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义乌市佛堂镇倍磊村,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浙江金华义乌市佛堂镇所辖,</span>历史悠久,崛起于明代,清代时达到鼎盛,是义乌“烟灶达千”的第一大村,村内保留有较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近百座。倍磊村的文化遗产丰富,素有“十七祠堂十八庙”的说法,这些祠堂和庙宇星罗棋布地散落在老街的崎岖巷道里,成为倍磊村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倍磊村位于义乌市南部40里,村庄三面环山,北面一马平川;良田千顷,旱涝保收;东溪(又名锦溪)源自飞凤山落,环流锦城,穿村而过;西溪源于八宝山。倍磊古村是义乌第一个批准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倍磊村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古迹众多,民风淳朴。倍磊村历史上也是义乌,东阳,永康,武义的交通要道,所以又是一个商业重镇。</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倍磊村在保护传统建筑的同时,积极引进百工坊等产业研学项目,让历史遗存与未来生活共融,赋予传统村落新的生机与活力。2018年12月,经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文化部、旅游部等国家多个部门推荐,经专家委员会审查,将倍磊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6月6日,倍磊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p> <p class="ql-block">文化礼堂</p> <p class="ql-block">中国邮政</p> <p class="ql-block">【倍磊老街】</p><p class="ql-block"> 旧时的倍磊老街,南来北往的客商川流不息,十里八乡的人没有不知道倍磊村的。交通便利和商业繁荣,使得倍磊人很早就学会了做生意。繁华的航运和天然良港以及“市、街、埠”三者合一的独有商业模式,富裕了一代又一代的倍磊人。明万历《义乌县志》也有记载,当时义乌全县有16个集市、10条知名品牌街、2个义乌江埠。倍磊村是唯一的以古代商业为主体,集市、街、埠“三栖”的古村落。如今,在倍磊老街口的白墙上,依旧绘有一张《倍磊村图》。透过村图,仿佛看到了倍磊老街内曾经满满当当的酒肆、茶馆、当铺、铁店……</p> <p class="ql-block"> 古老的碾子,老的石头有韵味,这件大碾子寓意时来运转。</p> <p class="ql-block">【过街楼】</p><p class="ql-block"> 过街楼是一种建筑形式,通常横跨在街道或胡同上,作为行人通行的通道。它们由古代的城门演变而来,常见于行人必经的街口或隘口处,具有保障安全的功能。过街楼通常有屋顶覆盖,下面是一个廊道,外观像一个楼,因此得名。过街楼在不同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p> <p class="ql-block">晒香肠</p> <p class="ql-block">晒玉米</p> <p class="ql-block">手工作坊</p> <p class="ql-block">【陈大宗祠】</p><p class="ql-block"> 陈大宗祠陈大宗祠规模宏大,是一座前后四进的仿古建筑。最后一进是戚家军义乌兵事迹陈列馆。陈列馆里面通过实物、图片的展示和文字介绍那段抗倭平寇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戚家军</span>】</p><p class="ql-block"> 戚家军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朝主帅戚继光军队,</span>又称义乌兵、浙军,由戚继光建立的精锐部队。明朝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成军于浙江义乌,总兵力四千人,主力是义乌的农民和矿工。明嘉靖年间,倭患肆虐,参将戚继光奉命抗倭,为提高部队素质,先后几次到义乌招募数批农民入伍,组建一支新军。这支军队经过严格训练,成为战斗力很强的精锐部队,开赴抗倭前线。由于这支队伍勇猛善战,威震敌胆,屡立战功,在平倭斗争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建立了伟大的功绩,被誉为“戚家军”。戚家军因为主帅戚继光从而得名。它赖以成名的,是严明的军纪,职业化的训练水平,百战百胜的战绩和高达十余万级的斩级记录,是明朝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常胜军队。</p> <p class="ql-block">戚家军兵器</p> <p class="ql-block">戚家军盔甲</p> <p class="ql-block">被笼轿和水桶等老物件</p> <p class="ql-block">耳边噪杂声声脆,繁花似锦曾相识。</p><p class="ql-block">光明坚硬如盘石,千年倍磊换新天。</p><p class="ql-block">(史料参考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