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对联

陈宗屏

<p class="ql-block">安兴文是我母亲故里百里杜鹃百法塔的村民,他的母亲叫黄家余,同我母亲是一个家支的姊妹,因而安兴文和我是姨表。</p><p class="ql-block">安兴文是彝族,没有文化,家境贫寒,因为这些个原因,未娶媳妇和组建家庭,丫然一身,漆下无儿无女。平日里生活上除相距不远的三元乡大姐家外,主要靠寨邻中的亲戚照顾和关心。他的生活非常简单,卫生条件不好,一天到黑都在喝酒。</p><p class="ql-block">我们漆树湾彝族陈姓同百法塔黄姓彝族是老亲,上百年前就有了联姻的关系。为此,安兴文的母亲差一点成了我的大伯娘。只是黄家余看不上我大伯,没有成就婚事。</p><p class="ql-block">别看安兴文只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村人,但他的祖上却有显赫的身份。彝族土司千百年来是黔西北这块土地的统治者,明朝初年,朝廷为消灭云南昆明的残元势力借道黔西北,彝族女杰奢香夫人识大体,顾大局,坚定维护国家统一,被朱元璋封为“顺德夫人”。不仅如此,还组建中国的第十三个省的贵州省,并将政权交给彝族土司霭翠(奢香夫人的丈夫),霭翠担任的职务和官名叫做贵州宣慰使,而且可以世袭,朱元璋赐彝族土司霭翠家族汉姓安,寓意一方平安。从此,水西彝族霭翠这个家族弃彝姓而改汉姓安。不仅如此,整个贵州省的少数民族也相继弃彝姓,改汉姓。</p><p class="ql-block">历史上彝族的势力范围共分48部,这些行政官员称为“土目”,而这些官员大多数都是霭翠家族的直系,被老百姓称为“官家”。土目居住的寨子叫官寨,土目的房子叫官家屋基。</p><p class="ql-block">一般来说,在黔西北地区,包括安兴文在内,凡是姓安的彝族,都有着显赫的身份和背景。</p><p class="ql-block">数百年风烟散尽,水西彝族的辉煌已成为历史,他们的后代成为了普通的百姓。</p><p class="ql-block">位于今百里杜鹃的彝寨百法塔是我母亲的后家,因为这个原因,我自小就熟悉这个地方。我母亲逝后安葬于故乡的付家大坡,后来又将葬于六龙的我父亲的坟墓迁到这里,主要是方便管理。</p><p class="ql-block">每一年,我们都要到百法塔祭扫我的父亲母亲,还有外公,并同这里的亲戚们有了各种各样的来往。在这种定期和不定期的往来中,认识了安兴文。</p><p class="ql-block">安兴文的祖上身份显赫,地位很高,但安兴文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甚至是弱势群体。安兴文没有讨到老婆,没有家庭,长期过着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生活。随着年岁的增长,劳动力逐渐丧失,生活成了问题。他的存在对于许多人来说可有可无,并不重要。</p><p class="ql-block">百法塔民风淳朴,寨子里多是族人或亲戚,成为了安兴文老有所养的保证。之前我在村里担任村副主任的表弟黄承义对我们说:“安兴文百年归世都是我们的事情。”改革开放数十年,国家的政策好,在村里的关心支持下,安兴文属于贫困对象,定性为五保户。在表弟黄承义的帮助下,由国家出资3万元,为他修建了一间砖木的平房,这个房子由政府出资,建筑方修建,修好以后交这些贫困户,五保户居住,他们把它叫做“提扫把工程。”不仅如此,还享受每年万余元的五保户生活费。</p><p class="ql-block">前天,我联系百法塔的亲戚,准备到那里去秋腊肉筹办年货。并且在电话里知晓了安兴文病危的消息。他们说安兴文可能好不倒。我听后觉得有遗憾,但也不感到惊奇。因为他的生活环境,死只是迟早的事情。</p><p class="ql-block">现在的农村有一种村规民俗,无论红白喜事,在外做生意或打工的人都要赶回来帮忙。为此,彝寨百法塔的人们回来了,或正在回家的路上,他们不顾天寒地冻,路途遥远,对自己收入的影响,只为了寨子里的一个老者,这一点令我十分感动。这是一种互助精神,很值得提倡。他们忠垦地说到:“安兴文是我们寨子里的人,更何况他是一个无儿无女的老人。”</p><p class="ql-block">安兴文与我并无多少往来,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每一次遇见只是一种简单的寒喧。寨子里的大务小事,我也遇到过他。他只是猛喝酒,不自控。在多少人眼里,他这样的人可有可无,把他叫到家里吃饭多是出于对他的同情,这就是安兴文的社会地位。</p><p class="ql-block">据说安兴文的离去仅仅是一个时间问题。然而到了这种时刻,除了同情之心,让我更多的是回想到寨子里的人们对他无微不至的关心。</p><p class="ql-block">我今天拟去百法塔秋腊肉,也许会碰上安兴文的后事,如果收礼我就随个礼表示一下,但主要的是想为这个平凡人送一副对联表达哀悼之心:</p><p class="ql-block">“心性善良,命运蹉跎,仁者三生淡泊;</p><p class="ql-block">国家关照,邻里爱护,好人一世平安。”</p><p class="ql-block">人生一世,命有不同。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九州共情,不过三处人间冷暖。我尤其看重百法塔彝寨里人们的做法和他们的精神,挽联除了刻画他的人生外,主要是对中国人和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美德的赞美。</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24于中鼎华城</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作者档案:陈宗屏,彝族,贵州大方(六龙)人,1957年生,经历过知青生活,恢复高考于1978年招生考入贵州农学院,从事农业科技工作,1989~1991年纳雍县扶贫,毕节试验区建设的先行者。爱好文史,贵州省先进农业工作者,毕节地区科技兴农先进工作者,贵州省烟草学会会员,毕节市老科技协会会员,获省地科技进步奖多项,发表论文多篇,《大方文艺》《大方报》等发表作品,出版《这帮六龙人》合著;与人合编《六龙那些事》于国庆出版。</i></p>