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4.新奥勒松Ny-Alesund</b></p><p class="ql-block"> <b>8月14日</b></p><p class="ql-block"> 早上,灵感号停靠在新奥勒松的码头。</p><p class="ql-block"> 我们今天上午有三个小时,逛这个地球最北端的人类定居点。</p><p class="ql-block"> 1901年,一家私人煤炭公司在这里建造了第一座房子,开创了采矿事业。这里的地名就是以煤矿公司命名的。1963年,因矿难 煤矿最终停业。1968年,挪威政府建第一个开放式研究站,随即,十多个国家在这里建站科考,由此,这里发展成为了北极国际研究基地。</p><p class="ql-block"> 我国2004年建中国北极黄河站。北极之行,能踏上极地研究中心,能亲眼目睹北极黄河站,这是梦寐以求的愿望。走下船舷,还真有点激动呢。</p><p class="ql-block"> 新奥勒松位于斯匹次卑尔根岛北部的国王湾,北纬78度55分,距离北极点1231公里。冷山环绕,冰川纵横,荒凉得让人倒吸凉气,心生寒颤。</p><p class="ql-block"> 然而,那贫瘠的不毛之地,建有幢幢小房,竖起种种设施,人类在用意志和智慧,挑战极限,开拓空间,让生命的暖流回旋天地,让科学的能量再创奇迹。</p><p class="ql-block"> 外面下着小雨,荒凉之上更加一层湿冷。可是,当你看到彩色的房子,看到高耸的白色储气罐,看到一排排停泊的游艇,看到行驶的拖拉机,看到玻璃暖房、小邮局、小商店,你会感觉到浓郁、热火的生活气息,感觉到“永久载人研究站”的旺盛活力。</p> <p class="ql-block"> 走出码头,沿一条主路前往基地中心。老旧的木板房,老式的蒸汽机车,默立路旁,向来客展示着饱经风霜的历史遗容,历尽沧桑的岁月印迹。因此,一踏上基地,就仿佛进入了露天的历史博物馆。老房子、老物件在讲述老故事,新建筑、新设备在介绍新发展。</p> <p class="ql-block"> 不过,基地有专门的博物馆,这是我们参观的第一个项目。</p><p class="ql-block"> 翻过架在木板墙上的木拱桥,进入历史遗迹保护区,博物馆就设在一座小木屋里。</p><p class="ql-block"> 展馆展出了当年的煤矿设备和矿工生活的照片,并讲述了因矿难太多,死亡人数太多,“1963年11月5日,新奥勒松作为采矿社区的历史已经结束”。</p><p class="ql-block"> 接着介绍了新奥勒松作为国际科考社区的建设和发展。遥测站和研究所相继建立,一些大学和研究所在夏季开办一年一度的斯瓦尔巴群岛课程,研究人员用科研设备开展工作。一圈走下来,对基地的百年建设轨迹,有了清晰的了解。</p><p class="ql-block"> 木鱼领队发挥英语优势,义务讲解,使博物馆参观有所获益。听着她热情洋溢的解说,心中暗自敬佩她的才干,感激她付出的辛苦。</p><p class="ql-block"> 接着,参观了一处原住房。两室两厅,沙发茶几,火炉小电器,上下水,婴儿床,条件不错。</p><p class="ql-block"> 当看到一百多年前极地矿工的照片,没有衣衫褴褛,神情萎靡,没有面黄肌瘦,憔悴不堪;看到半个世纪前极地科研人员的生活环境,整洁干净,舒适便利,不禁非常诧异。心想,并不是极地的生存环境恶劣,人们的生活工作就随之艰苦卓绝,苦难重重。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的意识增强,其生存质量就会明显提高。这贫瘠荒凉的极地生活远比大陆的贫困国家还优越。</p> <p class="ql-block"> 走出博物馆,前往黄河站。</p><p class="ql-block"> 黄河站是二层的红楼。红墙红瓦,方方正正,线条简约。两只石狮子蹲守门口,威武神气。整体建筑是中式风格。门不大,防寒性能很好。门斗亮着一盏灯,大门禁闭,不见动静,但窗是有开着的。