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2月24日下午,第五片区语文教研在油田十三中进行。观摩十三中郭淑晔老师的《愚公移山》第二课时,是华龙区“6+1”教学模式的一次尝试。</p><p class="ql-block">所谓“6+1”即一节课的六个环节:导、思、议、展、评、检、用(练)。</p><p class="ql-block">老师用报道新闻的框架架构了本节课。如果古代有媒体,你如何报道“愚公移山”这则新闻。化腐朽为神奇,化古老为时尚,拉近古老寓言和当代学生的距离,而且把八年级教材第一单元新闻单元和第六单元的文言文单元连通起来,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把新闻体裁又复习巩固一遍。</p><p class="ql-block">老师用“采访调查,收集新闻信息”“聚焦矛盾,提升新闻吸引力”“挖掘深意,升华新闻价值”三个任务,对应完成三个教学目标:学习对比和衬托的艺术手法,感知愚公形象;理解故事寓意,探究质疑,培养思辨力;感受愚公精神、养成持之以恒的精神。</p><p class="ql-block">课堂组织有:自学、采访、小组合作、表演展示、思辨。“用”的环节,按照新闻体裁格式报道这则新闻。作业是写一篇《我战胜了心中的大山》的作文。</p><p class="ql-block">课堂设计新颖,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情境化、任务化、生活化、综合性的要求,以及语文核心素养的语言运用、思维发展、文化自信。新闻、寓言、记叙文多种文体的综合也很有创意。</p><p class="ql-block">不足点是课堂缺乏读书声;目标一里面的对比衬托,只讲到对比,而忽视了衬托;新闻和寓言两种文体是否要明确一下。</p><p class="ql-block">但瑕不掩瑜,这节课设计的新颖、简洁、生动,给我们许多启发,值得我们学习。</p><p class="ql-block">第二节课,在二楼会议室评课。8个学校老师代表发言。会议由十三中晁利英老师主持。</p><p class="ql-block">二中与会老师有:杨国权、马明霞、李素华、张亚民、朱晓华、王澳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