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北行忻州之一

潇潇清凝

说忻州市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如果说忻州市所辖的五台山那中国人都知道了。忻州是山西省唯一横跨省际东西的一个市,占山西省1/6的面积,是山西辖地最大的一个市。忻州有许多宝藏之地,比如五台县的五台山,代县的雁门关、宁武县的冰洞、还有定襄、原平、繁峙都有许多一级国宝,是我们此次晋北行的重点区域。 定襄关王庙,亦称关帝庙,位于忻州市定襄县城北关,始建于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元、明、清皆有修葺。为中国现存已知最早的关王庙,但现在其实仅存这座大殿。<div>  大殿单檐歇山顶,花色琉璃脊兽,绿色琉璃剪边,两旁开直棱窗。关于这座大殿的年代,是宋、是金、还是元,至今未有定论。据庙内碑文记录了宋代修建大殿,但殿内石碣又有金代修筑记载,屋檐的瓦当是金代制式,元代也有大修的记录,如脊兽、琉璃剪边则是明清修缮所加,所以这座建筑其实带有历代修建的痕迹,风格复杂,在建筑学上有重要的意义。</div> 我们找过去时,院门挂锁,绕寺一周都不得门而进,正要放弃时,一当地妇人走来,问我们是不是要参观,我们连连点头,她熟门熟路地扭开门锁,问了她原来也不是管理员,只是经常来串门,管理员其实就住在里面,我也是无语了。<div>  因为地势狭窄,拍照比较困难,这已经广角镜头最大的努力了。</div> 这座大殿比较有看头的是出檐、斗拱以及普拍枋。出檐深远,有后期修整改动的痕迹,说明原建筑并非如此。 <p class="ql-block">  阑额和普拍枋上均雕以花卉卷草纹样,这种明代彩绘与木雕相结合的装饰艺术出现在金代原构中,正说明这座建筑集金、元、明建筑技艺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  可以清楚看到上面的斗拱有多种不同形式,里面和外面还不同,据说有八种,尤其是斜拱的式样非常特别,这就是不同年代制作修缮的结果。斗拱制作手法大开大合,形象趋于复杂,造型奇特,更似金代或元代的风格,别处甚是少见。</p> 大殿为典型的无梁殿,屋顶没有贯穿的大梁,是靠宽大的额枋分卸重力。 大殿屋脊的端头鸱吻,现仅存北端琉璃鸱吻为明代遗物,但仍保留金代风格,它是鸱吻由鱼尾转变龙尾的最好佐证。我根本拍不到,这个是网上下载的。 这是我拍的南边的鸱吻,是根据北边那个复制的,色彩鲜亮亮的,不过看得比较清楚。 从关王庙出来,直奔位于定襄县宏道镇北社东村的洪福寺。洪福寺创建年代不详,但据寺内碑记至迟建于北宋,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洪福寺建在黄土垒砌高达7米的土台上,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周围用堡墙环护,咋一看,且以为到了某个土匪山寨呢。 寺门小小的,厚厚的,更似堡垒。 大雄宝殿一般认为是金代建筑,面阔五间,单檐悬山顶,饰以琉璃雕花和脊兽,是明代的装饰。建筑线条硬朗,简洁大方。 檐下除柱头斗拱外,补间斗拱每间一朵,华拱两侧皆出斜拱,是典型金代形制。 洪福寺之所以能成为国保级文物单位,与其精美而独特的彩塑分不开的。殿内的主塑是九尊宋代华严三圣主题的塑像,释迦牟尼佛居中似正在说法,弟子迦叶合十聆听、阿难则抬头敬仰着佛祖。释迦牟尼身后的背光华丽无比,雕满各种花草和动物,金龙和神仙飞翔穿插在其中,顶部是一栋雕工精湛的天宫,工艺精湛。佛龛顶枋上还悬挂的一艘宝船,船两头为凤形,船上载满各式珍宝,又有璎珞从宝船上垂下,虽然积尘被垢,依稀可见当初的华美。<br> 文殊菩萨盘膝端坐,右手呈掂花状,外眼角稍上挑,姿态表情都非常生动。比较特别的是文殊菩萨的脸竟然是红色的,为什么?无人能解答。顶枋是9个小小的乐妓彩塑,形态各异,惟妙惟肖。座下的青狮在洞中探头探脑,很是萌趣。 普贤菩萨的背光保存的更为完好,上面花团锦簇,彩云朵朵,仙人起舞,金龙腾飞,好一派仙界胜景。普贤菩萨以及身边侍女,都面颊圆满,体态丰腴,带有明显的宋代特征。上面顶枋也有9个乐妓彩塑,与文殊菩萨上面的相对应。<div>  这些塑像外两旁还各有一尊金刚,没有拍下来。整体来看塑像排列有度,造型优美生动,栩栩如生,仿佛是和佛祖共处一室听讲经的场景,画面感极强。