</p><p class="ql-block"> 依稀记得,以前来北极黄河站的游客,可以进屋里参观,与研究人员交流。而我们吃了闭门羹,只能站在门口,和黄河站的牌子,和两只石狮合影,以表达为国自豪的心情。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们的邮轮不是中国船,还是现在科考站不再接待访客了。总之,有点遗憾。</p> <p class="ql-block"> 基地中心有个广场,广场上高高飘扬着红白蓝对称的条形旗帜,大概是基地的旗帜。</p><p class="ql-block"> 与旗帜隔路相望的,是一座探险家阿蒙森的半身塑像。这位挪威伟大的极地探险家,曾经获得探险史上的两个“第一”。第一个航行于西北航道,第一个到达南极点,是同时征服南北极的第一人。他在空中探索北冰洋的行动中,成功地将一架冰冻的飞机飞回斯瓦尔巴群岛。他还驾驶飞艇飞越北冰洋,探险阿拉斯加,“填补了世界地图上最后一个空白点”。两年后,他参加北极失踪飞艇的搜救行动,没有回来,最后消失在北极之地。</p><p class="ql-block"> 如今,在斯瓦尔巴群岛的北极研究基地,竖立阿蒙森的塑像,感怀这位伟大的探险家,让伟大的探险精神永远闪光,辉耀极地。</p><p class="ql-block"> 瞻仰之时,想一想,便会心生崇敬,感念至深。探险家葬身北极,他敢走无路之路,敢闯无人之境的探险精神,也会化为永恒的璀璨星辰,高悬北极的天空。</p> <p class="ql-block"> 沿着海边散步,山谷冰川涌入眼帘。</p><p class="ql-block"> 乌云低垂处,天地暗淡。但那蜿蜒流淌的冰川,在起伏绵延的山谷间,奔泻而成起舞摇曳的白色缎带,婀娜壮丽,好似世外离奇幽梦之境。</p><p class="ql-block"> 走不多远,一块止步的警示牌立在路边,告诫行人防范北极熊的出没。牌子旁边插着一根小炮筒似的钢管,不知是什么防范武器。</p><p class="ql-block"> 这时,你会发现,路的前面,山脚的前边,都站着荷枪的探险队员,保护着周边的安全。</p> <p class="ql-block"> 走近一座铁塔,专家在向船客介绍着什么。铁塔看上去像是瞭望塔,但也没准是勘测用的信号接收塔。我们登陆,手机一律打开飞行模式,大概是防止电信号干扰。</p><p class="ql-block"> 走到水边,看到一块晶莹透明的浮冰。在南极,称之为黑冰,是浮冰经千万年挤压,排出空气,密度加大而形成的透明冰块。这在南极多见,在北极则少见。我们饶有兴趣地玩弄着这个稀罕物。</p><p class="ql-block"> 船友L君蹲在地上,细心地发现了更为稀罕的极地植物。这块所谓寸草不生的荒芜之地,居然生出小小的红蘑菇,这太神奇了。</p> <p class="ql-block"> 日志笔记介绍说,这里冬季大约住30人,夏季大约住120人。基地占地300平方公里,有60多幢房子。这规模,很难想象只有百十人工作生活。此外,还有各种运行的设备,展示着基地还在兴建、扩建的态势,让人觉得,这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兴旺小镇。</p><p class="ql-block"> 尽管这里的生存,要靠水路和空中络绎不绝的补给,但这开拓的意志、科考的精神,洋溢着人世间的温暖和激情。</p> <p class="ql-block"> 三个小时很快耗尽,急忙赶回灵感号,出了一身大汗。近日的感冒咳嗽使身体发虚,难以支撑大幅度的体力消耗。</p><p class="ql-block"> 中午十二点,灵感号驶离码头,前往15海里之外的克罗斯峡湾,登陆7月14日冰川湾。</p><p class="ql-block"> 斯瓦尔巴群岛,是最有希望看到北极熊的地方。我们仅在驶离摩纳哥冰川的航程中,远远看到过北极熊小如白点的一个身影。今天的航程中,又遇远处岛上的北极熊。把70-200的镜头拉到极限,也只拍到北极熊大致的轮廓。不知是我们来的不是时候,还是来的不对地方。</p> <p class="ql-block"> 一路上,又是观赏山谷冰川,逶迤奔流。