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洋原创艺术摄影《宋代美学与侘寂美学在摄影前期中的运用》

含洋原创艺术摄影

<p class="ql-block">在摄影艺术创作中,若能巧妙运用相机控制技巧,便可将中国传统美学——宋代侘寂美学的精髓融入影像之中,从而为作品赋予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审美价值。今天,含洋与三期学员分享的便是这书本之外的摄影知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宋代美学的文化根源与内涵</p><p class="ql-block">宋代美学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土壤。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促使摄影者将镜头对准社会生活的百态与人文风貌,去记录那些彰显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的瞬间;道家自然无为的理念,则引领摄影者走进天地山川、花鸟鱼虫的世界,捕捉自然万物的自在神韵;禅宗空灵顿悟的思想,为摄影画面意境的塑造注入了灵魂,使其超脱物象的表象,追求深邃的精神境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例如在拍摄古老庙宇建筑时,参照宋代宫廷绘画所体现出的儒家秩序感,选取合适的相机角度与构图方式,精准而工整地呈现建筑的结构布局,尽显其庄重典雅之态;而拍摄宁静的山林溪谷时,遵循道家思想,选取如轻纱笼罩的山峦、潺潺流淌的溪流等简洁而有意境的元素,展现自然的质朴灵动之美。这种对自然的描绘,在我国宋代水墨画对墨色变化与意境营造中有着精妙的追求,早在吴印咸大师的《摄影 120 例》里,也有关于淡雅与轻淡的摄影前期相机控制拍摄技法的阐述。</p><p class="ql-block">不少人认为侘寂是日本美学,实则不然,它起源于中国宋代的道教,后传入佛教禅宗。其哲学观受到道家以及禅宗的激发,心灵状态源自唐宋时期诗词与水墨画里苍凉、极简的氛围。南宋时期,荣西和尚把禅宗带到日本,深刻影响了日本文化,侘寂美学也在日本得到深入发展和应用,并逐渐成为日本美学意识的重要部分。</p> <p class="ql-block">含洋解读宋代美学特质及其摄影应用</p><p class="ql-block">雅</p><p class="ql-block">宋词雅词派如姜夔的词,用词典雅、意境高,艺术鉴赏也以“雅”为标准。在摄影传统中式婚礼时,以简洁的构图、柔和的光线突出典雅的氛围,恰似宋画中的雅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宋代瓷器如汝窑以及马远、夏圭的山水小品画,展现出淡之美。拍摄江南水乡古镇的晨景,便可体现宋代美学“淡”的意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寂、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宋代文人园林如沧浪亭追求静谧的氛围。摄影古寺庭院时,选取无人的角落,展现光影的交融,从而体现“寂”“静”之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柔、和、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宋词婉约派和宋代人物画体现此特征。拍摄人物肖像时,运用柔侧光和淡雅的色彩,能够展现出诗意的柔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丽、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北宋花鸟画和官窑瓷器表现“丽”“秀”。拍摄花卉静物特写,呈现其美,犹如宋代花鸟画所展现的那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深、奇、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宋代理学影响了美学内涵。拍摄沙漠时,以简洁的画面引发思考,展现宋代美学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相机控制与美学呈现</p><p class="ql-block">白平衡滤镜</p><p class="ql-block"> 白平衡调色温还原,配合滤镜营造氛围,表现出宋代美学平和与侘寂美学质朴。因为在现实中,纯色物体经过空气介质和空间透视传播后,色彩会发生变化,而白平衡滤镜的调整正是对这种真实色彩氛围的还原追求。</p><p class="ql-block">感光度</p><p class="ql-block">低感光度除了保证画面纯净细腻,在视觉语言里还符合宋代美学淡雅宁静与侘寂美学质朴原始的特质,如同彩色铅笔般细腻描绘;高感光度则像带有笔触的油画毛笔,有着不同的画面表现效果。</p><p class="ql-block">对比度</p><p class="ql-block">胶片相机时代,书中早有介绍 100 以下为软片,400 为硬片。宋代美学更注重降对比度以求得柔和的画面效果,侘寂美学则可根据需要灵活调整,突出宁静或古朴的氛围。</p><p class="ql-block">饱和度</p><p class="ql-block"> 是摄影前期相机控制的关键,宋代与侘寂美学都倾向于低饱和度,以此体现含蓄内敛与质朴本真的特质。</p><p class="ql-block">光圈</p><p class="ql-block">不仅在小光圈用于拍摄建筑风景、大光圈用于拍人物突出主体方面发挥作用,而且在视觉语言表达上直接关系着主陪体的视觉语言上的标点作用,能够分别展现不同的美学特质。