</div> 两旁有悬塑神龛,造型复杂,色彩鲜艳,但其中有些神像已然不见。 上面的柱子和檩上记录着明朝崇祯年间整修大殿时捐赠者的名字,如今我们看到的应该就是那时整修后的样子。 旁边的东西配殿为明代建筑,没有什么特别的,离开时从里面看这山门更像碉堡了。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是延庆寺,位于五台县阳白乡善文村,始建年代不详。</p> 延庆寺的重点就是这座大佛殿,单檐歇山顶,面宽三间平面略近正方形。木结构,六架椽,在建筑形制上,耍头、补间、斜拱、驼峰的手法同境内佛光寺文殊殿相似,通长两椽的大托脚木和象下昂形状的耍头,又和塑县崇福寺弥陀殿、观音殿手法相似,据此推断可属金代所建。一眼望去,这建筑古朴厚重,端庄大气,屋檐呈流畅优美的弧线,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 金末和明初,都曾经有过力求在结构上精简的阶段,最常见的是用减柱造的方法节省梁柱,大殿没有金柱,不能再减,但仍巧妙地节省下一条四椽,是一种新创的木构方式。 我们去时还有一些学生在参观,一位当地的老爷爷被请来介绍这座大殿。他说这座大殿在解放前就被用做小学校,他就曾在这里读书,当时里面有塑像,墙上有壁画,解放后生产队把这里用作粮仓,塑像就被搬走毁掉了,大殿中的佛像是新近放进去。 屋脊小兽,很可爱的样子。 又看到这熟悉的兽头,真有意思。 殿前檐柱头两侧的彩粧贴面兽头,至于它到底是什么,有人说是图腾狼头,有人认为是饕餮,但无疑是一种少数民族的风格,所以辽金时代比较多见。<div><br></div> 俗话说:收头结大瓜。今天最精彩的一个点无疑就是最后这个南禅寺了。南禅寺位于五台县阳白乡李家庄,这是山门,也是观音殿, 寺内主要建设是唐代木结构大殿、与正对的山门(观音殿)、以及东西配殿(菩萨殿和龙王殿)组成一个四合院式的建筑。这座大殿是国内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大殿,所以才会列入第一批国保文物。 <p class="ql-block">  大佛殿,建于唐建中三年,即782年,逃过了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的灭佛运动幸存下来,实在不容易!方整的基台几乎占了整个院落的一半,大殿三间见方,单檐灰瓦歇山顶,全殿由台基、屋架、屋顶三部分组成,共用檐柱12根,柱头间仅用阑额联接,不用普柏枋,这是宋代以前建筑的常见做法,显得非常简洁。殿内没有柱子,梁架制作极为简练。四周各柱,柱头微向内倾,与横梁构成斜角;四根角柱稍高,与层层迭架、层层伸出的斗拱构成“翘起”。既使梁、柱、枋的结合更加紧凑,增加了建筑物的稳固力,又使出檐深而不低暗,使整个大殿形成有收有放、有抑有扬、轮廓秀丽、气势雄浑的风格,给人以庄重而不失奔放的感觉。如果我能站得更高、更远,拍出来的大殿一定更漂亮!</p> 墙身不负载重量,只起隔挡的作用,屋顶重量主要是通过梁架由檐墙上的柱子支撑。檐墙起间隔内外和防御风雨侵袭的作用。 网上找到一张照片,看这座大殿,线条多么简洁而优美,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疏朗大气,真是太漂亮了! 大殿内原有唐代彩塑17尊,1999年被偷盗后现存14尊,是国内现存最早的华严三圣彩塑。释迦牟尼端坐正中,迦叶、阿难分侍左右,尊贵端庄。 文殊、普贤分列两边,还有协侍菩萨以及赶来听讲的教民,这些形象都姿态自然而灵动,表情生动而各异,衣袂飘洒流畅,栩栩如生,带有明显的唐代塑像特征。 左右分列两尊金刚力士,高大魁梧,岁月剥夺了他们的武器甚至手臂,却没能淹没他们极有特色的表情。 这位金刚怒目,威风凛凛,仿佛随时准备对来犯者大吼出声。 这位的表情就有意思了,仿佛在说:臣(妾)做不到啊!随便吧! 佛坛须弥座雕刻着精美的花纹、花边和莲瓣,是五台山保存的唐代砖雕艺术的杰作。 山门,也是观音殿,清代建筑,三开间硬山顶,简朴低调而不失美感,与周围环境也非常和谐。 山门旁边是龙王殿,为明代建筑,硬山顶,也是非常简朴的式样。 南禅寺当年在五台山是比较偏僻的小庙,并不出众,所以建筑大都简练朴素,也因为如此,它才能逃过劫难幸存至今,让我们一饱眼福。<div>  收获满满的一天啊!</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