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 米舒(曹正文)</p><p class="ql-block">载《上海老年报》2024年12月24日7版</p><p class="ql-block">“《资治通鉴》一一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p> <p class="ql-block">记载中国古代史的史书按体例,主要有三种:纪传体、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p><p class="ql-block">纪传体首创者司马迁,他撰写的《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影响巨大。</p><p class="ql-block">最早的“编年体”是先秦时的《左氏春秋》,由孔子修订,但只是鲁国的编年史。至北宋,司马光开创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p><p class="ql-block">纪事本末体是以叙述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主,由南宋袁枢首创(《通鉴纪事本末》)。</p><p class="ql-block">司马光(1019-1086)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19岁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皇帝顾问)。因对王安石变法有异议,他主动辞职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因司马光为人正直,刚正不阿,做学问“日力不足,继之以夜”,乃至“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他历任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后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副宰相),主持朝政。</p><p class="ql-block">《资治通鉴》规模宏大,全书294卷,300多万字。记事上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截止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按照时间顺序记载了16个朝代的1362年历史。所引史料极为丰富,除十七史外,还收入各种杂史与私人撰述,引用前人著作多达322种。</p><p class="ql-block">谈到中国史学家,人们历来以“中国两司马为自豪。司马迁《史记》的重大文学价值,笔者《<史记>的分量》曾专门论述。几千年来,能与司马迁媲美的史学家,唯有司马光。两司马在中国史学史上举足轻重,被誉为“双子星”,皆有目大影响。</p><p class="ql-block">在“唐宋八大家”中,论聪颖与文学天赋,马光不如韩愈与苏轼,但其在做学问与人品上位于“唐宋八大家”中佼佼者。司马光幼年砸缸是其急智,也是他一生为人的处世之道。他身居高位</p><p class="ql-block">与王安石政见不一,他本可以驳斥或联合其他群僚攻击王安石,但司马光是君子,拂袖而去。</p><p class="ql-block">他用几十年时间,日夜辛苦完成了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p><p class="ql-block">尤其难得的是,他大权在握后,没有报复王安石,反而对王安石作出公正评价,其人品之高,令人散仰。</p><p class="ql-block">《资治通鉴》对1362年的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科技均有详尽记载。对佛教,道教的起源,对儒,道,佛之间的斗争亦有详述。梁启超曾称赞《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政治教科书。司马光通过历史事实与善恶报应的实例循循引导读者走正道,事不要耍小聪明。他通过历史公正的结论,让后人认识正与邪的区别,大至国策,小至个人言行,都勿贪小利。用无数历史事实证明做人要光明正大,正直终会战胜邪恶,《资治通鉴》的文字质朴生动,神采飞扬,十分传神,写人状物记事,都简而明,详而妙,是一部具有社会价值与文学价值的史学巨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