苇丛里。浮在水面是黑色的,飞起来身体是白的,在阳光的映照下,姿态优美。野鸭在水面“踩水”的样子尤其可爱,传说中的凌波微步,其灵感大概来源于斯。野鸭不挑食,小鱼小虾小虫水草,管饱就行。池塘四周种满了蔬菜,有的菜地上盖了一层丝网,问诸菜农缘何布网,被告知防止水鸭祸害。</p><p class="ql-block">和水鸭无忧无虑、热闹欢畅的幸福生活不同,白鹭的处境可谓凄凉。江滩上住着两只白鹭,一灰一白,这里似乎成了它们的领地。无论天气多冷,它们每天都蹲守在江滩上,眼睛紧盯水里,却鲜有仰脖吞鱼的时候,看得我都替它着急,心想大家都不容易,它比我上班还辛苦。</p><p class="ql-block">湿地地处江边,沿着江堤随处散落很多柳树,和景区柳树不同,这些野柳受冬季水位下降的影响,根部有一大截裸露于地表上,根部长满胡须一样的气生根,上网查证得知,这些气生根主要功能是吸收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分,帮助植物根系保持良好的呼吸状态。被气生根包裹的树根形成一个天然的洞窟,夏季江水上涨,根部莫入水中,成为鱼类藏身之所。唐代女诗人鱼玄机云“根老藏鱼窟,枝低系客舟。”古人对自然万物的观察真是细致入微。</p><p class="ql-block">湿地边的小树林里有很多乌桕树。不知道是人工种植还是自然生长的。乌桕树于我有非同一般的意义,童年时期捡木子(乌桕树在我老家叫木子树)的经历让我对它有天然的亲近感。树梢上结满了白色的黄豆大的半圆形果子。一串串吊在树枝上,只可惜如此好的果实如今已经无人问津。犹记得小时候放学后冒着刺骨的寒风在树下捡木子的情形,那时的零花钱就是靠捡木子、油桐籽获得的。现在却无人采摘,任凭其自生自灭。这是大自然的无偿馈赠,大集体年代,木子树在农村被广为种植。脑海里至今还记得社员坐在高高的树杈上拿着带柄的弯刀钩木子的场景。诗经《摽有梅》里: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虽然是借物喻人,但那种劳动场面却延续千年。只可惜已成为遥远的记忆。</p><p class="ql-block">这片湿地虽然被圈了起来,实际上仅此而已。我和J相中了一小块荒地,准备明年开春就搭手,把地翻出来,种点蔬菜。既能舒筋活血,还能贴补家用,如此甚好。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有此风水宝地,老夫不辞长作岭南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