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白马寺•千年古刹

东方之珠

<p class="ql-block"><b>  【白马寺】中国第一古刹,位于河南洛阳市,中国佛教的发源地,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乃中国、越南、朝鲜、日本及欧美国家的“释源”和“祖庭”,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汉明帝敕令在洛阳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因此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b></p> <p class="ql-block"><b>  白马寺的大门,也称山门,为牌坊式拱券三门洞,中门洞高3.08米,两侧的比较小些。正面镶嵌“白马寺”匾,由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山门”是中国佛寺的正门,一般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愿门”的“三解脱门”。由于中国古代许多寺院建在山村里,故有“山门”之称。</b></p> <p class="ql-block"><b>  山门外有两匹石马,左右相对,头戴辔络,身置鞍鞯,雕工精细,相传为汉代的驮经之马,其实是北宋太师太保魏咸信墓前的石像。民国二十四年德浩法师住持白马寺,将石马迁置于山门前。</b></p> <p class="ql-block"><b>  2024年10月11日我们是再次来到洛阳白马寺,第一次是2019年4月我和老伴去西安,顺道来洛阳赏牡丹并寻访了白马寺。寺内现存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期所留。寺内还保存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等,弥足珍贵。白马寺是全球唯一拥有中国、印度、缅甸、泰国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被誉为“天下第一寺”。里面有中国第一座舍利塔,中国第一部佛教经典42章经,就是在这里翻译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白马寺一探究竟。</b></p> <p class="ql-block"><b>  山门内东大院“祖师苑”,大院内茂密的松柏丛中有一座青石围砌的坟冢。</b></p> <p class="ql-block"><b>  墓碑上刻着“圣旨”、“敕赐”、“汉启道圆通摩腾大师墓”,墓冢的主人是拜请来汉传经授法的高僧。</b></p> <p class="ql-block"><b>  佛说四十二章经</b></p> <p class="ql-block"><b>  西边大院“祖伊苑”,如东边的一样绿草丛中一座青石围砌起来的坟冢。</b></p> <p class="ql-block"><b>  墓碑上刻着“圣旨”、"赖赐”、“汉开教总持竺法大师墓”,墓主也是拜请来汉传经授法的高僧竺法兰。</b></p> <p class="ql-block"><b>  波萝蜜多心经文</b></p> <p class="ql-block"><b>  钟楼:初建于元代,明代重修。现今的钟楼建于l991年,双重檐两层楼阁式建筑。据史载:钟楼原有的大钟,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更深人静之时,僧人杵击,钟声四野传响,远闻数里,经久不息。更妙的是,此钟可与25里外洛阳城钟楼上的钟形成共鸣,使得“洛阳两古钟,东西相和呜"。</b></p> <p class="ql-block"><b>  鼓楼:“东楼悬钟,西楼架鼓”,也是两层。“释源鼓音"雄浑厚重,犹如雷鸣,振聋发聩,仿佛阵前敲响的战鼓催人奋进。晨曦初露时敲钟,红日西沉时击鼓。“晨钟暮鼓"乃寺院号令。</b></p> <p class="ql-block"><b>  山门内西侧,有一巨大的半截残碑,残高约1.7米,相传此碑为宋代翰林学士、著名文人苏易简撰,因碑文不是由上到下一长行通写到底,而是用短行分成几排写出来,别具格式,故称”断文碑”,为白马寺六景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天王殿是寺内的第一重大殿。殿内供奉弥勒佛,面带笑容,郝脚打坐,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袋,是一尊明代的"夹纻干漆"造像。</b></p> <p class="ql-block"><b>  大雄殿为元代重建。</b></p> <p class="ql-block"><b>  这个石葫芦,是寺庙的房顶,放到这里被人们摸的光滑铮亮。</b></p> <p class="ql-block"><b>  由于寺庙正在维修,后面的大殿就暂停关闭状态。</b></p> <p class="ql-block"><b>  在清凉台东西两侧,分别建有藏经楼和法宝阁各一座,内供奉着泰国佛教世界赠送给白马寺的中华古佛和印度前总理拉奥赠送的释迦牟尼铜像。这面外墙分三层,三种颜色的砖,它见证了白马寺在历史上屡毁屡建。</b></p> <p class="ql-block"><b>  清凉台:是白马寺最后一座大殿,内供毗卢佛、文殊、普贤二菩萨。