</p><p class="ql-block">对焦</p><p class="ql-block">宋代美学精准对焦主体,以清晰呈现画面重点;侘寂美学则灵活运用虚实,通过虚实对比表达不同意境。</p><p class="ql-block">曝光</p><p class="ql-block">宋代美学遵循适中曝光,展现画面的平衡与和谐;侘寂美学则按需调整,或亮或暗,以展现不同的氛围和主题。</p><p class="ql-block">锐度</p><p class="ql-block">宋代美学适中的锐度能够显示出画面的精致,侘寂美学则根据不同的追求按需处理锐度,呼应其独特的审美需求。</p><p class="ql-block">构图</p><p class="ql-block">宋代美学重视平衡对称,体现出一种秩序与和谐之美;侘寂美学则倾向于自然随意,展现出不加雕琢的原始美感,表达不同的美感体验。</p> <p class="ql-block">中国侘寂美学年代与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中国侘寂美学思想根源可追溯至唐宋时期,尤其宋代禅学思想对其形成起到关键作用。宋代禅宗盛行,文人士大夫受禅宗“心性本净”“见性成佛”等观念影响,开始欣赏自然残缺、质朴与无常之美,追求内心宁静与超脱,为侘寂美学初步形成奠定思想基础。例如,苏轼部分诗词作品流露出对平淡质朴生活的向往,以及在自然与生活平凡中领悟人生真谛的思想,这种审美倾向具有侘寂美学雏形。</p> <p class="ql-block">儒家积极入世精神在摄影中的体现</p><p class="ql-block">积极入世含义:儒家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要积极参与社会事务。这种观念下,摄影者就像是社会的记录者。他们关注社会生活百态,比如街头巷尾人们的日常活动、集市上的交易、传统节日中的庆典等人文风貌。</p><p class="ql-block">记录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像拍摄一场古老的祭祀仪式,整个仪式有着严格的程序和参与规则,这体现了社会秩序。或者拍摄尊老爱幼的场景,比如在公交车上年轻人给老年人让座,这些画面彰显了社会道德风尚。通过摄影记录这些瞬间,就如同古代文人通过文章记录社会变迁一样,是一种用影像展现儒家理念的方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道家自然无为理念在摄影中的体现</p><p class="ql-block">自然无为含义:道家主张顺应自然规律,不刻意去干预自然和事物的发展。对于摄影者来说,这意味着走进大自然,放下人为的修饰和刻意的安排。</p><p class="ql-block">捕捉自然万物的自在神韵:例如在拍摄山川时,不追求将山川改变成人为想要的样子,而是等待合适的光线、气候条件,拍摄山川在云雾缭绕中若隐若现的状态,或者拍摄日出日落时阳光洒在山上的光影变化。对于花鸟鱼虫也是一样,拍摄花丛中的蝴蝶,记录它自由自在飞舞、停歇在花朵上吸食花蜜的生动瞬间,展现蝴蝶的自然之美,就像道家所追求的顺应自然、捕捉万物的天然神韵。</p> <p class="ql-block">禅宗空灵顿悟思想在摄影中的体现</p><p class="ql-block">空灵顿悟含义:禅宗强调通过内心的觉悟来达到精神的超脱。在摄影画面意境塑造方面,这种思想让摄影者不局限于物体的表面形态。</p><p class="ql-block">为摄影画面意境塑造注入灵魂:比如拍摄一片荒芜的沙漠,画面中可能只有沙丘和天空,但通过对光影、线条的把握,如在清晨或傍晚时,利用斜射的阳光在沙丘上形成的明暗对比和长长的影子,让观众看到画面时,能超越沙漠这一简单物象,联想到生命的无常、时间的流逝等深邃的精神境界,从而达到一种空灵顿悟的审美体验。</p> <p class="ql-block">随着时间推移,这一美学理念在中国文化发展进程中虽未像在日本那样形成系统完整美学体系,但在一些传统艺术形式和文化观念中仍有体现。传统园林艺术中,部分园林会保留自然生长、未经雕琢的石头或树木,欣赏其历经岁月沧桑呈现的独特质感,体现对自然痕迹和时光沉淀的尊重,与侘寂美学对自然、质朴、岁月痕迹的审美追求相契合。然而,中国文化多元性和丰富性使侘寂美学未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独立明确的美学流派,而是作为潜在审美意识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大格局,与其他美学观念相互交织、共同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领域若隐若现展现独特魅力,有待后人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进一步挖掘、梳理和阐释其深刻内涵与价值。</p> <p class="ql-block">总之,中国宋代美学与侘寂美学,尽管表现形式和侧重点不同,但都为摄影前期相机控制提供丰富深刻审美指引。摄影者应深入理解领悟这些美学精髓,将其灵活运用到创作实践中,让摄影作品在技术与艺术完美融合中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深厚底蕴,开创兼具深厚文化内涵与独特时代魅力的创作之路,而非简单模仿或摒弃任何一种美学理念,而是在传承中创新,在借鉴中发展,使摄影艺术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夺目光彩,成为传播中国美学文化的有力载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