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姨妈住在皇木关

绿叶 红山石

<p class="ql-block">姚紅岩//12月//23日//小时候我常常去的常德皇木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23日 15:51 湖南 听全文</p><p class="ql-block">父亲、母亲是常德市鼎城区人,我出生在慈利县岩泊渡。小时候经常回老家去探亲,记得那时候常常从德山坐船过沅江,到达皇木关。母亲有三姊妹,我的大姨就嫁到黄木关。于是我对这个地名产生浓浓的思念!</p><p class="ql-block">皇木关村是普通的南方村落,位于德山的沅水河北边,它的名字来源自然与水里的故事分不开。</p><p class="ql-block">沅水俗称沅江,发源于贵州省,南源(主源)发源于贵定县斗篷山,北源为重安江,主要流经湖南省怀化市芷江县、洪江市、沅陵,湘西自治州以及常德市的桃源和武陵。以常德德山为界,人们习惯性地称呼水流湍急的上游为疾水,也称"上河";水势和缓的下游为缓水,也称"下江"。过德山后,沅水也就有了另外一个名字-﹣洞庭湖了。</p><p class="ql-block">那么汹涌的沅水从贵州出发,穿过崇山峻岭,一路披荆斩棘,为什么一到德山就变得温驯了呢?这是因为常德地势平坦,没有落差,涨水季节,洪水泗流,于是人们便筑堤防护,但每年都被如野马奔腾的洪水给破坏,造成决堤。明朝时,曾发生过一次毁灭性的灾难,政府大修水利,就在常德城和德山的中间修了一个抵挡洪水的水利设施﹣﹣矶头。听老人说修矶头时非常艰难,丢下的巨石瞬间被冲走,后来请个道士施法,在水下埋了个金鸭子来祭祀水神,才成功地修建。矶头形状恰如公鸡的头,故当地人们就叫它鸡头,和它本相连的水面恰似鸡身,人们就叫它乌鸡港。</p><p class="ql-block">矶头用长方形的条石砌成,呈弧形,有十多米长,就像一把利剑插在江心,不管上游的沅水多么的狂妄态肆,遇到矶头后顿时偃旗息鼓。它一路咆哮而来,像一头发怒的狮子,在矶头的怀里绕一个大圈,形成一个大漩涡,再绕过矶头来一个回旋,两个回合以后,它突然失去了魔力,变成一头温驯的小羊。从此以后,下游的百姓才免去水害,真正地安居乐业,乌鸡港附近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人们陆陆续续从其它地方迁来定居下来,于是形成了自然的村落皇木关村。</p><p class="ql-block">那皇木关村的名字咋来的呢?我国地名中以皇木命名的有很多,如:四川有个皇木镇,湖北有个皇木谷。这些地名的形成都与封建社会的一项重要活动"皇木采办"有关。什么木才能冠以"皇木"的美誉呢?我们发现这些地方都出产楠木。走进故宫,展现在眼前的那些富丽堂皇的雕梁画栋,窗棂儿案,精美绝伦的陈设器皿,都是用一种现在濒临绝迹的木材金丝楠制作。可以肯定,楠木就是皇木的一种。而楠木主要产于我国西南部深山里,由于树干高大笔直,木质细密,而且具有不翘不裂,经久耐用,不腐不蛀,散发幽香的特性;更不可思议的是木材表面在阳光下会金光闪闪,金丝浮现。这种特性应该很早就被古人所认识并被人采用,六朝时陈文帝使用楠木建造战舰,唐代时巴州(四川)使用楠木修建庙宇,剑南节度使史俊《题巴州光福寺楠木》云:"凌霜不肯让松柏,作宇由来称栋梁。"楠木尽管木质优良,但由于古代交通闭塞,信息不通,人们对楠木的认识和使用仅限于当地,可谓是养在深闺人未识。</p><p class="ql-block">据考古学家王子林考证:"明代从嘉靖以后,宫殿中大量使用楠木制作的各类器物,非豪门贵室所能比拟。