阴云深沉,山水凝重。</p> <p class="ql-block"> 7月14日冰川湾是克罗斯峡湾的一个侧湾。冰川入海口有一座鸟崖,山坡上鸟类繁殖,滋养着斜坡。斜坡石板风化,气候有利,养成了“几乎奢华的植被”。花卉众多,“植物也长得非常高大”。7月14日冰川湾因此“引人注目”。</p><p class="ql-block"> 我们登陆后,最关注的还是那奔泻入海的冰川。</p><p class="ql-block"> 所谓非常高大的植物,也就是高及膝盖的矮灌木,但这在仅有苔藓地衣的极地,真算得上是无比高大的植物了。有感兴趣的船客爬上坡顶,在绿色的天际线穿行。我很好奇,想走近冰墙冰舌,再上斜坡,体验一下极地“森林”的徒步感觉。</p><p class="ql-block"> 在冰川湾的登陆点,有游泳的活动项目。没有更衣室,没有保暖设施,就像是冬季里的野泳。</p><p class="ql-block"> 还真有人下水,在冰水中一展抗寒体魄,令人羡慕。室友佳祺的咳嗽还没全好,也勇敢地入水,一试身手。看着水边漂浮的冰块,想着岸上寒风刺骨的更衣,我自知,即使没感冒,也不敢去挑战这极地野泳,毕竟人老体衰了。</p> <p class="ql-block"> 从登陆点到冰川入海口,要走一段乱石滩。边走边看冰川景色和浮冰造型,饶有兴趣。</p><p class="ql-block"> 冰墙附近,一股冰川化水,从坡上汹涌而下,冲出一道河沟,冲出一片浅滩,阻断了接近冰墙的去路。</p><p class="ql-block"> 有船客蹚水过滩,尽力靠近冰墙。我也试着跟进,被急流和深水困在了石滩上,直到豪华团的船友们手拉手返回岸上,才带着我走出困境。</p> <p class="ql-block"> 沿着冰川化水,爬上乱石坡,走到水流的源头。</p><p class="ql-block"> 路难行,走得相当吃力。每迈出一步,脚底板都得承载着全身重量,与犬牙交错、松动打滑的乱石较劲,艰难地保持身体平衡,避免摔跤。到了源头时,人已累得狼狈不堪了。</p><p class="ql-block"> 源头的冰块蒙尘垢面,像巨大的黑色礁石。拂去表面的沙土,还能看到带有气泡、半透明的冰体,只是被污水沙尘浸染成了灰黑色。</p><p class="ql-block"> 一位持枪的探险队员站在石堆上,警惕地守卫着。</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徒步行程已到尽头,开始回转了。</p> <p class="ql-block"> 跟着L君身后,走向斜坡的绿色“森林”。</p><p class="ql-block"> 没想到,路更难走。</p><p class="ql-block"> 植被下面,坑坑洼洼,有土有石,有软有硬,好像处处都是陷坑。</p><p class="ql-block"> 植被茂密,不辨脚下路况。深一脚浅一脚,东倒西歪,几乎难于直立行走。</p><p class="ql-block"> L君帮忙找路,被拖累得缓慢前行。终于,我坚持不了,放弃了“森林穿行”。L君也因回船时间已到,果断地终止了艰难跋涉。</p><p class="ql-block"> 于是,返回水边,再看一眼高高的冰墙,道一声别,跟在探险队长的后面,回到了灵感号。</p> <p class="ql-block"> 下午七点钟,灵感号启航,离开7月14日冰川,前往110海里外的卡尔斯·福兰王子/斯匹次卑尔根岛。</p><p class="ql-block"> 途中,顺路观看了一个极地的超级大冰川。</p><p class="ql-block"> 半个多小时的航程,船进入一个峡湾。放眼环顾四周,山谷冰川C形环绕。陆地上仿佛有一个覆盖四野的大冰盖,把条条冰川,绕山穿谷,注入海洋。</p><p class="ql-block"> 冰盖上云腾雾绕,山峦叠影。水面上浮冰点点,倒影迷蒙。</p><p class="ql-block"> 此刻,只能无声地赞叹,太美了,太壮观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