</b></p> <p class="ql-block"><b>   日本•空海大师塑像</b></p><p class="ql-block"><b> 1997年,中日友好25周年,日本佛教界友好人士向中国洛阳白马寺捐赠密宗开山祖师,空海大师,以示纪念。15岁习儒学,18岁进大学,19岁苦修佛法。曾到洛阳白马寺参访学习,又在西安青龙寺拜中国密宗大德慧果大师为师,返回日本在奈良东大寺弘传密宗,在国际佛教传播中有大贡献。</b></p> <p class="ql-block">  “<b>释源陈展馆”</b></p> <p class="ql-block"><b>  白马寺山门外向左行200米处,便进入“比丘道场”,2019年来时曾去了,这次时间紧没能去。该院有洛阳东白马寺之称,是河南唯一的一所比丘道场。</b></p> <p class="ql-block"><b>  院内有一座大雄宝殿,假山、石拱桥、观赏亭、放生池等游览设施。还有唐代名相狄仁杰墓。</b></p> <p class="ql-block"><b>  齐云塔,初建于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本称“释迦舍利塔”后屡毁于战火,至金大定十五年得以重修,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该塔为四方形,叠涩密檐式砖塔,共13层,高约25米,是洛阳一带现存最早的金代地面建筑之一。清代,洛阳白马寺住持如琇依据东汉明帝创建齐云塔的记载。'</b></p> <p class="ql-block">  <b>齐云塔有一奇,站在塔南约20米处,用力击掌,便可以听到从塔身发出“哇哇”的声音,好像田野里的青蛙叫声。其实是一种回音现象,它比北京天坛的明代回音壁要早三百五十多年。</b></p> <p class="ql-block"><b>  此时我们来到"国际佛殿苑区”:是由泰国、缅甸、印度政府相继出资于白马寺建造的佛殿,使之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中、泰、缅、印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b></p> <p class="ql-block"><b>  泰国风格佛殿:大门面向东方,由三个并排的方形门组成,正门和侧门上方均有尖顶装饰。正门上方均立有镏金的泰国风格山门佛,门前两侧各立有一匹高约2米的镏金马。</b></p> <p class="ql-block"><b>  该佛殿由泰国出资建设,占地11664平方米。始建于1992历经两次修建,于2014年全体完工。</b></p> <p class="ql-block"><b>  泰国佛殿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曼谷大皇宫和金山寺,浓缩了泰国式建筑的精华,是白马寺国际佛殿苑中面积最大的一座。泰国将“镇国之宝"一一曼谷金山寺供泰一百多年的释迦牟尼佛舍利转移到了白马寺舍利塔上。这举动象征着中泰两国的友好交流。</b></p> <p class="ql-block"><b>   缅甸风格佛塔</b></p><p class="ql-block"><b> 它是由缅甸政府出资修建的。院内有4道主门和围墙,东门为正门,是按照曼德勒皇宫样式直接修建的,总面积7020平方米。主体建筑是参照了缅甸大金塔而建的,是中缅两国友好交流和见证的象征。</b></p> <p class="ql-block"><b>  缅甸风格大金塔:宝塔巍峨,雕刻精美,庭院规整,碧草如茵。该塔仿仰光大金塔规格缩小而建,塔高32.92米。</b></p> <p class="ql-block"><b>  塔内供奉4尊佛像均为释迦牟尼佛、东起顺时针依次为佛陀成道相、说法相、布施相、禅定相。</b></p> <p class="ql-block"><b>   印度佛塔殿</b></p><p class="ql-block"><b> 外观看,像一个大大的穹顶,它也是按照印度佛教的建筑比例建造的。代表桑族大塔1:1的比例在这里进行仿建的,也是印度政府在世界上捐建的第一座佛殿,必将载入中印友好交往的史册。更是中印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象征。</b></p> <p class="ql-block"><b>  该苑坐西朝东,建筑面积3450平方米。印度风格佛殿由印度专家设计,主要参考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印度桑奇佛教遗迹苑中的建筑形式,并加以修改和完善,匠心独具,用印度黄砂岩装饰。大佛殿内供奉印度赠送的释迦牟尼坐像一尊,高4.5米,庄重威严。 </b></p> <p class="ql-block"><b>  白马寺里的整个国际佛殿院,是从2010年开始的,印度、泰国、缅甸政府相继出资在白马寺建造的,所以白马寺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一座传统寺院,让国人不出国门就可以欣赏到国外的佛殿。</b></p> <p class="ql-block"><b>  通过游览白马寺的历史,前世今生,白马寺不仅是佛教传入中国的起点,更是印、缅、泰文化交流的桥梁。它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让我们在心灵上得到了洗礼与升华。</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