清代皇宫亦然,它不仅承袭了明代遗留下来的大量的楠木器物,还不断地根据帝王自身的喜好制作楠木器物,以供玩赏,到乾隆时已登峰造极,琳琅满目,充满了各个宫殿。"楠木是怎么声名远播的呢?据史书记载;宋代时,楠木因山洪暴发,从山里冲出,于是用于建造明堂,《宋史》记载宋徽宗大观四年六月,"沅陵县江涨,流出楠木二十七,可为明堂梁柱,蔡京等拜表贺"。从此,宫中开始用楠木建造宫殿和制作精美的楠木家具,到了明代,楠木倍受皇家喜爱。明洪武时将盛产楠木的永善县新田乡方圆百里的楠木林封为"官林",楠木就有了另一个别称"皇木",禁止百姓采伐楠木,并下令派遣大量官员到南方采集用来修缮皇宫。</p><p class="ql-block">听老人说:一群朝廷官员沿沅江逆流而上,来到沅江上游的洪江一个叫红椿坪的地方,发现这里出产一种木头,香气浓郁,木质鲜红且细腻坚硬,纹理细密瑰丽,精美异常,如虎皮纹、凤纹、霞光、云海、波涛、山峰等,有祥瑞之相,且质地温润柔和,新切面黄褐色带绿色,光泽强, 最奇特的是在光照下质地晶莹通透或半通透,发出丝丝金光,来采集木材的人一眼就认出,这就是他们踏破铁鞋无觅处的金丝楠啊!</p><p class="ql-block">这些大臣喜出望外,立即派人大量砍伐,可是在深山老林,沅水上游狭窄,水流湍急,无法行船,这些木头怎样才能运到皇宫呢?正在他们抓耳挠腮时,当地的山民出了一个绝妙主意:在开每根木头上刻上官印,顺水漂流,假借大自然的 皇力量,让它自己走出大山。大臣听了,心想"普作小天之下,莫非王土",这种木头,千年不腐。不管漂到哪里,漂多久,都不是问题。于是,这些木头顺水而下,一日千里,浩浩荡荡,势不可挡。大学士杨荣《圣德瑞应赋》亦记有此事,"乃肇置北京,……初命需材西蜀,得大木于山谷间,运输之所难致,已而山川效灵,默佑显相,弗假人力,其木自行。""自行"就是让木头顺水漂流。就这样,这些刻上"官印"的金丝楠不借助人力,一路上过关斩将,漂漂荡荡,横冲直撞,翻山越岭,可到了常德,却停止了脚步,横七竖八,静静地躺在矶头怀里,不再往下漂了。</p><p class="ql-block">码头附近突然漂来这么多木头,村民们奔走相告,纷纷下河打捞。捞上来一看,是平时没见过的木头。这种木头,树形漂亮,树干笔直,还散发一种奇特的香味,且每根木头上都刻有一个奇怪的"印记"。人们正在惊诧疑惑之际,有地方官员来传命令:严禁打捞刻有"官印"的木头,捞回家了的必须速速上交,违令者斩。迫于官府的命令,村人只得交出木头,有几个胆儿大的不信邪,偷偷藏几根,结果被查出,真的被杀头,人头还被挂在城墙上示众,吓得村民只得乖乖从命。自此,政府就派人在此拦截上游流下来的皇木,在这里将一根根散落的金丝楠木头扎成木排,再从洞庭湖沿长江再通过京杭大运河运抵皇宫。</p><p class="ql-block">从此这里成为皇宫用木的必选之地,官府在这里设了一个木材检查关卡,负责查扣偷运皇木的船只,并征收其它过往货船的税赋。据说还定了一个剥削别人的规定:凡是木材路过此地除检查收税外,还要一百根另外抽税一根,不管大小,由一数到一百的最后一根就拿出来。这就是"皇木关"的由来。 乾隆以后,用作皇木的楠木几乎被朝廷采集殆尽,皇木关作为封建帝王施展皇威的关卡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皇木关"作为村落的名字,被列入地方户籍典籍。</p><p class="ql-block">今天光明先生的《不老传说》,引起我对皇木关这一个特别的古村名的怀念!</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